國家之間講究地域合作,組織貿易區和通商協定,來實現經濟的共同發展,但尼泊爾這個國家則就稍顯奇怪,它三面和印度接壤,一面和中國隔著喜馬拉雅山脈這樣的天險,按理講應該和印度更加親近,但從尼泊爾人的態度和這些年的經濟合作來看,明顯尼泊爾更加親近中國,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從經濟和歷史的角度來看,尼泊爾的經濟夥伴,為何是中國,而不是印度。
尼泊爾的經濟情況並不算好,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2018年GDP總量僅僅只有288.12億美元,甚至還沒有中國一些發達縣市來得高,之所以會這樣,和區域位置離不開關係,它是南亞的內陸山國,地處於喜馬拉雅上中段南麓地區,和一般的內陸國家不同,尼泊爾的國土環境受喜馬拉雅山脈的影響,境內多高原也多山地,海拔高度在4877米至8844米之間,世界上共計有14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其中就有8座坐落在這裡,因此尼泊爾的主要地形就是山地,單單中部山地就佔據了尼泊爾國土面積的68%,這樣的高度懸殊的環境,特別不利於交通事業的發展,同時尼泊爾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農業人口高達80%左右,主要種植大米、甘蔗和茶葉等等,糧食自給率較高,但充盈的糧食作物卻受制於交通問題,很難進行出口創匯,也就導致了尼泊爾經濟的發展一直都比較受限。
因此在地形因素的影響下,尼泊爾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旅遊,一個是水力發電。首先是旅遊 ,這裡的高山、宗教文化以及獨特的人文風俗,十分吸引登山愛好者和國際遊客的喜歡。單單是旅遊收入,就佔據了尼泊爾經濟的30%。
而另一點水力發電,是因為這裡水資源豐富,同時地形高度落差大,特別適合水力發電,有相關數據表明,尼泊爾的水電蘊藏量達到83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電蘊藏了量的2.3%,這其中經濟和技術上,可以開發的裝機容量約為4200萬千瓦,而當下尼泊爾能夠利用到的,僅僅不到2%。
所以從這一點 我們就能看出,尼泊爾選擇親近中國並非沒有道理,根據尼泊爾國家旅遊局的數據,2018年接待遊客的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17.3萬人,創下了尼泊爾旅遊業收入的新高,其中中國前往尼泊爾的人數,就超過了15萬人次,是當地旅遊發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而水力資源的話,尼泊爾主要是受制於工業化的水平,導致了水電資源很難利用得上,而這一點中國就是專家,我們已經在國內修建了三峽大壩 葛洲大壩 劉家峽大壩,還在國外大張旗鼓地修建了上百座大壩,包括麥洛維大壩和阿根廷大壩這樣的世界著名大壩,充分說明了中國的水電技術全球領先,而印度的話,大壩修建水平是明顯不如中國,每逢洪水季節,經常有大壩被衝毀的新聞頻發,要選經濟合作夥伴的話,明智的人,自然會選擇中國。
當然 尼泊爾會選擇親近中國,更多的還是地緣政治的因素,畢竟錫金的下場,就讓很多南亞國家人心惶惶,但不可否認,和印度相比,選擇中國帶來的好處明顯更多,就比如尼泊爾人上千年改變不了的交通問題,中國也能夠進行解決,雖然尼泊爾和中國存在一道喜馬拉雅山脈的天險,但兩國的貿易情況還是比較明朗的,我們擁有中尼公路這樣的通山公路,能夠將尼泊爾和拉薩連接在一塊,同時中尼兩國還打算建立通車鐵路,將西藏的拉日鐵路延長,從日喀則延伸540公裡,一直延伸到中尼便捷的吉隆口岸,建成中尼鐵路 ,預計在2022年就能夠建成。
而一旦中尼鐵路建成後,就能夠串聯起一條,中國拉薩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甚至是到尼泊爾主要都是博克拉和藍毗尼市的超級鐵路了,這條鐵路將有效改善尼泊爾,長期沒有國內大鐵路的環境,一下子就將主要城市和東西方貫穿在一塊,同時它將對提升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旅遊業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將會極大推動尼泊爾的經濟建設環境。
而中尼鐵路建設的背後,其實也隱含尼泊爾親近中國的另一個原因,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印度立馬就禁止向尼泊爾輸送石油,使得長期依賴印度運輸線的尼泊爾經濟和人們生活,突然產生了危機,迫使當時尼泊爾向中國請求支援汽油,但公路運輸時間差,運量也低,也就導致了尼泊爾的經濟發展緩慢,所以當地其實很渴求中尼鐵路的建成,儘管三面都和印度接壤,但更希望和中國建立穩定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