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文朱 環球時報記者 張怡然 葛元芬】尼泊爾取消總統9日的訪印行程並召回駐印大使。作為回應,印度總理莫迪不再出席尼泊爾21日的佛教活動。這是能源出口風波之後,兩國關係出現的最新危機。然而,一些印度媒體卻將矛頭指向中國,稱「尼泊爾新一輪反印宣傳伴隨總理奧利允許中國擴大在該國的戰略足跡而至」。《印度斯坦時報》10日甚至指稱,中國從中直接幹涉尼泊爾政局。「中國的綜合實力在增強,影響力確實也在擴大」,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1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但中國不幹涉別國內政的立場不會因此改變。
在啟程前72小時,尼泊爾總統班達裡突然取消原定9日訪問印度的行程。6日晚間,尼方向該國駐印度大使阿帕德海耶發出召回令,要求他兩周內返回尼泊爾。《印度快報》報導稱,出現外交危機的原因是尼泊爾政府認為印度密謀推翻奧利政府。尼方指責這名大使「不遵守政府指令」以及從事「損害國家利益」的活動。
據印度「南亞觀察」網站報導,奧利在2015年訪印期間敲定總統班達裡的訪印計劃,阿帕德海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過能源風波之後,班達裡曾對尼媒體說,「我的印度之旅將消除兩國的互不信任」。然而,《印度教徒報》稱,阿帕德海耶所屬的尼泊爾在野黨大會黨一直企圖聯合尼共(毛主義),推翻尼共(聯合馬列)的奧利政府。「奧利政府被推翻只是時間問題」。印度《德幹先驅報》報導說,阿帕德海耶被指與新德裡勾結,破壞奧利政府的穩定。
這本是印度與尼泊爾之間的嫌隙。但《印度斯坦時報》10日報導稱,在尼泊爾指責印度尋求推翻尼現政府之際,有尼消息人士透露,中國為穩定奧利政府發揮了作用。該報說,上周三,尼共(毛主義)領導人普拉昌達決定不再支持奧利政府,但隨後他改變了主意。這一變化的背後是來自中國的「建議」。
《印度斯坦時報》援引所謂知情人士的話說,駐加德滿都的中國外交官與尼共(毛主義)和尼共(聯合馬列)的領導人交談,表達希望奧利繼續執政的態度。該報評論說,即便中國同尼泊爾的交往在穩步增多,這也是多年來第一次有消息說,北京對尼國內政治形勢表達堅定意見。印度官員稱正評估局勢,「如果果真如此,則說明中國對尼泊爾政治的幹涉主義達到新高度」。
在接受《印度斯坦時報》專訪時,普拉昌達否認中國影響了他的決定。他說:「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因為缺乏內部準備且局勢複雜。」孫士海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直接幹涉尼泊爾國內政治是不可能的。尼泊爾政局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不穩定,但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中國歷來不幹涉別國內政,無論哪個政黨執政,中國都會予以支持,發展好中國與尼泊爾之間的關係。中國對待印度也一樣。
《日本經濟新聞》11日評論說,在因能源危機關係觸底之後,這兩個國家的關係再度磕磕絆絆。此次的風波表明尼印的雙邊關係出現深度裂痕。「南亞觀察」稱,印度一直在尼泊爾政務中扮演或好或壞的角色,而能源危機後,尼泊爾政府和民眾對印度的不信任感進一步加深。
尼泊爾外交部發言人10日對《印度時報》說,召回駐印度大使不影響尼印關係。孫士海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度將尼印之間的嫌隙怪到尼中增強合作上,是印度狹隘的、零和博弈的地緣政治觀念在作祟。中國既不希望尼泊爾利用大國之間的不信任或競爭做文章,也不希望利用尼印關係的不好為自己謀利。對於中尼印三國之間的關係,中方主張不論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主張尼泊爾充當中印之間友好的橋梁。從長遠來看,三國間的友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