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平遙九月二十日電 題:感受平遙古城牆魅力
記者 張恩
秋日時節,儘管距十一黃金周尚有時日,來平遙古城的觀光者卻一天天多起來。一年一度的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更使這座歷經千年滄桑的小城人氣大增。平遙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外鄉人尋覽古城風韻的身影。
記者注意到,大凡來古城旅遊者,環城四周的古城牆是必遊之地。甚至在夜幕下,城牆上還能見到三三兩兩的觀光者。
今日午後,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日程稍有空閒,一大群國外攝影師身挎攝影器材,把「長槍短炮」支架在古城牆上,紛紛聚焦古城牆的甕城、城樓、角樓、點將臺。周長六千一百多米的城牆上,幾乎全成了攝影人創作的場景。
平遙古城牆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縣級城池。據介紹,相傳,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當時城牆為夯土城垣。在日後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平遙古城址幾經變遷,先後進行過二十六次修繕、補建,逐步完善成為今日的磚石城牆,更顯得高大雄偉。
以前來過平遙的攝影師說,平遙古城的六座城門各有喻意:南門稱迎薰門為龜首,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兩眼,喻為龜之雙目。北城門曰拱極門為龜尾,是全城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均徑此流出。東西四座門和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曰永定門,下西門曰鳳儀門以及上東門曰太和門。外城門向南而開,形似龜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東門曰親翰門,其外城門徑直向東而開。北門的外門形狀向東彎曲,又似龜尾東甩。東西四門,分別向頭的方向彎曲,猶如烏龜四腳爬行。
據說,古人建造城池時恐龜爬走,便將其後腿——拉直並用繩子綁好拴在距城八公裡的麓臺塔上。
一段看似虛妄的傳說,反映出古人對龜的崇拜之情。平遙人希冀借神龜之力,使自己家園金湯永固,萬世長存。
一番有聲有色的講述,引起大家的濃厚興致。沿著城牆走了一圈,仔細尋找神龜的蹤跡。雖還是未十分明白,內心卻對這座古城平添許多敬畏。
快步在古城牆上行走一圈下來,汗水掛在許多人的臉上。據資料介紹,平遙古城牆在古代軍事防禦和建築技術上有著很高的研究和保存價值。
平遙古城牆按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規劃興建。站在西門城牆上,細看城門外的甕城均為方形,城頂建戰棚,門開在側面。若有戰事,甕城上守城將士可從容地從兩個方面抵禦來攻之敵。甕城設內、外兩道大門,平時用於檢查來往過客,遇報警即可關閉大門,甕城內被關之敵即成「甕中之鱉」。
平遙城牆還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清代重建時新建城樓,角樓,並取古時孔子弟子、賢人之數,四周垛堞現為三千個,敵樓築為七十二座。此外,東城牆點將臺上建起真人廟,東南角城頂上築了奎星樓和文昌閣。整個內城外郭,設計嚴謹,是研究中國古代城池建制的珍貴實物遺存。
山西平遙古城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城牆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守護過古城安全的城牆,今天依然守護著一段民族文化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