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清平樂》中「樂」的讀音

2020-12-13 澎湃新聞

近日,沈文凡教授結合熱播劇《清平樂》,專門撰文糾正詞牌「清平樂」中「樂」的讀音,認為不應讀「yuè」,而要讀「lè」。電視劇之於娛樂的作用姑且不論,學者就電視劇作深入淺出的討論,那影響的可未必是娛樂圈,其意見不但關乎學問,而且涉及學習。筆者身邊恰好就有個正學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的小孩子,課本裡的注釋不多,但第一個說的就是「清平樂」,「詞牌名。『樂』,這裡讀yuè」。小孩子學知識講究刨根問底,碰到問題都要弄個明明白白,因此這個「清平樂」的讀法,還真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清平樂」的本事

結合「本事」來探討創作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批評方法之一,唐人孟棨《本事詩序目》中說,「詩者,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懷佳作,諷刺雅言,雖著於群書,盈廚溢閣,其間觸事興詠,尤所鍾情,不有發揮,孰明厥義?」鑑賞與創作有聯繫,不明「觸事」,同樣難「明厥義」。「本事」本來指的是作品創作所依據的歷史事實,把它推廣開來用以探究詞牌的起源當然並無不可。沈教授在文章裡說,「李白此時所呈上的即是《清平調》三首。詩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解得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等句歌頌貴妃美貌,名花美人兩相映襯,君臣和諧,描繪出一片和樂盛世的景致。由此,『清平樂』詞亦多為昌平盛世而歌」,看來沈教授是認為李白沉香亭醉賦《清平調》三章之事,就是「清平樂」詞牌來源的本事了。

李白的《清平樂》詞,在詞史上素有爭議。《尊前集》收錄了李白《清平樂》五首,但明胡應麟《筆叢》疑其偽作,「太白《清平樂》,蓋五代人偽作,因李有《清平調》,故贗作此詞傳之」,清人劉毓盤《輯校李翰林詞集跋》結合文獻考證來支持胡說,「呂鵬《遏雲集》錄太白翰林應制《清平樂》四首,後二首疑偽託。《遏雲集》今已不傳,王灼《碧雞漫志》、楊湜《古今詞話》皆曰呂鵬作《尊前集》,或者其異名歟?今本《尊前集》錄太白詞十二首,《清平樂》五首,與《遏雲集》錄四首者不合,則非一書也」。而五代歐陽炯《花間集序》曰,「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應制《清平樂》詞四首」,王琦《李太白全集》則盡收五首詞,前二首題為《清平樂令二首》,輯自《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下別注「翰林應制」,後三首題為《清平樂三首》,輯自《御定全唐詩》。現在一般認為李白作過《清平樂》五首。

值得注意的是,《清平調》與《清平樂》本來就是不同體式的詞,《清平調》的本事也與《清平樂》無關。最早記錄李白沉香亭醉賦《清平調》三章之事的是李濬《松窗雜錄》。所謂「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等三章《清平調》詞,《御選歷代詩餘》卷一著錄時作《清平調引》,並特別說明「或無『引』字,與『清平樂』無涉,楚曲有清調、平調,有清平相和曲。自唐李白始作《清平調》三章,其體即七言絕句也」。作為同一詞牌的詞作,《清平調》在後世屢有新創。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記錄這個事兒時,放大了一個重要細節,「命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按: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清、平調中制詞」,表明李白作詞之時已有《清平調》曲了,李白不過是按照當時通行的辦法「依調填詞」。這個調優美婉轉,任半塘的《唐聲詩》說,「本曲雖有辭三章,乃雜曲之聯章,唱腔大同小異,逐章一一歌之,雖其聲或清或平,若節拍之快慢宜一致。因本曲非舞曲,與大曲辭體之聯合急曲、慢曲,亦多作三章者不同」。這麼看,沈教授說「可見是明皇與貴妃賞花,眼見一派清平和樂之景,饒有興致,而命樂工譜曲,李白填詞」就未必準確了,《碧雞漫志》裡那句明皇的「焉用舊詞為」,重點指的也是詞舊,而不是曲「舊」需要新制。

「清平樂」與李白沉香亭醉賦《清平調》三章之事沒有關係,但在唐人崔令欽《教坊記》中卻有記載。一般不認為它在類屬上為「大曲」,而是作為梨園教坊中的宮廷樂曲——「法曲」。「清平樂」曲為誰創製,目前缺少材料,不過我們知道的是,現在所見最早的《清平樂》詞為李白所作。《尊前集》即收錄了李白《清平樂》詞五首,後世更是多有傳承。北宋王觀有《清平樂·擬太白應制詞》,曰「黃金殿裡,燭影雙龍戲。勸得官家真箇醉,進酒猶呼萬歲。折旋舞徹伊州,君恩與整搔頭。一夜御前宣住,六宮多少人愁」。詞本依聲而作,因此詞句所傳之情,本來是與曲調所表之情相應的。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談到周邦彥詞時即說,「今其聲雖亡,讀其詞者,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曼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轆轤交往」。那麼李白所作的《清平樂》體現的是什麼情感呢?從「誰道腰肢窈窕,折旋消得君王」,「女伴莫話孤眠,六宮羅綺三千」,「欹枕悔聽寒漏,聲聲滴斷愁腸」等可以看出,裡面是宮怨主題中常見的寂寞、愁苦的情感。唐代詞的內容多與調名相合,即《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所說的「緣題」「不失本題之意」,但是宋及以後詞作與調名本事疏離的情形就很多見了,《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即說,「然唐人填曲,多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有聲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清平樂》詞的表現與此一致,宋後有歌頌「清平盛世」的,但不少是延續了李白時的清寂、別離、相思之情。沈教授所說「『清平樂』詞亦多為昌平盛世而歌」,不知道他採用的是本事還是後來因人而異的流變。

「清平樂」之「樂」的讀音

「樂」字在宋代有三讀,《宋本廣韻》分別予以收錄。其三十六「效」下,「樂,好也。五教切,又嶽、洛二音」;四「覺」下「樂 音樂。《周禮》有六樂,雲門、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又姓」,與「嶽」同小韻,為「五教切」;十九「鐸」下「樂 喜樂」,與「落」同小韻,為「盧各切」。這三種不同的讀音,在元明以來的韻書中,儘管發生了音變,但是三者不同音卻基本未變,元熊忠《古今韻會舉要》,明樂韶鳳、宋濂等《洪武正韻》,明蘭茂《韻略易通》都列三音。在反映時音較多的元周德清《中原音韻》裡,「蕭豪」韻下,「樂」同「拗靿凹」一樣讀去聲,另分別與「嶽藥約鑰」「洛酪珞」列一起,屬「入聲作去聲」,後兩種讀音在「歌戈」韻下的「入聲作去聲」裡也有著錄,說明它們存在不同韻的異讀。

那麼「清平樂」裡的「樂」該讀哪一個音呢?通過探究詞牌起源、挖掘詞牌本意當然是確定讀音的辦法,不過最為直接的途徑仍舊是看一下古代的音義記錄。上舉的《古今韻會舉要》等古代韻書雖然都有音切,但是它們解釋的詞語主要局限在經史文獻,而且以典籍傳注為宗,並不收錄詞曲類詞語的詞義。元人陰時夫《韻府群玉》專門收錄詞語、典故,其中涉及不少曲名、樂名,但無「清平樂」。明人凌稚隆《五車韻瑞》「藥」韻下有「樂」,列了《韻府群玉》不錄的「雜」「詩」「詞」「歌」「賦」中的詞語,不過沒有詞牌名;「剩語」中有個「清 |」,「清」與「|」中間有一字間空,所佔的位置也和「飲酒樂」「貧而樂」等三字詞一樣,不知道是不是有脫字。學者們找到了清康熙間萬樹所纂《詞律》,杜文瀾又於同光間為其中詞牌按尾字之韻作了編目,其「三覺」下正列「清平樂」,「樂」的今天讀音恰好為「yuè」。有人指出引清人之書論唐宋之事不妥當,並據杜文瀾「三覺」下小注「『樂』與『樂』恐分析有誤,需兼考『十藥』韻」,推斷清人也拿不準「樂」的讀音,因此《詞律·韻目》裡的注音未必就能作為「樂」字讀音的確證。任半塘在《唐聲詩》中說過一段有名的話,來反駁後代之書不能證明前朝之事的怪論,「查歷朝史書,均出於隔代人手;凡非本朝各家同述之事,若均不足信,則二十四史所包俱不足信矣!」

杜文瀾為晚清詞學名家,有詞論《憩園詞話》和《採香詞》集行世,他對「清平樂」音的認定當然不會隨意為之。他認為「清平樂」之「樂」讀「yuè」,是否還有別的材料來印證這一點呢?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人奉康熙皇帝敕命編纂的《佩文韻府》,編寫體例參考《韻府群玉》等書,匯集《韻府群玉》《五車韻瑞》和楊慎《韻藻》、朱彝尊《韻粹》及朱昆田《三體摭遺》等著作,並再事搜羅集為一編,可謂古代詞語典故集大成者。該書卷九十二之二入聲「樂 五角切,《說文》五聲總名,又姓。又藥韻、嘯韻」,其下有「清平樂」,釋文「《碧雞漫志》『丨丨丨 開元中,上命李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進詞三章』」,表明「清平樂」是曲名,正可說明「樂」讀「yuè」。不過書證不是很準,《碧雞漫志》裡記的是「清平調」不是「清平樂」。但這個錯誤可以理解,李白沉香亭醉賦《清平調》三章之事很早就有被當成《清平樂》的,如白居易《白孔六帖》卷六十一「七寶杯酌蒲萄酒」條,即言「帝與妃賞牡丹,命李龜年持金花牋賜李白,令進《清平樂》詞三篇,白援筆立書以進」,很可能《佩文韻府》參考的就是說法類似《白孔六帖》的書證。《佩文韻府》「三覺」下另列「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龍池樂」「光聖樂」「繼天誕聖樂」多種,其中的「樂」都讀「yuè」。宋王應麟《玉海》卷一百五系統述及唐代音樂,從「慶善樂」「大定樂」等的演奏及制樂情況看,其名稱中的「樂」本指「音樂」,譬如「又作光聖樂,舞者鳥冠畫衣,以歌王跡所興」,「河東節度使馬燧獻定難樂曲」,「王處休以德宗誕辰未有大樂,乃作『繼天誕聖樂』以獻」。

杜文瀾說「『樂』與『樂』恐分析有誤,需兼考『十藥』韻」,顯示了其謹慎認真的學術態度,並非他對讀「yuè」的「樂」全部拿不準。「三覺」下還有詞牌「破陣樂」,「《唐書·禮樂志》:《七德舞》者,本名《秦王丨丨丨》,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相與作《秦王丨丨丨》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資治通鑑》中提到「破陣樂」,不過元人胡三省未對「樂」作音注,據胡書音注體例,「樂」字不注,則為「覺」韻,這說明杜文瀾和胡三省對「破陣樂」之「樂」的讀音認定是一致的。那麼杜文瀾謹慎的是什麼呢?他列在「十藥」之下的「夜半樂」(現代讀音是「lè」),《佩文韻府》是在「三覺」下(現代讀音是「yuè」),「夜半樂 《碧雞漫志》『明皇自潞州還京師,夜半舉兵誅韋後,制《|||》《還京樂》二曲」;《還京樂》與《夜半樂》同時擬制,因此其聲韻歸屬似乎也存問題。唐顏真卿等人有《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裡面恰好有兩句「莫唱阿嚲回,應雲夜半樂」,「阿嚲回」是北魏阿那環曲,將下句「夜半樂」解作曲名不正好與之相對嗎?《文鏡秘府論》裡「論對」中的「字對」「聲對」為字面和實義不合的對仗,從與「夜半樂」搭配的「雲」字看,說它屬於「字對」或「聲對」也無不可,這樣「夜半樂」倒未必是樂名而只是「快樂」之「樂」了。即使「夜半樂」確為曲名,而在聯句的韻腳中,既有「藥」韻的「著」「酌」「約」「謔」「卻」「若」「鵲」,也有「鐸」韻的「郭」「作」「索」「惡」「泊」「諾」「藥」「鐸」本已「同用」,而把「樂」作「覺」韻來讀則不過是「覺」「鐸」「藥」韻「同用」了,這樣的用韻盛唐、中唐、晚唐不乏其例,杜甫《青陽峽》、白居易《嘆老三首》之一、賈島《齋中》都屬此類。像顏真卿等人《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這樣有著不同理解的情況,確實使「夜半樂」中「樂」的讀音不易確定。另一個有疑義的詞牌是「十藥」之下的「傾盃樂」,杜文瀾自注曰「即《古傾盃》」,既然已有「古傾盃」之名,加上「樂曲」義的「yuè」符合自然的衍生過程,而胡三省為「又教舞馬百匹,銜杯上壽」作的注也支持這種看法,其音注「舞《傾盃》數十曲」,又引劉昫言「為《傾杯樂》曲」為據。這樣看起來,杜文瀾「十藥」下的詞牌讀音有問題,而「三覺」下所列音「yuè」的詞牌,都不存在歸音錯誤。他之所以在「三覺」下自注「『樂』與『樂』恐分析有誤,需兼考『十藥』韻」,恐怕是「樂」同屬「三覺」「十藥」而易混,因此在「樂」首次出現的位置加了說明,而「三覺」恰好就排在「十藥」之前,這不能說明他對讀「yuè」的詞牌拿不準。

「清平樂」的體式傳播與語詞糾葛

沈文凡說「但實際上『清平樂』詞牌又名『清平樂令』,可見『令』即是用來描述詞曲體制的」。「令」固然以字面的形式顯示了詞的體式,但是卻不能以此逆推「清平樂」中的「樂」就不能顯示詞的體式,「清平樂」是整體「描述詞之本事」。杜文瀾為《詞律》整理的《韻目》中,「二十四敬」下即列「上林春令 即上林春」,「喜遷鶯令 即喜遷鶯」,「雨中花令 即雨中花」,「鵲橋仙令 即鵲橋仙」,「洞仙歌令 即洞仙歌」,都是在原詞牌上加了一個「令」字,而最後的「洞仙歌令」裡雖有「令」表示體式,但絲毫不影響舊有的「歌」字也是顯示詞的體式的字眼兒,《欽定詞譜》卷二十即說「《洞仙歌》 唐教坊曲名。此調有令詞,有慢詞。令詞自八十三字至九十三字,共三十五首。康與之詞名《洞仙歌令》,潘牥詞名《羽仙歌》,袁易詞名《洞仙詞》」。

詞牌在演變過程中,常有能顯示詞的體式的字眼兒疊加的情形。譬如《詞律·韻目》「龍吟曲 即水龍吟」,「吟」與「曲」疊加;「西平樂 或加慢字」,「西平樂慢 即西平樂」,「樂」和「慢」疊加;任半塘《唐聲詩總說》所列「興於民間及接近民間之曲」也列「踏歌詞」。「清平樂令」中「樂」與「令」的疊加,是符合詞牌名這樣演化的常式的,不能據此否認「清平樂」之「樂」屬於顯示體式的字眼兒。要注意的是,還有一個同樣以「清平樂令」為詞牌的另一體式,《欽定詞譜》卷六「《花庵詞選》名《清平樂令》。按:《冷齋夜話》雲黃魯直登荊州亭,見亭柱間有此詞,夜夢一女子云『有感而作』,魯直驚悟曰『此必吳城小龍女也』。因又名《荊州亭》。《江亭怨》雙調四十六字,前後段各四句,三仄韻」,這與該書卷五的「清平樂」分開來講,表明作者不認為二者是一回事,卷五說「清平樂」「《宋史·樂志》屬大石調,《樂章集注》越調。《碧雞漫志》雲,歐陽炯稱李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此其一也,在越調,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花庵詞選》名《清平樂令》」。總體來看,詞牌有同調而異名者,比如「菩薩蠻」也稱「重疊金」,「卜算子」也叫「百尺樓」,「相見歡」也作「上西樓」,變化小的也有隻換個別字兒的,如「卓牌子 『子』或作『兒』或作『慢』字」,「悽涼犯 『犯』又作『調』」;也有同名而異調者,比如「烏夜啼」這個詞牌名,一是和「相見歡」同調,一是和「錦堂春」同調,二者不一樣。因此只是從詞牌的字眼兒上作文章,有時候是靠不住的,「清平樂令」就同時牽涉了同調異名和同名異調兩種情況。

詞最初稱為「曲子詞」,既是用來配合樂曲演唱的,也需要按照曲譜來填寫,即「依聲填詞」,最初的詞、詞牌與音樂有著極為緊密的關係,而「清平樂」曲早在唐崔令欽的《教坊記》中即有記錄,那麼討論「清平樂」之「樂」的讀音就不能脫離開其音樂屬性這個基本前提。歐陽炯較早提及「清平樂」的音樂屬性,宋王灼《碧雞漫志》說「按: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清、平調中制詞。蓋古樂取聲律高下合為三,曰清調、平調、側調,此之謂三調。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況白詞七字絕句與今曲不類,而《尊前集》亦載此三絕句,止目曰《清平詞》。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絕句耳。此曲在越調,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者,歐陽炯稱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往往是也」,王灼承來自於「清調、平調」的「清平調」講「清平樂」,指出「清平樂」同樣「在越調」,但「今世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歐陽炯就認為李白的《清平樂》就依其音,表明「清平樂」中的「清平」仍是「清調、平調」之義。說「清平樂」為源自「清調、平調」的「樂曲」,不但與《教坊記》記載的情況一致,另看歐陽炯《花間集序》也說「在明皇朝,則有李太白應制《清平樂》詞四首」,《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更在《清平樂令》下題注曰「翰林應制」,都說明李白曾依「清平樂」填詞,也即「禁庭春晝」那幾首。這個曲子在五代時可以用於舞蹈,《鑑誡錄》載五代陳裕詩「阿家解舞《清平樂》」反映了這一點,當時用於舞蹈的曲子在後來也有成詞牌名的,比如「破陣樂」「夜半樂」等曲。

在曲名中冠以「音樂」的「樂」字,自古已然。明代凌稚隆《五車韻瑞》「三覺」錄「房中樂 《禮樂志》『《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更名曰『安世樂』」,所記的是《漢書》中的例子。唐時仍以「樂」字為曲命名,《資治通鑑》卷第二百「觀屯營新教之舞,謂之《一戎大定樂》」,胡三省音注「取一戎衣天下大定之意……劉昫曰:《大定樂》出自《破陣樂》,自《破陣》舞以下,皆雷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胡三省沒有注「樂,音『洛』」或「樂,五教翻」,說明「大定樂」和「破陣樂」一樣,其「樂」讀「yuè」;其中的「龜茲之樂」在《教坊記》中,還有單獨的曲子「龜茲樂」。《唐會要》提及「一戎大定樂」的擬制背景,「其時,欲親徵遼東,以象用武之勢」,白居易《法曲歌》「法曲法曲歌大定,積德重熙有餘慶」下注曰,「永徽之時,有貞觀之遺風,故高宗制《一戎大定樂》曲也」,「歌大定」「象用武之勢」,表明「一戎大定樂」中的「樂」指「樂曲」,而不是「快樂」。古時樂曲命名有字眼兒連及的情況,比如南朝陳時有「西平樂」,後又出「西平曲」,雖是曲調不同,但都用「西平」而只以「樂」「曲」相別。《教坊記·曲名》記錄了數則這樣的情形,裡面既有「破陣樂」,也有「破陣子」;既有「甘州」,也有「甘州子」;既有「霓裳」,又有「拂霓裳」;既有「西國朝天」,又有「朝天」「朝天樂」;既有「大姊」,又有「舞大姊」;既有「迎春風」,又有「舞春風」;既有「千春樂」,又有「千秋樂」;有「映山紅」,還有「映山雞」;有「迎春風」,就有「迎春花」。任半塘《唐聲詩總說》所列「興於民間及接近民間之曲」同列「漁父詞」「漁父引」和「竹枝」「柳枝」,「興於統治者及其從屬之曲」則有「太平樂」「昇平樂」「清平樂」。李白時同存「清平調」和「清平樂」,不過是與此一樣的情形罷了。

詞牌不只與曲子有關,因為詞牌中的字詞在音樂、詞律之外的語境裡,也是基本詞彙。基本詞彙能夠被詞牌這樣的專門用語使用,但並非每一個詞牌中的語詞都和基本詞彙中的語詞在音、義上清晰對應。任半塘《教坊記箋訂》認為,「溫庭筠《清平樂》辭:『新歲清平思同輦』,顯為《兩都賦》『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之意。《敦煌雜錄》下『願文』云:『社稷有應瑞之祥,國境有清平之樂。』可知調名中二字,並不指清調、平調」,任先生認為「清平樂」中的「清平」非「清調」「平調」之謂,而是「清平之樂」的意思。這樣的「清平之樂」甚至以「清平樂」的形式出現過,元人牧常晁《梧桐樹》「謾騰騰,無造作。任意逍遙隨飲啄。真箇清平樂」。《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六裡「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胡三省音注「《臨春樂》者,言臨春閣之樂也。『樂』,音『洛』」,也表明確有以「快樂」之「lè」為曲子命名的情形。「音樂」能影響人的情緒,有些音樂當然能使人感到快樂,所以《釋名·釋言語》說「樂者,樂也,使人好樂者也」。這樣看起來,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詞牌所從由來的絕大多數曲子似乎都可以讀「lè」。這當然不意味著「lè」就更有解釋力,也不能認為「臨春樂」之「樂」讀「lè」,所以別的詞牌名都要讀「lè」,其實從顯示與樂曲的關係來看,讀「yuè」作「音樂」義講的「樂」優勢同樣明顯,因為從根本上說,這樣的探討都是基於它們作為基本詞彙的語音、語義特點。

那麼在同樣說得通的兩義兩讀之間,該如何取捨呢?這一方面需要結合詞學、音樂方面的專業屬性進行探討,上文已經從這個角度詳細論證了「清平樂」之「樂」讀「yuè」。另一方面則要藉助傳世文獻的記載,系統梳理是否存在連貫有序的讀音傳承。宋元時期關於詞牌「清平樂」之「樂」的讀音材料尚未找到,但是自清康熙間《佩文韻府》到同光間杜文瀾的《詞韻·韻目》,「清平樂」之「樂」一直讀「yuè」。此後商務印書館1936年印行、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國語辭典》繼有沿用,其第三冊的2152頁收錄了「清平樂,」「清平樂ㄑㄧㄥㄆㄧㄥˊㄩㄝˋ Chingpyngyueh 詞牌名」。1949年之後,多首《清平樂》詞入選語文課本,並提供拼音注音。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第一版《十年制學校小學課本(試用本)語文第十冊教學參考書》為《清平樂·六盤山》注釋,「樂——讀yuè」。直到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清平樂·村居》注釋仍為「清平樂:詞牌名。『樂』讀yuè」。此後2019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注釋「〔清平樂〕詞牌名。『樂』,這裡讀yuè」。現代也有將「樂」讀成「lè」的,1955年版臺灣嘉義林緝熙著《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十藥」韻下有「落霞映水,漁人盡道滿江紅;瑞雪飄空,農夫齊唱清平樂」,「滿江紅」與「清平樂」都是詞牌名。不過林緝熙審音是否足夠精細準確不好說,因為「十九效」下有「子建才,潘安貌;二難對三樂」,「三樂」語出《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朱熹《集注》曰「『樂』音『洛』」,《佩文韻府》將「三樂」收在「十藥」韻下,這與朱熹的看法仍是一致的。從「三樂」注音來看,林緝熙的「清平樂」讀法也許只是他的個人看法吧。

本文原刊於《中華讀書報》,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4月7日晚,講述宋仁宗故事的古裝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開播。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
  • 清平樂的樂怎麼讀為什麼 詞牌名中的「樂」都讀「yuè」嗎?
    4月7日晚,講述宋仁宗故事的古裝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開播。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
  • 清平樂電視劇名字怎麼讀 王凱江疏影在線演示正確讀音
    近日,王凱在微博分享了自己的表情包,十分幽默地科普了自己主演的新劇《清平樂》中「樂」的正確讀音,王凱寫道:「看我口型:已閱yuè,是yuè不是lè,是yuè躲不過。」來,跟我一起嘟嘴說清平樂yue。誰再讀錯,請自覺罰抄100遍」。  近些年,我們不斷強調文化自信,希望越來越多年輕的朋友能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不少詩詞也從書上走進了大家的生活裡。此次正午陽光將新劇取名為《清平樂》,用的是宋詞的詞牌名。  《清平樂》是唐代教坊曲名,正體為雙調8句46個字,兩宋名家晏殊、辛棄疾等人都在此牌下寫過經典作品。
  • 王小盾:《清平樂》的「樂」應該讀「yuè」
    學弟楊曉靄、劉玉珺給我來信,說關於《清平樂》之「樂」的讀音問題,在各種媒體上討論很熱烈,沸沸揚揚,問我的看法。我知道她們的意思:她們對現有的論證不太滿意。她們心裡有一些很「厲害」的疑惑:《清平樂》原來不是一個曲調名嗎?為什麼談來談去,只是從詞調角度、音韻角度談這個問題呢?
  • 熱播劇《清平樂》的「樂」怎麼讀?是「lè」還是「yuè」?
    熱播劇《清平樂》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其考究的服化、場景、臺詞等處處都能體現出製作團隊對歷史細節的尊重,非常難得。這樣的大型歷史劇對傳播中國古典文化是深有裨益的。但與此同時,筆者也要提出一個明顯值得商榷的地方——關於「清平樂」這個題目的讀音問題。詞調名中「樂」字的讀音,一直以來都是有歧見的問題。
  • 《清平樂》熱播,「樂」字到底讀lè還是yuè?很多人讀錯了十年!
    因為大家都知道,「樂」是一個多音字。從表面上看,在「清平樂」裡讀lè還是yuè好像都很和諧,沒有什麼違和感。但是,正確讀音只有一個…這個話題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騰訊視頻還發起了一項投票,有4.8萬網友參與。那麼,這裡的「樂」到底該怎麼讀?依據是什麼呢?其實《清平樂》這個名字是來自於一個古老的「詞牌名」。
  • 詩詞:六首《清平樂》,樂在清平中
    前段時間,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很多人對「清平樂」這個詞牌產生了興趣。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是宋詞常用詞牌。此調正體雙調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晏殊、晏幾道、黃庭堅、辛棄疾等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尤多。同時又是曲牌名。屬南曲羽調。
  • 王凱新劇《清平樂》中的「樂」到底讀什麼?詩詞大會冠軍都讀錯過
    而此次正午陽光將新劇取名為《清平樂》,顯然用的也是宋詞詞牌名。《清平樂》是唐代教坊曲名,正體為雙調8句46個字,兩宋名家晏殊、辛棄疾等人都在此牌下寫過經典作品。名字取得很有寓意,但不少網友卻讀錯了這個「樂」字,這個字不念「le」,應該念「yue」, 這一點王凱在微博上其實是親自給大家科普過的。
  • 都在這10個《清平樂》中的如詩美名裡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大型古裝劇《清平樂》即將開播,本劇講述的是宋仁宗的故事,而劇名《清平樂》則來自宋詞詞牌名,其中引起爭議的是劇名中的「樂」字的讀音,到底是讀「yuè」還是「lè」呢?
  • 天下憂樂之間,便是一曲《清平樂》
    他一生中不斷經歷著打擊,卻處處為江山社稷克制隱忍,憂樂之間,成就一曲大宋江山清平樂。縱觀其一生,鮮少有劍拔弩張的正面衝突,寬仁克己清心寡欲,宿命般的悲劇色彩註定少了一些外在戲劇張力。因此相當長一段時間,螢屏難尋宋仁宗趙禎身影,頂多是一句「大宋仁宗年間」的時代背景。
  • 《清平樂:北京同仁堂創始人樂家軼事》
    《清平樂:北京同仁堂創始人樂家軼事》為您揭開真實的大宅門故事。樂氏家族第十三代傳人——樂崇熙先生從第十世樂平泉開始講述了樂家四房的故事、北京同仁堂發展歷程、老北京的傳統習俗和深宅大院的生活規矩。除了同仁堂和樂家的老宅,北京城裡還有不少樂家的影子,例如,如今什剎海後海的「郭沫若故居」和八一中學部分校舍及附近的白家大院都是樂家後人捐獻給國家的。
  • 最近《清平樂》熱播,你讀過宋詞中幾首經典的《清平樂》?
    小佛在讀過的《清平樂》中沒有找到與電視劇相契合的作品,但是小佛認為電視劇棄用原著「孤城閉」三字,選取「清平樂」必然是有深意的,最初想到了的就是詞牌名《清平樂》有沒有什麼具體含義。清平樂是唐教坊曲名,世人多認為其最初的起源是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命名,沒有什麼特殊含義。
  • 《清平樂》:一個詞牌的前世今生
    其他說法主要有兩種:民國楊憲益先生在《零墨新箋》中認為「清平」源出於南詔之清平官,然考《新唐書》等史書記載,「南蠻清平官,猶國家之宰相也」,可見清平官並非專職樂官,兩者之間並無確切聯繫。也有學者根據「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等詩句,認為《清平樂》同《霓裳羽衣曲》一樣,是唐代教坊樂官創作的舞曲。
  • 是"樂"還是"澇"一地之音引熱議 專家:爭議讀音將統修
    樂亭簡介(來源:百度文庫)中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記者舒晶晶)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到底是「樂(le,四聲)亭」還是「澇(lao,四聲)亭」?地名讀音之爭隨著「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而成為網絡上議論的熱點。社科院專家表示,針對一系列爭議讀音的修訂工作正在進行,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將會給出說法。到底是「樂」還是「澇」近日,一條「河北樂亭扇貝大面積非正常死亡或與油汙有關」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與事件本身無關的一個細節卻成為網絡熱門話題,那就是樂亭的讀音。到底是「樂」還是「澇」?
  • 樂陵名稱讀音考
    因為「樂毅」歷史久遠,現代人已不知原來的讀音,而對於「樂陵」這樣一個地名的讀音卻不會改變,是因為人們在那裡世代繁衍生息,地名的讀音是不會誤讀的,「樂陵」讀音「lao ling」才是正宗的讀音,讀音應該來自樂毅之「樂」。    《詩經·關雎》中的「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一個字的讀音決定了一個戰隊命運,好詩詞賽場清華大學隊慘遭淘汰
    第二次是要求選手寫出《將進酒》一詩中帶有「yuè」(實際是「月」字)字的一句,這一句正確答案是「莫將金樽空對月」。但是清華大學隊選手寫的是「陳王昔時宴平樂」,他們的理由是既然要求寫出帶「yuè」字的一句,並沒有明確是「月」字,所以,「樂」在這裡也讀「yuè」,因此是正確的。但是,大學士當場給予了否定,在這裡「樂」的讀音是「lè」,所以清華大學隊的答案是錯誤的。
  • 藏在《清平樂》裡的大宋芳華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音樂始終擁有一席之地宋代音樂在浩瀚的中國音樂傳承中飾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浩瀚如煙的歷史劇中,講述宋史的作品比重不多,熱播劇《清平樂》將宋仁宗趙禎的歷史搬上熒幕,刻畫了北宋中期風起雲湧的歷史故事。《清平樂》這個名字來自一個古老的「詞牌名」。常見的詞牌名有蘇幕遮、菩薩蠻、浣溪沙、水調歌頭等等,清平樂就是其中之一。
  • 再談「旋轉」的讀音
    作者:杜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  《語言文字》版曾發表《談談「旋轉」的讀音》一文,討論「旋轉」的「轉」的讀音,認為《現代漢語詞典》標註有誤,應讀為。  這確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讀者經常質疑,我們《現代漢語詞典》的編者也曾有討論,就著這個話題我也談一點想法。
  • 《清平樂》帶你領略大宋文化
    正在播出的電視劇《清平樂》用視覺體驗讓觀眾重回北宋,感受歷史上那個能人輩出、百業昌盛的時代。大氣素雅的色調,中國傳統美學的構圖,極簡風格呈現出「柔和又高級」的感覺……《清平樂》從服飾、道具、臺詞、場景布置等方面用心雕琢,彰顯了素雅清淡、簡潔質樸的美學特點。
  • 熱播劇《清平樂》中蘊藏了哪些茶文化?
    正如熱播劇《清平樂》裡所展現的,大宋的都城汴京裡有著琳琅滿目的商店,街上有花樣繁多的美食,還有大小各異的茶坊。人們安居樂業,閒暇時品茶看戲。今天,小編就帶你來細數一下《清平樂》中隱藏的那些茶文化。北苑貢茶在《清平樂》的臺詞中,我們常能聽到「貢茶」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