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查歷史,海參崴等中國故土,今天已成俄國領土的此一歷史事實,乃出自 1860 年英法聯軍之役籤訂的「北京條約」。當年英國憑此條約取得九龍半島,未有實際參與戰爭,一直「居中斡旋」的俄國,更在遠東地區獲得大片領土。
1960 年所制的地圖,記載了俄國英法聯軍之役,通過「琿條約」(棕色)與「北京條約」(紅色)取得的領土;符拉迪沃斯託克(Vladivostok)標記於紅色部分下方。
自 17 世紀起,俄國與清廷一直互相爭奪現今俄國東南部的外滿州(Outer Manchuria)地區。整個世紀中,俄國一直鼓勵人們遷居當地,而在 1680 年代,康熙治下的清廷就驅逐當地俄國人口;兩國又在 1689 年籤訂「尼布楚條約」,使俄國同意放棄對外滿洲的領土要求。
儘管如此,俄國仍希望在太平洋建立海軍基地,於是又在 18 世紀初再次派人到外滿州定居。一個多世紀後,俄國的時機終於來臨 —— 1856 至 60 年間的英法聯軍之役,分散了清廷對東北地區的注意力,俄國於是秘密派遣數萬名士兵抵達兩國邊境。
戰爭甫打響,勝利女神即站在英法聯軍一邊,俄國將軍尼古拉·穆拉維約夫有見及此,馬上向清廷表示,俄軍早已在清國的北方邊境集結,藉此索要大片領土,否則俄軍將發動攻擊。清政府自知無法在南部港口抗拒英法聯軍,同時應對北部俄軍的入侵,為免兩面受襲,奕山就作為清廷代表,於 1858 年 5 月 28 日籤署「璦琿條約」,同意兩國在阿穆爾河(即黑龍江)沿岸劃定新邊界;俄國在遠東沿海地區的領土顯著擴大。
另一方面,英法聯軍尚未結束。1860 年 10 月,聯軍終於攻入北京,清廷投降只在朝夕之差。英軍將領額爾金伯爵為報復清廷此前虐待外交人員,摧毀北京的頤和園,又奪去大量藝術珍品。適逢俄國另一名將領尼古拉·伊格納蒂耶夫抵達北京,試圖在與清廷的談判中謀取更大利益,額爾金進一步摧毀紫禁城的計劃,便令得伊格納蒂耶夫成為英、清之間的調解人。
同月 24 至 25 日,清廷分別與英、法籤署「北京條約」。英國獲得九龍半島,擴大在香江的殖民地領土,同時,英法皆取得在華合法宣教的權利及其他豐厚賠償。在談判期間,伊格納蒂耶夫又操縱清廷的憂慮心理,令對方相信,只有自己才對英法兩國有足夠影響力,可以說服聯軍離開北京;假如條約談判失敗,北京就會毀於一旦。
為使伊格納蒂耶夫站在自己一方,清廷最終割讓了更多土地予俄國。原本的「璦琿條約」以阿穆爾河為國界,經伊格納蒂耶夫「成功爭取」,阿穆爾河至海參崴金角灣之間一切領土盡入俄國手中。未有真正參戰的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獲益匪淺,藉著由伊格納蒂耶夫促成的俄中「北京條約」,得以在東南部的新領土,建立以符拉迪沃斯託克為首府的「濱海邊疆區」。
位於東南部邊緣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很快便成為俄國在太平洋的重要海港,使其軍事及經濟影響力擴展至太平洋。那麼,海參崴以至大片「故土」當年被分割出去,人們應否繼續承認俄國在遠東地區的主權、歷史事實?1991 年,中國與蘇聯即「本著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籤訂「中蘇國界東段協定」,清楚地標明各地區歸屬,其中正式承認符拉迪沃斯託克為蘇聯領土。至今,符拉迪沃斯託克仍是俄國最重要的太平洋港口,亦是俄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
160年前是中國海參崴,今天是鄰居俄國符拉迪沃斯託克。有些傷痛,是永遠無法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