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曼帝國的興盛與分裂:形成法、德、意三個國家

2021-02-13 歷史教研聯盟

教育的乾貨與溫度

我們傾力奉獻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12月25日),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曼(意為「查理大帝」)在羅馬城的聖彼得大教堂參加「彌撒」。當他跪在神壇前面做禱告時,教皇利奧三世出其不意地把一頂象徵羅馬皇冠的金冕加在他頭上,而在場的僧侶貴族都齊聲向他歡呼,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這樣,經教皇加冕,查理曼便由一個「蠻族」王國的國王,上承古羅馬愷撒、奧古斯都、君士坦丁……的帝統,成為第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了。

教皇為查理曼加冕這個歷史事件,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裡有幾個問題,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第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到這時已有三百二十多年了, 為什麼查理曼還被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第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亦稱「拜佔廷帝國」)繼續存在了約一千年之久(它直到1453年才滅亡)。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一向以奧古斯都、君士坦丁諸帝的繼承人自居,認為對古羅馬所統治過的一切地區都享有統轄權。為什麼這時西歐卻不承認東羅馬皇帝有權統治他們,而另舉一個「蠻族」王國的國王做西歐的皇帝?

第三,「教皇國」是怎樣產生的?教皇為什麼要給查理曼加冕?

第四,「神聖羅馬帝國」究竟是個什麼機構?為什麼我們把公元800 年查理曼的加冕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

第五,查理曼帝國包括哪些地區?它後來分裂為哪三個部分?近代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要解答以上這些問題,還必須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談起。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和奴隸起義的浪潮中覆亡了。 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西歐標誌著奴隸社會的終結和封建社會的開始,是古代和中世紀的分界線。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蠻族」王國: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在非洲西北角建立了汪達爾王國,東哥特人在義大利半島上建立了東哥特王國,法蘭克人在高盧之地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布艮第人在高盧東南的隆河流域建立了布艮第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島上建立了一些盎格魯-撤克遜小王國。不過,歷史是不能截然割斷的。在這些新建立的「蠻族」諸王國中,古羅馬的影響仍到處可見:拉丁文仍舊是官方和社會上通用的文字,古羅馬的遺民仍保持著舊日的風俗習慣。而在西羅馬帝國的行政機構瓦解後,以教皇為首的羅馬天主教會就越來越多地具有世俗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職能。

東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的驚濤駭浪中延續了它的存在。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統治著地中海東部。東羅馬皇帝自認為是古羅馬帝統唯一合法的繼承人。在他們看來,由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古代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就又歸他們管轄了。他們拒不承認日爾曼諸部族在西羅馬帝國故土上建立起來的那些「蠻族」王國,而要伺機去收復「失地」。當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527-565年),東羅馬帝國曾經大動幹戈,滅掉了汪達爾王國和東哥特王國,佔領了非洲西北角、義大利半島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南端。不過,查士丁尼用兵於地中海西部,是要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復闢奴隸制。他在西歐所進行的那些戰爭是反動的,因而遭到各地人民的堅決反抗。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統治是脆弱的。么元568年, 即查士丁尼逝世的第三年,由於日爾曼諸部族之一的倫巴德人南下,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領地就只剩下拉文納以及半島南端的幾個據點了。在公元六世紀的八十年代,東羅馬帝國又喪失了在西班牙的領地。及至公元七世紀,由於阿拉伯帝國興起,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更是日蹙百裡,迅即喪失了其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等地的主權。但是,那些觳觫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卻仍認為他們有權統治西歐。

這時,西歐的法蘭克王國已經發展為一個強大的力量,它和羅馬教皇勾結在一起,與東羅馬帝國抗衡。這裡,我們必須追溯一下法蘭克王國興起的經過。

法蘭克人是日爾曼諸部族的一支,原先居住在萊因河下遊和河口三角洲一帶。公元四、五世紀,當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之際,法蘭克人也趁勢向南擴展,侵入高盧北部。可是,法蘭克人的遷徙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們並不象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盎格羅-撒克遜人、布艮第人、倫巴德人那樣遠離其原先所居住的地方,在長途跋涉中喪失了大量人口,而是逐漸的、穩步地向外擴張。當其他的日爾曼部族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建立王國時,法蘭克人也逐漸由氏族演進到國家。在那些「蠻族」諸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所處的地位最為優越:它是介於羅馬世界與日爾曼世界之間。一方面,它不僅保持了它自己原有的領地,而且可以兼併其他日爾曼人所居住的地區。在法蘭克王國的人口中,法蘭克人大大超過了羅馬-高盧人,這就使法蘭克王國具有比較穩定的基礎。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後來當其他的「蠻族」王國逐一滅亡時,法蘭克王國卻獨能存在了下來,而且發展為一個領土廣袤的帝國。

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墨洛溫王朝,這個王朝最有名的君主(實際上是軍事首領)叫克洛維,其在位時期是公元481-511年。當克洛維掌權時,西羅馬帝國已經滅亡了,但羅馬在高盧地區的駐屯軍仍殘留了下來。公元486年, 克洛維率領法蘭克人在高盧北部的蘇瓦松地方擊潰了羅馬駐屯軍,徵服了塞納河與羅亞爾河之間那一大片富饒的土地,其中包括巴黎、奧爾良等名城。這一重大勝利,大大加強了法蘭克人的優勢。公元496年,克洛維又向東擴張,打敗了阿拉曼尼人, 把國境擴展到現今德意志的萊因區。

也就是在公元496年,克洛維受其王后克羅蒂達的影響, 放棄了法蘭克人原來的宗教信仰而受洗為天主教徒,他的部眾也一同受了洗禮。這件事,後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來,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布艮第人、倫巴德人也都已經接受了基督教,不過他們所接受的是基督教中的支派阿里安教,那是被羅馬天主教會目為「異端」的。這時法蘭克人改信天主教,就使他們在宗教信仰上與羅馬-高盧人一致,從而在政治上得到羅馬天主教會的支持。後來,法蘭克王國的「王權」與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六世紀上半期,法蘭克王國著著向高盧南部擴張。公元534年, 它最後徵服了布艮第王國,兼併了隆河流域的土地。公元542年,它最後把西哥特人趕過了庇里牛斯山,掩有現今法國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地。同時,它更向東擴張,把現今德意志的西南部收入版圖。

在墨洛溫王朝時期,法蘭克王國就已經開始封建化。本來,在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由於兩種社會過程交互作用的結果:一是古羅馬奴隸社會的解體,一是日爾曼人氏族組織的分化。在日爾曼諸部族侵入並定居於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以後,這兩種社會過程交互影響,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封建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封建主義決不是現成地從德國搬去的;它起源於蠻人在進行侵略時的軍事組織中,而且這種組織只是在徵服之後,由於被徵服國家內遇到的生產力的影響才發展為現在的封建主義的。」

隨著封建制的形成和發展,墨洛溫王朝的王權逐漸衰落,政權日益集中在被稱為「宮相」的宰輔手裡。「宮相」有權任免官吏、調遣軍隊、徵收賦稅、判決刑獄,儼然就是國王的代理人。而國王則成為尸位素餐、任人擺布的「懶王」。這種形勢,導致了墨洛溫王朝的覆亡和加羅林王朝的代興。

公元715年,大貴族查理·馬特爾做了法蘭克王國的「宮相」,這時, 西歐面臨著阿拉伯人入侵的嚴重威脅。公元711年, 阿拉伯人從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入伊比利亞半島,旋即滅掉了西哥特王國而據有其地。公元720年, 阿拉伯的騎兵越過庇里牛斯山,侵入法蘭克王國境內。查理·馬特爾起兵抵抗,他依靠中小地主和自由農民的力量,進行重大的軍事改革,組織了一支以重鎧騎兵為骨幹的新軍,並於公元732年在波亞迭城和都爾城之間的平野上擊潰了入侵的阿拉伯人, 把阿拉伯帝國向西歐擴張的勢力推回到庇里牛斯山以南,聲威大振。此後,他復用兵於阿拉曼尼亞、屠林根、巴伐利亞、薩克遜、茀裡西亞(今荷蘭和德意志西北部的濱海之地)一帶,擴大了法蘭克王國的疆界。查理·馬特爾在其統治地區內推行「採邑制」,即把土地當作一種有條件的贈與,分賜給他的臣屬。「採邑制」是一種封建的契約關係,地主把「採邑」賜給受封者,而受封者須對封主盡一定的義務(主要是提供兵役)。這種封建的契約關係起初是及身而終的,到後來,採邑制普遍推廣,封建土地關係形成,由於王勢下移,採邑就變成了可以世襲的「領地」。「採邑制」的推行,大大加速了西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發展。西歐各國文字中的「封建主義」一詞,都是從「領地」這個字衍化出來的。

公元741年,查理·馬特爾死去,其子「矮子」丕平繼為「宮相」。這時, 墨洛溫王朝的「懶王」早已成了「宮相」手中的傀儡,不具有任何權力。「矮子」丕平認為篡位的時機已成熟,而他採取的是用冠冕堂皇的方式來實現這種篡奪。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使臣到羅馬謁見教皇,向其提出下列的質疑:「是徒擁有虛名的人做國王好呢?還是真正握有實權的人做國王好呢?」教皇明白「矮子」丕平的用意,並且正指望得到他的武力支持,便答道:「在我看來,真正握有實權的人做國王要好些。」「矮子」丕平得到了教皇的這種認可,乃示意他的臣屬勸進。同年11月,法蘭克王國的權貴集議於蘇瓦松城,決定「根據全體法蘭克人的擁戴,各位主教的效忠和貴族的宣誓」,把王冠加在「矮子」丕平頭上。於是墨洛溫王朝的最後一個「懶王」被打入修道院,加羅林王朝正式成立。

「矮子」丕平與教皇互相利用,結果產生了教皇國。本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皇便實際上控有羅馬城及其近畿一帶地方,在某種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職能。公元751年,即在「矮子」丕平被擁立為法蘭克國王的那一年, 倫巴德人的國王阿斯託夫率眾南歸,圍攻羅馬城,形勢萬分緊迫。公元754年, 教皇史蒂芬二世親自越過阿爾卑斯山,跑到法蘭克王國的首都來向「矮子」丕平求救,稱他為「義大利的攝政和保護者」,請他出兵阻遏倫巴德人的攻勢。「矮子」丕平覺得幫助教皇可以進一步鞏固他自己的統治地位,乃先後兩次領兵攻打倫巴德人。公元756年, 「矮子」丕平強迫倫巴德人撤離義大利中部,而把那一大片土地轉贈給教皇,使教皇具有世俗權。這「丕平的贈與」(亦稱「丕平獻土」),便是教皇國的由來。此後有一千一百多年之久,教皇一方面是羅馬天主教會的首領,一方面又是統治著義大利中部的封建領主。直到1870年義大利完成民族統一時,教皇才被剝奪了在梵蒂岡宮以外的世俗權。

公元763年,「矮子」丕平死,其子查理曼繼位。當查理曼在位時(768-814年),法蘭克王國擴張為一個領土廣袤的帝國,它通常被稱為「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繼承其父「矮子」丕平的政策,與教皇結為同盟,並且把傳布羅馬天主教作為其進行武力擴張的護符。773-774年,查理曼打敗了倫巴德人,廢其王而掩有義大利北部的土地,由他自己兼為「倫巴德人的國王」。接著,他又向東把威尼斯亞、伊斯特裡亞、達爾馬千等地兼併了過來。

公元778年,查理曼第一次派兵越過庇里牛斯山, 進攻盤踞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但遭到阿拉伯人和當地居民的反擊,只好撤退。後來在八、九世紀之交,查理曼又多次用兵於伊比利亞,佔領了庇里牛斯山以南、艾伯羅河以北的土地。此外,查理曼又把阿拉伯人的勢力趕出地中海西部的科西加島、撒丁尼亞島以及巴利亞裡克群島。

查理曼生平所進行的歷時最久、最激烈的戰爭是對薩克遜人的戰爭。從772年起,查理曼曾屢次興兵侵犯薩克遜人,兼併萊因河和易北河之間那一片富饒的土地,因而激起薩克遜人的激烈反抗。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十多年,最後查理曼徵服了薩克遜人,把國境擴展到易北河一帶。

公元787-788年,查理曼用兵於巴伐裡亞,把現今德意志南部大片土地併入法蘭克王國的版圖。

在徵服了巴伐利亞以後,查理曼更往東向多瑙河流域擴展,與阿伐爾人構兵。阿伐爾人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說的柔然人,這個部族因為被突厥人所敗,於六世紀中期輾轉遷徙到東歐。七世紀,阿伐爾人在多瑙河中下遊建立了一個強盛的汗國,奴役著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族南斯拉夫人,並且經常寇擾義大利等地。796年, 查理曼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幫助下打敗了阿伐爾人。此後不久,阿伐爾汗國衰亡下去。查理曼在多瑙河中遊所建的東方邊防區-「東方馬克」,後來發展為奧地利。

經過以上這一系列的武力擴張,法蘭克王國達到了它那歷史上最大的疆域:南至義大利中部和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艾伯羅河,西濱大西洋,北抵北海和波羅的海,東達易北河流域和波希米亞(今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事實上,查理曼所統治的是一個領土廣袤、包括著許多民族和部族的帝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第一次出現了如此龐大的帝國。

查理曼和教皇互相勾結,他們各自利用這種同盟關係來擴張自己的勢力。當查理曼徵服倫巴德人時,他曾經重申其父「矮子」丕平的殷勤之意,把羅馬城和義大利中部的土地贈給教皇。而教皇對查理曼的一切行動也總是支持的,只要查理曼的軍旗插到什麼地方,基督教的十字架就跟到什麼地方。羅馬天主教會在各地霸佔了大面積的土地,成為最大的地主和封建勢力的支柱。公元799年, 教皇利奧三世遭到羅馬人民的反對,被迫出亡,查理曼即引兵來到羅馬為之復位。當然,利奧三世對於查理曼這種及時的援助是感激涕零的。所以在公元800年的「聖誕節」, 教皇就趁查理曼在羅馬的時候,替他加冕做「羅馬人的皇帝」。

公元800年,教皇給查理曼加冕,這個歷史事件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首先, 這時西羅馬帝國雖然已經滅亡了三百二十多年,但它的傳統仍舊活在人們的記憶裡。那些羅馬的僧俗貴族以及那些「羅馬化」了的日爾曼人中的貴族都希望用某種方式重新在西歐建立一個帝國,來加強對農奴的剝削和壓迫。其次,在基督教的教義和禮拜儀式上,羅馬天主教會與東羅馬方面的東正教會(亦稱希臘正教)都存在著嚴重分歧。儘管東羅馬帝國對西歐的「宗主權」是有名無實的,西歐封建統治者對於這一點名義上的約束是不滿的。加之當時東羅馬帝國在位的君主是女皇伊菱(752-803年),而法蘭克人認為,按照他們的習慣法(《沙立克法典》), 女性是不能繼承王位的。由於這種種原因,所以西歐封建統治者決定在西歐另立一個皇帝。公元800年查理曼的加冕,在政治上標誌著西歐與東羅馬帝國之最後的分裂。

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與法蘭克王國的「王權」這三者的結合。查理曼帝國是第一次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如史達林所指出,查理曼帝國「不曾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這就註定了它日後的分裂。

公元814年,查理曼死了,其子「誠篤者」路易繼位。隨著西歐封建化的加深, 地方封建主離心勢力增長,帝國分裂的傾向已經現露出來了。

公元840年,「誠篤者」路易死,他的長子羅退爾繼為皇帝,但次子「日爾曼人」路易和幼子「禿頭」查理不滿意這種安排,隨即掀起了內戰。842年,「日爾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發表聯合宣言,立誓要把反羅退爾的戰爭進行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斯特拉斯堡誓言》。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拉斯堡誓言》是用兩種語言說出來的。「日爾曼人」路易在向他的部眾傳達這個誓言時是用條頓語,即最初的德文;「禿頭」查理在向他的部眾傳達這個誓言時是用羅馬語,即最初的法文。由此可見,當時西歐的民族語言已經在開始形成了。

在「日爾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的聯合壓力下,羅退爾不得不作出巨大的讓步。公元843年,這三兄弟在凡爾登城締結條約, 決定將帝國分為三部分:(一)羅退爾獲得帝國中部的土地,北起北海,從萊因河下遊迤南包括隆河流域,直到義大利半島中部,稱為王國。羅退爾仍保留皇帝尊號,兼為義大利國王,但他對他的兩個弟弟不具有任何約束的權力。(二)「日爾曼人」路易取得萊因河以東的土地,稱東法蘭克王國。(三)「禿頭」查理取得帝國西南部的土地,稱西法蘭克王國。隨著查理曼帝國的分裂,西歐就進一步封建化了。

公元843年的《凡爾登條約》, 大致上決定了近代西歐大陸上三個主要國家的雛形。後來,羅退爾領地的南部形成義大利,「日爾曼人」路易的東法蘭克王國發展為德意志,「禿頭」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發展為法蘭西。

近代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都是從查理曼帝國中脫胎出來的。

神聖羅馬帝國是封建社會時期西歐的一個政治組合,它是由古羅馬的歷史傳統、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和日爾曼王國的「王權」這三者的結合中產生出來的。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是為神聖羅馬帝國之始。962年, 德意志薩克遜邦的君主鄂圖一世由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以後,除了「大空位時期」(1254-1273年)以外,直到1806年,總有某個德意志邦的君主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制下,皇帝和教皇即有勾結,也有鬥爭,有時甚至釀成連年不斷的戰禍。十一世紀七、八十年代皇帝亨利四世與與教皇格裡哥利七世的鬥爭,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不是經常世襲的,從十三世紀起,皇帝須經過「七大選帝侯」的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是不斷改變的:在查理曼時代,查理曼帝國即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包括德意志、波希米亞、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及至十六世紀,它縮小到只包括德意志和波希米亞。在這個縮小了的範圍內,還存在著三百多個大小不等的王國、公國、侯國、獨立的伯爵領地和騎士領地以及自由市。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尊號的德意志君主,除了在其直轄領地以外,對其它封建王公並沒有約束的權力。所以,正如伏爾泰所說,神聖羅馬帝國即非「神聖」,亦非「羅馬」,亦非「帝國」,而只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個徒有其名的政治組合。經過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它更是只剩下一個空殼了。1806年,拿破崙一世強迫奧地利君主弗朗西斯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於是這個在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年之久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便最後滅亡了。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公元843年,查理曼去世之後僅僅29年,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就被他的三個孫子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所瓜分,而分裂的三個法蘭克王國隨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法蘭西王國,而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早期的德意志帝國疆界,後來發展為神聖羅馬帝國。
  • 歷史上歐洲的分裂是一種常態
    歐洲卻跟其他大洲不同,歐洲的分裂是一種常態;歐洲幅員遼闊的帝國存在的時間很短,統一在歐洲是一種異常狀態 (歐洲面積1018萬平方公裡,國家卻高達48個。)
  • 查理曼帝國,在阜帝本人死後開始土崩瓦解,內部各種民族氓居
    查理曼皇帝查理曼帝國在阜帝本人死後不久,就開始土崩瓦解,或許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帝國內部各種民族氓居,並擁有各自的語言、法律和傳統。更因為內戰和外敵夾攻使這個分裂趨勢加劇了。
  • 縱橫中世紀5 8世紀:阿拉伯攻陷伊比利亞半島,查理曼帝國橫空出世
    711年至718年,阿拉伯人持續打敗並滅亡了西哥特王國,幾乎控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至此,西哥特王國對伊比利亞半島為期約3個世紀的統治就此宣告終結。隨後,阿拉伯人開始以伊比利亞半島為橋頭堡向歐洲腹地進擊,此時,與伊比利亞半島緊緊相鄰的法蘭克王國就開始擔任起了守衛歐洲的重任。732年,法蘭克王國通過圖爾戰役挫敗了阿拉伯人進一步向歐洲腹地擴張的企圖,避免了歐洲領土的進一步淪陷。
  • 國王臨終前,將國家平分給3個兒子,如今已發展成三個世界大國
    這位國王被稱之為查理大帝,他原先是法蘭克王國的國王,統治時期版圖大肆擴大。建立了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的龐大查理曼帝國,西南到厄布羅河,北臨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義大利北半部。而不管行政還是軍事制度,又或者是經濟生產查理大帝都有傑出的貢獻。
  • 世界歷史上最牛的爺爺: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開國之君是他的三...
    查理曼大帝雄心勃勃,他徵服大半個歐洲,建立起興盛一時的龐大查理曼帝國, 他的三個兒子都死在他的前頭,於是只能讓孫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可惜他這三個孫子「各懷鬼胎」,公元843年,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宣布解體,他的孫子擁兵自重各自為王,將爺爺打下的基業一分為三!
  • 公元800年聖誕節查理曼加冕
    從主要方面來講,這意味著在三個多世紀前被毀滅的西羅馬帝國正在復闢,查理曼現在是奧古斯都·凱撒的合法繼承人。實際上堅持認為查理曼帝國是羅馬帝國的復闢肯定是荒唐的。第一,這兩個帝國所統治的範圍大不相同。查理曼帝國在鼎盛時期也大約只有西羅馬帝國的一半大。兩個帝國先後統治過的相同地區包括比利時、法國、瑞士和義大利北部。
  • 現在世界上,權力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你們知道是哪個國家嗎?
    現在世界上,權利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你們知道是哪個國家嗎?有些國家的君主政體仍然存在,如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梵蒂岡,日本,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不丹,汶萊,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約旦,阿曼,巴林等等。
  • 義大利查理曼帝國時期城堡酒店 6月新開
    Castello城堡的歷史可追溯到1050年查理曼帝國時期,對於歐洲這種遍地古蹟的地方,算不上絕對寶藏,但也是一個充滿趣味和魅力的老地方。當年,查理曼大帝將這座莊園授予給聖瑪麗亞(Marchesi del Monte Santa Maria)家族,歷經歲月的周折,莊園的主人一直在變,而莊園一直是莊園,城堡就像一塊磐石從未改變。如今的主人是伯爵Antonio Bolza家族。
  • 淺析查理大帝對西歐文明的影響
    從鎮壓阿基坦叛亂、遠徵義大利討伐威脅教皇的倫巴第人、戰勝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徵服薩克森人,到吞併巴伐利亞和布列塔尼,查理大帝通過南徵北戰、東討西伐的軍事徵服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南到義大利,北至北海,西起大西洋,東到易北河和多瑙河,囊括了今天的義大利中北部、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斯洛維尼亞、捷克、荷蘭、盧森堡等眾多歐洲國家。從西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麼廣闊的疆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
  • 比利時華僑華人紀念《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
    比利時華僑華人紀念《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視頻座談會現場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鄭治)當地時間5月31日,比利時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座談會,紀念《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5周年。座談會以網絡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比利時30多位僑團僑領代表參會。
  • 他是歐洲千古一帝,王國卻被3個孫子瓜分,如今變成3個發達國家
    他建立了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查理曼帝國。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查理大帝是歐洲著名君主,與亞歷山大、拿破崙等人齊名,在中世紀他的一生足以載入史冊。然而,這位偉大君主的兒子,並沒有繼承他聰明才智,在繼承人選擇上出現錯誤,導致後代之間無休止爭鬥。千古一帝,徵途廣闊法蘭克帝國的建立奠定歐洲霸主地位的基礎。
  • 聯合國一共有195個主權國家,國民簡稱帶有「國」字的,卻只有8個
    1945年10月24日,中、法、蘇、英、美以及其他籤字國批准《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正式成立。後來10月24日被定為聯合國日。 聯合國的主要工作就是維護和平和人道主義援助。聯合國設有六個主要機關,分別為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秘書處以及國際法院,這六個機關各司其職,互不幹擾。
  • 聯合國一共有195個主權國家,國名簡稱帶有「國」字的,卻只有8個
    聯合國設有六個主要機關,分別為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秘書處以及國際法院,這六個機關各司其職,互不幹擾。隨著聯合國的發展,加入的國家也越來越多。時至今日,聯合國共計有195個主權國家,國名簡稱帶有「國」字的,卻只有這8個國家。那麼這8個國家分別是那些國家呢?
  • 世界史:戎馬一生的君王——查理大帝
    這是法蘭克王國大貴族奧特克爾國與國王查理有意見。發生爭執後帶著妻子兒女出逃,向義大利的倫巴德王國奔去。倫巴德王國是一個臣服於法蘭克王國的國家。查理為了鞏固對倫巴德的統治,娶了倫巴德國王德西德裡烏斯的女兒為妻子。據說因為這位王后體弱多病,不能生兒育女,便有許多人,包括一些所謂聖潔的教士都勸查理拋棄這位王后,另娶名媛。
  • 7399元暢遊德法意瑞 20個名額等你來搶
    原標題:7399元暢遊德法意瑞 20個名額等你來搶為慶祝武漢晚報創刊55周年,武漢晚報旅遊俱樂部聯合途牛旅遊網推出德法意瑞4國11天遊,經典歐洲4國遊線路現只需7399元/人!武漢起止,全程安排高靠椅大型空調旅遊車,義大利段四星級酒店住宿,並精心安排中式料理和義大利風味餐,特別贈送可同時供四人使用的境外wifi及境外救援險,讓你的歐洲之行安心無憂。
  • 領土縮水最嚴重的國家—第14期—德國:一隻不斷頑強重生的不死鳥
    羅馬帝國的覆滅讓西歐陷入權力真空,日耳曼人和其他蠻族開始建立諸多國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統一西歐,稱為查理曼帝國。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成為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天主教世界的保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