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百欣丨攝
2017年,中國傳統村落梧林保護發展項目被列為福建省重點項目。
李清波丨攝
梧林保留著完整的百年建築群,多在上世紀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建成,外牆斑駁的朝東樓、被古榕籠罩的德鑨宅、號稱「九十九門」的德養宅、孔雀成雙飛的胸懷祖國樓、單身複式公寓的夢菜家聲樓……
一幢幢承載一代又一代梧林本地人及華僑鄉愁的建築散落在600多畝的傳統村落中,涵蓋了閩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德式建築以及古羅馬式建築共140幢,充分展現了閩南地區自清末至民國、新中國的建築風格的演變。行走其中,仿佛步入一個百年的原生態村落式建築博物館。
梧林最不一樣的就是它蘊藏著的南洋文化。我們常說晉江「十戶人家九戶僑」,這一點在梧林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梧林的常住人口有1855人,海外華僑卻有15000人。所以,在梧林傳統村落,有許許多多華僑回家鄉出資建造的大量精美洋樓。其中有南洋風味番仔樓12幢,羅馬式、哥德式洋樓11幢。
李清波丨攝
或許你又會問:10月來到梧林,難道只能徜徉在建築的海洋裡嗎?當然不是!沉浸式體驗南洋文化,不是就歷史追溯歷史,就過去追溯過去。
晉江梧林青普文旅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宮琳娜向我們預告了即將在梧林發生的事情:「在這裡,你品的咖啡是南洋的咖啡,顧客來這兒,我們會教顧客做一杯手衝咖啡,包括與咖啡相關的體驗課程。我們也會特調一杯與南洋當地食材相關的酒,同時我們希望用LiveHouse(音樂吧)的形態,把南洋的音樂注入到這個空間裡面來。」
宮琳娜說,大概在10月份的時候,在朝東樓、德鑨樓、僑批館等20多幢各具特色的南洋古建築裡,我們能夠聆聽華僑故事,領略南洋風情、體驗南洋文化、品南洋咖啡、嘗南洋美食,讓遊客仿若置身於1930年代的梧林洋樓群裡,體驗南洋遊子的生活日常。
徐騰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博士,他認為梧林建築的多樣和混雜恰恰是這個地方文化有活力與包容的體現。他曾在泉州西街待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本以為自己已經來過泉州,見過閩南傳統建築,應該能稱得上半個導遊。不曾想梧林之行,卻讓他發現這兒和泉州西街的風格截然不同。
陳志鵬丨攝
徐騰說即使乍一看外表有些相似的紅磚古厝,細品便能發現獨特之處。徐騰說他最喜歡的是那棟將拐角做成弧形的忠破古厝。雖然在尋常人看來,可能這個弧形不是很明顯,但徐騰覺得這是主人在公共空間做的退讓,能體現曾經存在過的人文關係。
如今這一幢房子,計劃做醬油體驗空間。或許我們沒有辦法像徐騰那樣看到建築的細節,但在未來的梧林,會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文化體驗空間:德抹宅、德越宅、德鑨宅、德養宅、龔顯濤宅等幾十幢極具閩南建築風格的閩南古厝,將導入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與創新,從形、聲、聞、味、觸五味,構建「活態閩南」慢生活場景,我們也能因此看到建築的更多可能性。
楊百欣丨攝
10月的梧林,將打造集「參觀、體驗、堂食、購買」為一體的傳統文化活態空間。醬油、花生糖、綠豆餅等閩南老手藝都將從幕後來到臺前,我們不僅能知道它們是怎麼做成的,還能親手試一試、親口品一品,浸沒式體驗老手藝。
在梧林傳統村落,除了成片的閩南紅,還不能忽略那幾幢外牆裸露的房子,它們的背後都有著同樣可歌可泣的家國故事:當時的建築材料幾乎都是斥巨資從南洋運回來的,房子建好之後,卻碰上國內抗戰,主人家放棄了裝修,把全部的錢捐給政府,支援抗戰。說來很巧,我們來到梧林的那天,早上是個大晴天,下午卻下起了雨,像極了當時的風雲變幻。
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系的文那是國內知名的青年畫家,在江西、大理、模里西斯、荷蘭代爾夫特都能尋覓到她的作品。這一次她到梧林來,是為了即將展開的藝術合作。不久之後在梧林,大家能看到她創作的過程,也能參與其中。
文那抵達梧林的那天,也是雨天,雨很大,但文那還是撐著傘,從梧林的第一棟洋樓朝東樓開始,不停地探訪一幢又一幢的房子。
那些因為支援抗戰沒有裝修的房子,一段段華僑保家衛國的故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她的靈感源泉。
文那說,梧林的所見所聞真的是一個歷史留下的痕跡。作為北方來的人,她可能不能夠感同身受去了解閩南的家族文化,但是她還是因為感動產生了共鳴。
她表示,個人的生存和宗族、和國家的關係,還有國家與世界的關係,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當時的梧林華僑願意在關鍵時刻做出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取捨。她覺得在那一刻,大家能夠在歷史的時間裡有了將近100年的重合。
而在宮琳娜看來,家國情懷就是梧林的根。他們計劃將華僑保家愛國的故事和相關的建築綁定在一起,形成一條特色的線路。
根據這條家國情懷的線路,把具有文化符號的東西轉化成可以製作藝文的材料包,讓遊客不僅能看,還能帶走一些東西。
她表示,沉浸式體驗實際上是梧林的一個核心,不是走馬觀花式的過路式體驗,它是目的地,每一個建築打造出來的只是一個場景,但這個場景是有主題的。
楊百欣丨攝
不久的將來,梧林將被打造成一個閩南僑文化的窗口,閩臺兩岸文化的交流地,東南亞華僑的匯集地。
來到梧林,我們不僅是去體驗過去的閩南文化、華僑文化,更是以當代的方式跟梧林發生關係,看到閩南文化、華僑文化在未來與時俱進、發揚光大的可能性。
-END-
記者:張春媚
圖片:青普梧林提供(除署名外)
編輯:張春媚 許霏穎(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