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風韻丨尋找故鄉的原風景之磁灶洋宅

2020-09-11 晉江鄉訊

磁灶鎮洋宅村位於晉江九十九溪下遊,方圓二平方公裡,背倚永光山,面對寶珠峰。全村人口2000多人,這裡不僅有袖珍小城鎮的僑村風光,更保留著田園牧歌的鄉村風韻。

清風樹影中 僑村好風光

從磁灶鎮區驅車不過十來分鐘,這個有著優越自然風光的僑村就出現在眼前。村主幹道兩側,一邊是廣闊的千畝良田,一邊是一棟棟精緻小洋樓。

在一個環境優美、配有園林小景和健身路徑的小公園裡,還有村民或閒聊休憩,或活動筋骨,有著與城市全然不同的悠閒和寧靜。

1949年以前,洋宅人的祖先生計維艱,朝不保夕,眾多人被迫背井離鄉,遠赴海外謀生。歷經數代人的堅忍拼搏,洋宅兒女開枝散葉到港澳地區及菲律賓、印尼、美國及馬來西亞等國家,芳蹤足跡遍及全球

眾多旅外鄉親的海洋情懷和漂泊經歷,為洋宅村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洋宅與南洋等海外地區的血親臍帶,讓洋宅成為名副其實的著名僑鄉。

旅外鄉親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搖籃祖地,他們對故鄉充滿了濃烈的眷戀之情,時刻關心著家鄉的發展。

據洋宅村黨總支書記李永川介紹,洋宅自明代從池店鳳池分支到此,歷經數百年,到1949年,村莊也才只有三十二座破舊不堪的房子。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村裡成立農會,鼓勵旅外鄉親寄錢回家鄉蓋房。

旅菲僑胞李祖繭感到這是旅外鄉親參與故鄉建設的好時機,於是函電交馳,動員旅居香港、菲島、印尼等地的鄉親寄錢回家鄉建置房屋。

諸多洋宅遊子紛紛響應。一時間,洋宅村永光山下,九十九溪之濱,叮叮噹噹的打石聲、悉悉颯颯的鋸木聲響個不停,像彈奏一首華僑愛國愛鄉的交響曲。

短短三、四年,全村蓋起十五座磚木石結構的五間張大厝蔚為壯觀,依著永光山的山勢而建,層層疊疊,別有一番風味,讓洋宅村成了泉州南門外一處美麗的鄉村。

磁灶鎮家風家訓館

如今,村裡的紅磚番仔樓都還保留完整,有的還有裔親在裡面居住照看著,僑親李祖繭、李祖選兄弟的住宅還被改造成了「磁灶鎮家風家訓館」,不僅是村民學習優秀家風的陣地,更成為洋宅人宣傳優秀身邊故事的窗口。

不忘家鄉根 回報桑梓情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洋宅的旅外鄉親心繫故園,慷慨解囊,先後為故鄉捐建學校,修橋造路,建設電力照明工程,投資辦廠,為洋宅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為家鄉的經濟騰飛和文明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僑親李祖繭、李法蘇等人發起捐資興辦家鄉的蓮峰小學,1987年再次捐建洋宅小學。進入新世紀,洋宅村的旅外鄉親另行選址,一座全新的洋宅小學託起了洋宅教育事業新的希望。2010年李國興、李金福再次帶領僑親及村民共同出資建設洋宅小學新校區,佔地面積50畝。

旅外鄉親在關心家鄉教育事業的同時,還十分關心家鄉經濟的騰飛。上世紀七十年代李法蘇獨資捐建電力照明工程;到了八十年代,李國興獨資捐建通訊總機交換系統,李金福獨資捐建村幹道路工程;改革開放初期,旅居香港的李榮世、李金夢回到家鄉,辦起來料加工廠,安排村民就業;1991年,旅居香港的李國興引進海外先進的生產線回鄉建立陶瓷廠;李金福投資參與建設磁灶鎮天工陶瓷城,為磁灶陶瓷行業提供了銷售平臺,不僅起了示範作用,也帶動了其他旅外鄉親到家鄉投資興業。

尊老敬老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旅外鄉親牽掛著村裡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2004年洋宅村的旅外鄉親和村兩委一道籌集資金,在僑興公路邊,修建健身休閒廣場一處,總建築面積4850平方米。每到晚上,這裡便活躍著村民們矯健的身影,洋溢著村民們快樂的笑聲。

2008年,李國興、李金福帶領僑親及村民共同出資350萬元,建立了老人養老活動中心,總建築面積1830平方米,設備齊全,集住宿、食堂、休閒、辦公、健身於一體,讓村裡的那些空窠老人不再寂寞和無助。

在旅港鄉賢李金福每年定向捐資12萬元的帶動下,其他鄉賢紛紛慷慨解囊,向供60歲以上村民免費提供午餐。洋宅人至今已習慣將簡辦婚喪喜事省下的錢捐給養老院,讓洋宅村始終有著濃厚的尊老敬老風氣。

正在建設中的洋宅村文體中心工程

2017年在李國興、李金福的帶動下,海內外洋宅人又共同出資建設洋宅村文體中心工程項目,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總投資1700萬元,現已進入內部裝修階段。洋宅村文體中心工程的建設為洋宅民生事業發展助力,也為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提供了堅實基礎。

移溪造良田 建設新僑村

洋宅村處於九十九溪的下遊。每逢雨季,上遊山洪瀉入彎彎曲曲的洋宅溪,衝坍堤岸,淹沒良田。因此當地人形象稱洋宅是「十日無雨火燒埔,一陣大雨水成澇」,十年三收,村民生活艱難。

李尚洪

1969年,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李尚洪集中群眾的意見,向磁灶公社黨委提出移溪造田的大膽設想,得到公社黨委的大力支持,也引起晉江縣委的重視,一場「人定勝天,移溪造田,變水害為水利,向科學要高產」的戰役打響了

移溪造田工程從1969年至1978年,前後十年,僅用了12萬元,其餘都是全村群眾義務獻工,或由生產隊記工分完成的。人們沒有忘記李尚洪老書記,是他帶領全村人民完成了這一全縣矚目的移溪造田工程,譜寫了「人定勝天」的樂章。

確實,移溪前大部分田地只能種單季稻,移溪後實現了三熟三高產。糧食總產由移溪前的三百擔增加到五千多擔,增產十多倍,從根本上解決了洋宅村的溫飽問題。村民高興地說:「有了這旱澇保收田,洋宅村就是再增加一千人,糧食還是不成問題。」

在僑親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洋宅村變得越來越美,各種配套設施越來越先進。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公路暢通,村民紛紛購置交通運輸工具,讓僑村洋宅又變成了附近聞名的運輸專業村。

洋宅村新修三條村主幹道,設置垃圾箱,修造公廁、植樹綠化、普及自來水,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過去髒亂差的現象,塑造了洋宅村新面貌和新形象。

僑鄉今朝花更豔!如今的洋宅,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古老的僑村舊貌換新顏,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相信在海內外鄉親的共同努力下,洋宅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END-

特別鳴謝

中共磁灶鎮委員會 磁灶鎮人民政府

記者 張春媚

攝影 張錦源(實習)

編輯 張春媚 許霏穎(實習)

相關焦點

  • 磁灶洋宅僑鄉情
    全村人口2000多人,這裡不僅有袖珍小城鎮的僑村風光,更保留著田園牧歌的鄉村風韻。歷經數代人的堅忍拼搏,洋宅兒女開枝散葉到港澳地區及菲律賓、印尼、美國及馬來西亞等國家,芳蹤足跡遍及全球。眾多旅外鄉親的海洋情懷和漂泊經歷,為洋宅村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洋宅與南洋等海外地區的血親臍帶,讓洋宅成為名副其實的著名僑鄉。
  • 僑鄉風韻丨尋找故鄉的原風景之梧林印象
    楊百欣丨攝李清波丨攝或許你又會問:10月來到梧林,難道只能徜徉在建築的海洋裡嗎?當然不是!不曾想梧林之行,卻讓他發現這兒和泉州西街的風格截然不同。陳志鵬丨攝徐騰說即使乍一看外表有些相似的紅磚古厝,細品便能發現獨特之處。
  • 僑厝風情 | 尋找故鄉的原風景之龍湖天德別墅
    引 言 晉江是著名的僑鄉 龍湖是「僑鄉中的僑鄉」,僑厝在龍湖更是普遍。穿行於僑鄉的角落,觸目可見的僑厝既有端莊典雅的民國風,也有異國情調的西洋風。一窗一閣、一石一樁、一花一木都令人心醉!當你漫步其中,似乎聽聞歷史的氣息,傾聽歷史的回音!
  • 純音樂丨宗次郎《故鄉の原風景》,是最美的風景。
    《故鄉的原風景》/ 宗次郎 宗次郎(Sojiro,そうじろう)本名野村宗次郎,出生於1954年10月10日,日本第一陶笛(奧卡利那笛)演奏者,作曲家。他出生於群馬縣館林市,1975年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奧卡利那笛的美妙音色、回音,並被深深地吸引。
  • 一曲《故鄉的原風景》令人想念四季景色,在每人心裡故鄉風景最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一聽到《故鄉的原風景》時,頓時就在腦海裡刻上印記,不可遏制地成為我的最愛!專門去查了一下,知道這是日本風笛大師宗次太郎所作,接下來就是讓耳朵充滿這美妙旋律,思緒隨著那優美旋律此起彼伏,忽而飄到那遙遠的天際,忽而進入那靜靜的山林,忽而降臨在喧囂的鬧市……這首《故鄉的原風景》給我添上一份豐裕的快樂,心靈純淨,似乎觸動了我靈魂深處的某根神經,特此錄下心跡。
  • 推薦閱讀——《故鄉的原風景》
    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讀起來讓人能沉浸其中,也勾起對故鄉的情感。全文如下《故鄉的原風景》一曲,是日本陶笛家宗次郎創作的。我是一聽傾心,再聽傾肺,是傾心傾肺了。其實,令我驚訝的不僅是樂曲本身,還有,演奏樂曲所用的樂器——陶笛。
  • 尋找晉江老味道 今日相約內坑磁灶
    晉江新聞網12月17日訊  昨日,「尋找晉江老味道」邊吃邊聊7天樂直播活動第六站走進東石,主播和嘉賓晉江市東石鎮塔頭劉村支部書記劉永進走進前進蚵嗲、虎嘯塔、塔頭劉鄉村記憶館、瓊珍牛肉麵、塔頭劉海鮮大排檔,品嘗蚵嗲、牛肉麵、海蠣煎、紫菜煲、角蟹、海螺、海蝦、蝦蛄等。  東石美食直播中,引起廣大粉絲的熱烈反響。
  • 江西禾溪埠村的秋色,故鄉熟悉的原風景,贛州人很眼熟的鄉村風光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故鄉的原風景是我們每個人記憶中都有的,而黑瓦土磚的老屋幾乎是我們贛州人最熟悉的一道鄉村風光,隨著時間的過去,隨著新農村的建設我們最熟悉的老屋也一棟棟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難以尋找。
  • 故鄉的原風景,最是人間留不住
    文 | 愛博青山故鄉的原風景裡總有那麼幾座簡樸無華的小石橋,把牛拴在小河沿上,就那麼坐在橋上的石頭上發呆。水波蕩漾著,楊柳依依的向著河流上方的天際線合攏交錯。婉轉甜美的歌喉動情的歌唱的時候,我的心思卻不由自主地又回到了故鄉的小石橋上。或許那裡只是孤獨地坐著尋找著遠方的憂傷來了又去了,可是這水波柳影裡為何總是不經意尋覓到你歡樂的影子,熱烈張揚而又燦爛輝煌。那高處的棗樹林裡似乎也能碰到你靚麗的身影,喔,請原諒我如論如何也回不到從前了,扔掉了手中的油布傘任憑柔情似水秋雨溼透了燥熱難耐的衣衫。
  • 故鄉的原風景
    人間忽晚,山河已深秋,一次次在夢中回到故鄉,故鄉在回憶裡閃閃發光,不停地將我們捲入往昔的歲月。故鄉雖在偏僻山區,一年四季皆有風景。後來讀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春日遊,杏花吹滿頭」之類詩句,便想起故鄉村子下面那一片果樹林。與眾花相比,野菊花顯得俗氣,可是野菊花卻是我少年時代最美麗的花兒。黃色、白色、淡紫色,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盛開在層層山間梯田,也明媚了忙碌一秋農人們的心,現在只要見到它,故鄉的樣子又在腦海裡閃閃爍爍……。
  • 鄉愁:故鄉的原風景
    不過這座山頭還挺有味道,看著也是億萬年前的火山噴發留下的流紋巖:故鄉的原風景,風景,山水並無大變化,人的變化大,所以小村居變化大,但是乏善可陳,也無可無不可。你可以看看我最近每天屋前屋後閒著拍的東西(這時候說「閒」,真是再心安理得也沒有了),我覺得,除了長得實在乏善可陳的村居外,山水是真的好的:禽與鳥:雲與霧:以及,去年雨後晴時:最後,我想起那句話:雞犬之聲相聞
  • 屬於我的《故鄉的原風景》
    因了宗次郎的《故鄉的原風景》購置陶笛,但終究吹不出那種對故鄉的眷戀、悵惘之感而閒置。姥姥的村子面前,有一座巍峨的高山,鮮少有人爬上去過。山上有幾株松樹,終年蒼翠挺拔。母親經常會說,你姥姥村裡的那幾棵松樹,說來也怪,常年沒人管還是那麼綠。山下有一條小溪,每到冬天或下雨,都會結冰、漲水。
  • 日本第一陶笛演奏者:《故鄉的原風景》寄託兒時美好回憶
    提起陶笛這個樂器,幾乎所有人都會想起《故鄉的原風景》這首曲子,這首被用在電視劇《神鵰俠侶》《鹿鼎記》的樂曲,既溫暖又有一絲淡淡的哀傷。11月20日晚,該曲目的創作者、日本第一陶笛演奏者宗次郎做客北京建投書局,舉辦「宗次郎——音樂人生分享會」。
  • 天涯熱風:「海南僑鄉第一宅」期待留住故鄉記憶
    天涯熱風:「海南僑鄉第一宅」期待留住故鄉記憶   中新社瓊海7月4日電 題:「海南僑鄉第一宅」期待留住故鄉記憶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公言守信千業興,婆語勤儉萬年長。」
  • 泉南奇葩——晉江磁灶窯及產品
    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十九《貨之屬·瓷器》記:瓷器「出安溪高坪,但不甚佳。其瓷砽則出晉江磁灶」。宋元時期,磁灶窯產品外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諸國,為福建古代外銷陶瓷的主要生產地之一。2006年磁灶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本博多遺址出土的磁灶窯青釉褐彩詩文盆
  • "故鄉的原風景"——威海2016主題油畫展開展
    1月1日新年第一天,「故鄉的原風景」——2016主題油畫展暨惠民拍賣會在威海市美術館舉辦,並進行主題講座,教廣大市民「如何欣賞一幅油畫」。  1月1日,記者在現場看到,許多市民帶家人前來欣賞畫展。本次油畫展以「故鄉的原風景」為主題,精選了威海內外的55位畫家的133幅作品,圍繞「故土情懷」「海色斑斕」「夢幻森林」三大篇章進行展出。
  • 泉州晉江:磁灶窯龍甕
    本次要給大家介紹的是晉江磁灶窯系的特色產品——龍甕,因在甕肩或腹部堆貼蟠龍而得名,宋代開始燒制,並外銷至東南亞各國。傳入東南亞後,龍甕身價倍增,在爪哇、渤尼(今汶萊)及菲律賓的獵頭部落被當成神秘的聖物和財富的象徵,得到珍藏且世代相傳。它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神秘呢,接下來將帶您走入龍甕漂洋過海的故事,揭開龍甕的神秘面紗。
  • 廣東南雄靈潭村,故鄉的原風景,陽光下的土磚老屋
    每個人都有各自最熟悉的故鄉,以前我們故鄉最熟悉的原風景之一當屬那一棟棟一排排的土磚瓦房的老屋了,冬暖夏涼是老屋最大的特點以前電冰箱、空調是根本不需要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物質需求的提高,那些老屋漸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即使這些老屋已經慢慢消失了但是我們仍有最深切的情感。
  • 重現「生命之樹」奇觀!江門站僑鄉文化韻味濃丨早安,江門
    記者在江門站現場看到,大到進站大廳「生命之樹」造型、候車大廳樹葉形狀吊頂,小至幕牆玻璃「小鳥生命」圖案、綠植葵樹的擺放,江門站處處以特色風情、文化歷史等元素為基礎,將江門地方景觀與僑鄉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