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鎮洋宅村位於晉江九十九溪下遊,方圓二平方公裡,背倚永光山,面對寶珠峰。全村人口2000多人,這裡不僅有袖珍小城鎮的僑村風光,更保留著田園牧歌的鄉村風韻。
從磁灶鎮區驅車不過十來分鐘,這個有著優越自然風光的僑村就出現在眼前。村主幹道兩側,一邊是廣闊的千畝良田,一邊是一棟棟精緻小洋樓。
在一個環境優美、配有園林小景和健身路徑的小公園裡,還有村民或閒聊休憩,或活動筋骨,有著與城市全然不同的悠閒和寧靜。
1949年以前,洋宅人的祖先生計維艱,朝不保夕,眾多人被迫背井離鄉,遠赴海外謀生。歷經數代人的堅忍拼搏,洋宅兒女開枝散葉到港澳地區及菲律賓、印尼、美國及馬來西亞等國家,芳蹤足跡遍及全球。
眾多旅外鄉親的海洋情懷和漂泊經歷,為洋宅村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洋宅與南洋等海外地區的血親臍帶,讓洋宅成為名副其實的著名僑鄉。
旅外鄉親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搖籃祖地,他們對故鄉充滿了濃烈的眷戀之情,時刻關心著家鄉的發展。
據洋宅村黨總支書記李永川介紹,洋宅自明代從池店鳳池分支到此,歷經數百年,到1949年,村莊也才只有三十二座破舊不堪的房子。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村裡成立農會,鼓勵旅外鄉親寄錢回家鄉蓋房。
旅菲僑胞李祖繭感到這是旅外鄉親參與故鄉建設的好時機,於是函電交馳,動員旅居香港、菲島、印尼等地的鄉親寄錢回家鄉建置房屋。
諸多洋宅遊子紛紛響應。一時間,洋宅村永光山下,九十九溪之濱,叮叮噹噹的打石聲、悉悉颯颯的鋸木聲響個不停,像彈奏一首華僑愛國愛鄉的交響曲。
短短三、四年,全村蓋起十五座磚木石結構的五間張大厝蔚為壯觀,依著永光山的山勢而建,層層疊疊,別有一番風味,讓洋宅村成了泉州南門外一處美麗的鄉村。
磁灶鎮家風家訓館
如今,村裡的紅磚番仔樓都還保留完整,有的還有裔親在裡面居住照看著,僑親李祖繭、李祖選兄弟的住宅還被改造成了「磁灶鎮家風家訓館」,不僅是村民學習優秀家風的陣地,更成為洋宅人宣傳優秀身邊故事的窗口。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洋宅的旅外鄉親心繫故園,慷慨解囊,先後為故鄉捐建學校,修橋造路,建設電力照明工程,投資辦廠,為洋宅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為家鄉的經濟騰飛和文明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僑親李祖繭、李法蘇等人發起捐資興辦家鄉的蓮峰小學,1987年再次捐建洋宅小學。進入新世紀,洋宅村的旅外鄉親另行選址,一座全新的洋宅小學託起了洋宅教育事業新的希望。2010年李國興、李金福再次帶領僑親及村民共同出資建設洋宅小學新校區,佔地面積50畝。
旅外鄉親在關心家鄉教育事業的同時,還十分關心家鄉經濟的騰飛。上世紀七十年代李法蘇獨資捐建電力照明工程;到了八十年代,李國興獨資捐建通訊總機交換系統,李金福獨資捐建村幹道路工程;改革開放初期,旅居香港的李榮世、李金夢回到家鄉,辦起來料加工廠,安排村民就業;1991年,旅居香港的李國興引進海外先進的生產線回鄉建立陶瓷廠;李金福投資參與建設磁灶鎮天工陶瓷城,為磁灶陶瓷行業提供了銷售平臺,不僅起了示範作用,也帶動了其他旅外鄉親到家鄉投資興業。
尊老敬老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旅外鄉親牽掛著村裡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2004年洋宅村的旅外鄉親和村兩委一道籌集資金,在僑興公路邊,修建健身休閒廣場一處,總建築面積4850平方米。每到晚上,這裡便活躍著村民們矯健的身影,洋溢著村民們快樂的笑聲。
2008年,李國興、李金福帶領僑親及村民共同出資350萬元,建立了老人養老活動中心,總建築面積1830平方米,設備齊全,集住宿、食堂、休閒、辦公、健身於一體,讓村裡的那些空窠老人不再寂寞和無助。
在旅港鄉賢李金福每年定向捐資12萬元的帶動下,其他鄉賢紛紛慷慨解囊,向供60歲以上村民免費提供午餐。洋宅人至今已習慣將簡辦婚喪喜事省下的錢捐給養老院,讓洋宅村始終有著濃厚的尊老敬老風氣。
正在建設中的洋宅村文體中心工程
2017年在李國興、李金福的帶動下,海內外洋宅人又共同出資建設洋宅村文體中心工程項目,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總投資1700萬元,現已進入內部裝修階段。洋宅村文體中心工程的建設為洋宅民生事業發展助力,也為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數提供了堅實基礎。
洋宅村處於九十九溪的下遊。每逢雨季,上遊山洪瀉入彎彎曲曲的洋宅溪,衝坍堤岸,淹沒良田。因此當地人形象稱洋宅是「十日無雨火燒埔,一陣大雨水成澇」,十年三收,村民生活艱難。
李尚洪
1969年,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李尚洪集中群眾的意見,向磁灶公社黨委提出移溪造田的大膽設想,得到公社黨委的大力支持,也引起晉江縣委的重視,一場「人定勝天,移溪造田,變水害為水利,向科學要高產」的戰役打響了。
移溪造田工程從1969年至1978年,前後十年,僅用了12萬元,其餘都是全村群眾義務獻工,或由生產隊記工分完成的。人們沒有忘記李尚洪老書記,是他帶領全村人民完成了這一全縣矚目的移溪造田工程,譜寫了「人定勝天」的樂章。
確實,移溪前大部分田地只能種單季稻,移溪後實現了三熟三高產。糧食總產由移溪前的三百擔增加到五千多擔,增產十多倍,從根本上解決了洋宅村的溫飽問題。村民高興地說:「有了這旱澇保收田,洋宅村就是再增加一千人,糧食還是不成問題。」
在僑親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洋宅村變得越來越美,各種配套設施越來越先進。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公路暢通,村民紛紛購置交通運輸工具,讓僑村洋宅又變成了附近聞名的運輸專業村。
洋宅村新修三條村主幹道,設置垃圾箱,修造公廁、植樹綠化、普及自來水,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過去髒亂差的現象,塑造了洋宅村新面貌和新形象。
僑鄉今朝花更豔!如今的洋宅,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古老的僑村舊貌換新顏,各項事業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相信在海內外鄉親的共同努力下,洋宅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END-
特別鳴謝
中共磁灶鎮委員會 磁灶鎮人民政府
記者 張春媚
攝影 張錦源(實習)
編輯 張春媚 許霏穎(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