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陶笛演奏者:《故鄉的原風景》寄託兒時美好回憶

2020-12-25 人民網娛樂頻道

  提起陶笛這個樂器,幾乎所有人都會想起《故鄉的原風景》這首曲子,這首被用在電視劇《神鵰俠侶》《鹿鼎記》的樂曲,既溫暖又有一絲淡淡的哀傷。11月20日晚,該曲目的創作者、日本第一陶笛演奏者宗次郎做客北京建投書局,舉辦「宗次郎——音樂人生分享會」。一向很少在大眾面前分享個人故事的宗次郎,講述了他與陶笛的故事。

  宗次郎今年65歲,瘦削的身材和留起的長髮,顯得十分仙風道骨。與陶笛結緣之前,他是一位吉他手,也擅長演唱。他第一次接觸陶笛是在1975年,經自己的哥哥介紹,在東京附近的鄉下認識了一位陶笛老師,第一次聽到陶笛演奏時,他由衷感嘆:「人生中還有這樣美妙的聲音!」此後便開始學習陶笛演奏和製作。由於他嘴唇的形狀和陶笛吹口的形狀吻合,因此也被老師認為很有天分。

  宗次郎跟陶笛老師學習了三年,每天練習超過8個小時。但由於陶笛的演奏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並不被重視,他的恩師解散了他們學習團體的活動。但宗次郎覺得自己和陶笛之間有難捨的情誼,便沒有放棄,又繼續堅持了7年的時間。三年的學習加上七年的耕耘,宗次郎終於被唱片公司發現,發行了他的第一張專輯。

  宗次郎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我認為演奏陶笛和種田的感覺相似。」他自己就很喜歡在鄉間耕種,「陶笛和耕種都一樣,有耕耘就一定有收穫,對它付出熱愛就一定會得到反饋。」在那幾年的時間中,宗次郎一共做了一萬隻陶笛,他謙虛地說自己並不是個手巧的人,就只能熟能生巧,多做多練。而那一萬隻陶笛中,音色優質的他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談及陶笛音樂的創作,自然避不開《故鄉的原風景》這個作品。宗次郎說,他喜歡在遠離城市的森林尋找靈感,有時看到天空的雲彩,就有發自心靈深處的音符流淌而出。當他在創作《故鄉的原風景》時,腦海中想像的場景是日本鄉間那些三角形頂棚的房子,大雪落在上面就會自然地滑落。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這樣美麗的村莊景象越來越少,宗次郎對此非常嚮往。宗次郎說,現在他演奏這首曲子時,腦海中回想的是小時候在鄉下的生活,他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於是也在這首樂曲中注入了對父母的懷念。

  在分享會的現場,宗次郎還拿出陶笛演奏了一首《水心》,帶觀眾領略陶笛的空靈聲音。宗次郎還給陶笛初學者提出一些演奏的小建議,其中一條是在冬季演奏時,要先把手中的陶笛焐熱。可他有什麼給陶笛「預熱」的奇特辦法?在觀眾的注視下,他竟然從樂器箱裡拿出幾個暖寶寶,平時他就會把這些能夠發熱的暖寶寶塞在陶笛旁邊。看到這樣接地氣的辦法,在場觀眾由衷地笑了出來。(韓軒)

(責編:郭冠華、丁濤)

相關焦點

  • 純音樂丨宗次郎《故鄉の原風景》,是最美的風景。
    《故鄉的原風景》/ 宗次郎 宗次郎(Sojiro,そうじろう)本名野村宗次郎,出生於1954年10月10日,日本第一陶笛(奧卡利那笛)演奏者,作曲家。他出生於群馬縣館林市,1975年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奧卡利那笛的美妙音色、回音,並被深深地吸引。
  • 推薦閱讀——《故鄉的原風景》
    全文如下《故鄉的原風景》一曲,是日本陶笛家宗次郎創作的。我是一聽傾心,再聽傾肺,是傾心傾肺了。其實,令我驚訝的不僅是樂曲本身,還有,演奏樂曲所用的樂器——陶笛。這是一種極古老的樂器,大約在2000年前,在南美洲就有了黏土燒制的器具,可以吹奏簡單樂曲,被認為是最早的陶笛。16世紀流傳到歐洲,不斷得到改造,由一孔發展到多孔,音域隨之增加,吹出的聲音,更是清麗婉轉。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個名叫明田川孝的日本年輕人,在德國第一眼見到陶笛,立即被他迷住了。他對這種樂器進行加工,製作出十二孔日本陶笛,風靡日本。
  • 點擊查看: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音樂會上海站節目單
    2019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音樂會上海站,除了物質上的清空,一場陶笛音樂會,也可以讓你的腦袋空空,得到淨化。2019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音樂會上海站時間:2019-11-232019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音樂會上海站地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宗次郎二十歲之後開始創作音樂,如今已經65歲了,成為世界範圍內演奏大師級人物。
  • 屬於我的《故鄉的原風景》
    清新悠揚的陶笛聲每每響起,古來徵戰的荒漠沙場、人生最初幾載回不去的時光在我眼前無限的延展開去。因了宗次郎的《故鄉的原風景》購置陶笛,但終究吹不出那種對故鄉的眷戀、悵惘之感而閒置。姥姥的村子面前,有一座巍峨的高山,鮮少有人爬上去過。山上有幾株松樹,終年蒼翠挺拔。
  • 日本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大黃河》最想傳達的是善良和利他
    而這一次,在《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邀請到一位日本陶笛演奏家擔任國寶守護人,他就是宗次郎。宗次郎此次出任「國寶守護人」,源於他和中國、和黃河的一段不解之緣。1986年,中國和日本合拍紀錄片《大黃河》,NHK電視臺邀請宗次郎為紀錄片創作音樂,自此他一舉成名。
  • 故鄉的原風景
    人間忽晚,山河已深秋,一次次在夢中回到故鄉,故鄉在回憶裡閃閃發光,不停地將我們捲入往昔的歲月。故鄉雖在偏僻山區,一年四季皆有風景。後來讀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春日遊,杏花吹滿頭」之類詩句,便想起故鄉村子下面那一片果樹林。與眾花相比,野菊花顯得俗氣,可是野菊花卻是我少年時代最美麗的花兒。黃色、白色、淡紫色,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盛開在層層山間梯田,也明媚了忙碌一秋農人們的心,現在只要見到它,故鄉的樣子又在腦海裡閃閃爍爍……。
  • 子初溼巾丫音畫集:盛開的荷花配上《故鄉的原風景》 美倫美奐
    挑選良久,配了一首宗次郎的《故鄉的原風景》。這首曲子是用陶笛演奏的,意境悠長深遠,讓人聯想到遙遠的小山村,以及村頭的荷塘。陶笛聲中,碧綠的荷葉和嬌豔的荷花隨著音樂的節奏宛轉起伏,音畫效果美倫美奐,給人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
  • 《故鄉》:成年閏土過得如何?魯迅的故鄉已不是「美好的烏託邦」
    故鄉是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羈旅他鄉或仕途失意時,總會抒發對故鄉無限的思念,沉醉於回憶中的故鄉的美好。尤其是獨在異鄉,遠方的故鄉則成為精神上的寄託之所,成為作家的創作靈感,使得異鄉的孤寂與悽清得以在心底深處保留的那個「故鄉」中疏解與淡化,讓自我在現實困境中也有了超脫與救贖的可能。
  • 一曲《故鄉的原風景》令人想念四季景色,在每人心裡故鄉風景最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一聽到《故鄉的原風景》時,頓時就在腦海裡刻上印記,不可遏制地成為我的最愛!專門去查了一下,知道這是日本風笛大師宗次太郎所作,接下來就是讓耳朵充滿這美妙旋律,思緒隨著那優美旋律此起彼伏,忽而飄到那遙遠的天際,忽而進入那靜靜的山林,忽而降臨在喧囂的鬧市……這首《故鄉的原風景》給我添上一份豐裕的快樂,心靈純淨,似乎觸動了我靈魂深處的某根神經,特此錄下心跡。
  • 宗次郎《永遠同在》,陶笛悠揚、輕鬆、明快
    宗次郎《永遠同在》,陶笛悠揚、輕鬆、明快 日本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 演奏的這首《いつも何度でも》 中文名《永遠同在》,
  • 廣東南雄市新田村,粵北熟悉的老屋故鄉的原風景很親切,看看咋樣
    隨著鄉村面貌的變化那些逝去的風景卻總能印在我們腦海中至今令人難忘,熟悉的鄉村瓦房老屋古樸熟悉的風光似乎是現在鄉愁的最好寄託。新田村位於廣東省粵北地區韶關南雄市烏逕鎮不僅是是一個美麗的新農村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這裡有我們最熟悉的故鄉風光,走在巷道總能想起曾經的往事。瓦房老屋很親切。熟悉的老屋巷道留下的是歲月走過的痕跡。不變的老屋家鄉不變的樣子。
  • 口笛、陶笛、曲笛、風笛和骨笛,你都聽過嗎?
    再來看看陶笛,「陶笛」又成「奧卡利那笛」、「洋壎」、「瓦壎」、「土笛」、「鼓浪笛」等。它的外型很小巧可愛,還很漂亮哦!用於裝飾也可以哦!現代陶笛的源頭可追溯至六世紀南美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的防鳥鳴的彩繪樂器。製作陶笛的材料很多,陶土、瓷泥、紫砂、塑膠、木材等。但是由於陶笛的製作材料不同,因此音色和屬性也不完全相同。
  • 鄉情散文:故鄉的原風景
    學校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是我們一生中最堅實、最難忘的財富。不知不覺,大家來到了麗水五香山風景區,我們的「老麗水」蔡東平主動提出擔任解說員。麗水有許多迷人的景點,但我最喜歡的是竹海和東碧沁茵。我去過溧陽竹海、宜興竹海、浙江竹海和井岡山竹海,但離麗水竹海很遠。這裡的竹子更大氣,這裡的竹子更挺拔,這裡的竹子更有力,這裡的竹子更綠,這裡的竹子更有生命力和想像力。
  • 音樂響起時,如此感人的音樂,都是出自日本配樂大師宗次郎
    有些音樂也許是你從小聽到大的,但是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些如此美妙的音樂都是出自日本配樂大師宗次郎。他是日本著名藝人,擅長陶笛。每每聽到這種純音樂,都會覺得世間還是如此美好,你陪我一起聽,我們不會再孤單。第一首《いつも何度でも》(永遠同在),此曲作為《千與千尋》的結尾曲。有時候真搞不懂日本這個民族,天使與惡魔的混居,天堂與地獄的交匯。第二首《故鄉的原風景》,此曲作為《鹿鼎記》、《神鵰俠侶》 、《大俠日天》插曲。每個男孩子心中都會有著一個武俠夢。
  • 江西禾溪埠村的秋色,故鄉熟悉的原風景,贛州人很眼熟的鄉村風光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故鄉的原風景是我們每個人記憶中都有的,而黑瓦土磚的老屋幾乎是我們贛州人最熟悉的一道鄉村風光,隨著時間的過去,隨著新農村的建設我們最熟悉的老屋也一棟棟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難以尋找。
  • 魯迅寫《故鄉》一文的蘊意是什麼?
    魯迅寫故鄉這篇文章先後寫了回憶中的故鄉和再回故鄉兩次,前者是美好的回憶,後者卻是故鄉悲涼的景象,曾經的少年閏土也已經徹底麻木和迷失,小編認為,魯迅寫故鄉一文,正是想寫當時鄉民和社會中人們已經麻木,精神迷失的一種諷刺和批判,而不僅僅只是針對故鄉的緬懷,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一同討論一下!
  • 故鄉的原風景,最是人間留不住
    文 | 愛博青山故鄉的原風景裡總有那麼幾座簡樸無華的小石橋,把牛拴在小河沿上,就那麼坐在橋上的石頭上發呆。水波蕩漾著,楊柳依依的向著河流上方的天際線合攏交錯。婉轉甜美的歌喉動情的歌唱的時候,我的心思卻不由自主地又回到了故鄉的小石橋上。或許那裡只是孤獨地坐著尋找著遠方的憂傷來了又去了,可是這水波柳影裡為何總是不經意尋覓到你歡樂的影子,熱烈張揚而又燦爛輝煌。那高處的棗樹林裡似乎也能碰到你靚麗的身影,喔,請原諒我如論如何也回不到從前了,扔掉了手中的油布傘任憑柔情似水秋雨溼透了燥熱難耐的衣衫。
  • 初學者如何學習陶笛,陶笛指法
    陶笛是一種比較流行的管吹樂器,通常用陶土燒制而成,陶笛音色優美,易學,易懂,無音樂基礎的也能很快學會,陶笛音色優美,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歡。陶笛有六孔陶笛,十二孔陶笛,三管陶笛,其分單管陶笛,雙管陶笛和三管陶笛,一般材質分有紫砂,陶泥,陶土,塑膠,木材等。陶笛的演奏姿勢身體站直,不能彎腰,不要聳肩,眼睛目視前方,重心平衡,兩臂略微分開,陶笛與身體保持45讀。
  • 記憶中的青島,回憶裡的故鄉
    我的家鄉位於濱海的青島,但是更準確的是在即墨,是我長大的地方,那裡留下來我許多美好的記憶每當和爺爺姥姥做到一塊,他們總是聊起自己年輕時的往事,這也讓我對於故鄉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時的青島即墨還未有今日之繁華,山東處於丘陵地帶,也很難有大片平坦的土地用來耕作,但是好在依靠在這磅礴的海邊,終歸是有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