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2020-12-13 重樓逾陀

《阿含經》是學者公認為最早的佛教聖典,它記錄了佛陀住世時應機說法的實況,所以要探究佛陀的本懷,非研習此經不可。不過,《阿含經》傳到中土後,卻未受到重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佛陀為不堪領受大乘法義的小乘行人而施設的方便。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紹什麼是「阿含經」;二、敘述《阿含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三、道出學習《阿含經》的重要意義。

什麼是「阿含經」?

「阿含」是巴利文"āgama"的音譯,義為「傳來」或「傳承」,意指由佛陀傳承下來的教法。《阿含經》共有四部,分別是《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記載了佛陀住世時施設教化的實況。

為什麼佛陀說法的記錄會分為「四部阿含」呢?有學者表示這基於兩個理由:經文的篇幅及經典的宗趣。為了方便彙編經文,佛弟子便依照經文的篇幅,加以區分及整理。他們將經文最長的,編集成一部《長阿含》,其次是《中阿含經》,接著是《雜阿含》,而經文篇幅最短的則是《增一阿含》。這是根據經文的長度予以分類、 編集。

就經典的宗趣來看,《雜阿含》揭露的是佛法真義,如蘊、處、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根本教義。《中阿含》是為深究法義的弟子,解決義理上的問題,提供修行上的指引。《長阿含》戳破其他教派的妄見,以彰顯佛法的正見,再藉由諸天、魔、梵的皈依,凸顯佛陀的崇高。《增一阿含》是結集佛陀教導諸天、外道、王族、居士等布施、持戒、生善積福等人天善法。

《阿含經》總攝一切法

《阿含經》是佛陀說法度眾的實錄,而依據「四阿含」的特色,我們可以窺見佛陀度眾的四種方法:一、對出家弟子直顯佛法真義,使他們依教奉行,如《雜阿含》所闡明的;二、對教義存疑的弟子,提供進一步的開導,令他們知所抉擇,如《中阿含》所說的;三、破斥不如理的思想及修行方法,並透過淺近的義理,顯示佛法正見,以誘化其信眾,如《長阿含》表達的;四、為人天眾開示去惡生善的方便法門,如《增一阿含》宣示的。

「四阿含」的宗趣,更被學者用以對應龍樹菩薩的「四種悉檀」(四種成就眾生的方法):一、世界悉檀,隨順世俗之法,說較淺近的道理,如《長阿含》;二、各各為人悉檀,依據眾生的根器,說不同的生善方法,如《增一阿含》;三、對治悉檀,針對聽法者的疑惑,提供對治、解惑的方法,如《中阿含》;四、第一義悉檀,直說佛法真義,使聽眾契入真理,如《雜阿含》。

「四阿含」的宗趣對應了四悉檀的意涵,而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指出,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按照這說法,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四阿含」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

為什麼要學習《阿含經》?

「『四阿含』總攝一切十二部經」這結論與印順導師、聖嚴法師的觀點可說如出一轍。印順導師在《契機契理之人間佛教》中指出:「以《雜阿含經》(相應部)為本的『四部阿含』(四部可以別配四悉檀),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

聖嚴法師在楊鬱文居士《阿含要略》的序文中,寫道:「我在三十三年前,也曾一度埋首於四部《阿含經》,並作了大量的筆記,故我也知道阿含聖典,是大小乘諸宗佛法的根本,是一切佛法的源頭活水。」

佛教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原始、部派、大乘佛教。這些時期所出現的思想,其實都淵源於《阿含經》。佛陀的遺教,最初僅是依靠記憶的口口相傳,其後結集成最早的佛教聖典——《阿含經》。部派時代的佛教學者紛紛撰寫論著,以解釋《阿含經》的義理,由是產生了論析嚴密的阿毗達磨。「阿毗達磨」義為「對法」, 是一種對佛陀教法,加以解釋及說明的法門。這後來成為了「論典」的總稱。

佛法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三大學派:中觀、唯識、如來藏(佛性),這些思想雖各自不同,但都淵源於《阿含經》。如中觀的「中道」正見可追溯至《雜阿含》二六二經,阿難尊者為闡陀比丘講述佛陀對迦旃延尊者的開示;唯識學派所依據的論典——《瑜伽師地論》,更可說是以《雜阿含》為根本;至於, 如來藏的佛性論則可回溯到《阿含經》的「心性本淨說」。由此可見,《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是一切佛法的源頭。

學習《阿含經》的另一個理由是:《阿含經》是以「緣起論」為基礎,而「緣起」思想又是佛法的核心。所以,了解阿含有助我們掌握佛法的基本教義。流布中的佛法是錯綜複雜的,它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改變,繼而衍生出不同傳承、面貌、特色的佛教。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必須釐清佛法的「真實」與「方便」, 否則便會錯認方便為真實,而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假如我們能透過《阿含經》,把握佛法的基本教義,這樣便不會淹沒於浩瀚的佛法大海中。可見,學習《阿含經》 是相當重要的。

相關焦點

  • 略論《阿含經》的「念佛」思想——龔曉康
    《阿含經》中,佛被看作是法根、法眼、法依,因此在這些修行法門中,念佛總在最前面。另外,「六念」的修習也往往是與其他法門聯繫在一起的。《雜阿含經》卷第二十與卷第三十七中認為,應依「四不壞淨」修「六念」。「四不壞淨」又稱「四不壞信」,即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修「六念」必須以對佛、法、僧等的信仰為前提,這與淨土宗強調「信」是一致的。
  • 佛教的根本聖典《阿含經》,有這4大法門,佛弟子應當應知!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上篇筆者在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本篇想略說《阿含》的分布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
  • 阿含經的含義及內容簡介
    大藏經中一切根本乘部之經典,總名阿含經。阿含者根本教之總名。是梵語的音譯,也作阿笈摩,舊譯阿含,華言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畢竟無歸趣義。佛典結集記錄所用語言有巴利語和梵語兩種。
  • 阿含經的由來及其佛教地位
    原創圖文《阿含經》是以佛陀的教說為中心,真實的記錄了佛陀與其弟子們的生活,是集錄佛陀所說宇宙人生真理之法典。《阿含經》現在漢譯四阿含及南傳五阿笈摩,是經過四次的結集而成:初佛涅槃未久,恐教法失,迦葉集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外七葉窟內,由阿難誦經,富樓那誦論,優波離誦律。確定了阿含的基本內容。佛滅百年,因戒律產生異議第二次結集,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四阿含正式集成。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
  • 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林崇安
    提要本文引用南北傳的相關資料,探討《阿含經》在不同結集中的變化以及大乘經典的源流。文中敘及:1.釋尊所開示的教法中,即已有相應及增一阿含經的雛型。2.釋尊因材施教,在中、晚年時,將其教法歸攝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其中含有「方廣」。
  • 佛學:巴利語系大藏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律藏分為分別部、犍度、附篇三部分;經藏分為長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四部分內容;論藏包括《分別論》、《發趣論》、《界論》、《法聚論》、《夏論》、《人施設論》、《論事》等;競外則包括注硫等。《長阿含經》是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它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編就的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教義的最原始的經典,也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而得名。
  • 【阿含經故事選】 序-自序
    《阿含經故事選》略分為「佛、法、僧」三個單元,包含:(一)佛陀:是「如法而來」之「正等正覺者」(二)僧伽:為「依法奉行」的「隨佛修學者」(三)法(達磨):乃是「佛陀與僧伽」之間的橋梁,因為佛陀是「以法攝僧」;師徒之間平等圍繞著的就是「法」,佛也不例外,這正凸顯「若佛出世、若未出世」之「緣起法」為佛教之最高準則及「不共外教之特色」。
  • 阿含經的念佛方法
    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譯出的《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記載:佛在迦昆羅衛國尼拘律園中對釋氏摩詞南說:「(佛弟子)因為能夠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又言:「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佛道,安穩涅般,彼於學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般。」修六念法是指:一、念如來事;二、念法事;三、念僧事;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此中第一念,念如來事者,即是念佛之行事。
  • 為什麼阿難說世間諸法皆出自增一阿含經?
    其中第一次佛法集結的成果、四部《阿含經》最接近佛的思想。因此《阿含經》被稱為「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在佛教經典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那麼四部阿含經,誰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呢?換種說法,世間諸法,何為源頭?佛涅槃後,始有佛經文本。那時候,阿難集經、優波離集律、迦葉集論,合著三藏經典。
  • 《阿含經》中的病緣增上解脫
    我們學佛修行,如果身病苦起,該怎樣如法修持呢?生老病死是有情眾生無法逃避的四大煩惱,學佛人也不能規避其纏擾。但對於勤求解脫的修行人,即使身遭病苦,若能不失四不壞淨,如法如律,正念正智,生老病死也能變成菩提道種的資糧。
  • 阿含經的簡介與故事(2020版)
    據"阿含經在線"的官方網站介紹,阿含經分為四類,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阿含,梵語 agama。阿含意指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
  • 為什麼學佛應先學《阿含經》?
    他的遺教初由弟子口口相傳,到小乘佛教時代結集成經,這就是佛教最早出的聖典《阿含經》。小乘佛教時代學者輩出,他們撰寫了很多論書,以解釋、發揮《阿含經》的義理,成為論析嚴謹,條理分明的阿毗曇學。大乘佛教時代出現了大量新的經和論。內容種種不同,大別則有般若、唯識、如來藏等三大系統,歸類為空、有二宗。原來,從《阿含經》所見,釋尊施教,是以「緣起論」為根本的。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該回鶻文佛經殘葉,為貝葉式,兩面書寫,系摘譯自漢文本《雜阿含經》第7卷的部分內容。殘葉的翻譯年代可以定為元代。採用摘取漢文原文中的部分詞句直譯而成。《阿含經》為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匯集,一譯「阿芨摩」,意為「傳承的教法」或「集結教法的經典」。
  • 阿含經故事:佛陀的沉默回應
    如果回答外道「有我」,那麼就是執於「常見」,和「一切法無我」的證知不一致。
  • 讀金剛經好還是讀阿含經好。
    從的現狀來看,金剛經流轉的廣度,和被民眾所喜愛的程度遠遠超過了阿含經。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阿含經頂著一個小乘佛經的帽子。小乘嘛,會讓人覺得成就不如大乘。所以頂著小乘佛經的阿含經,似乎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期望,不太能滿足人們的成就欲。第二,金剛經是能夠讓慧能和尚聞之開悟的大乘佛經。有了慧能和尚從之開悟的實例,再加上個大乘的名頭。
  • 《長阿含經》18句佛教偈語,句句充滿智慧!
    《長阿含經》是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全經分四分四誦,22卷,共收30部經。1. 相教誡,五者常相稱嘆。2. 諸盲人群集,於此競諍訟;象身本一體,異相生是非。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5. 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6. 師長復以五事敬視弟子。云何為五?
  • 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包含這2種類型,是通觀全體的智慧!
    「中」是無執著的立場,「中」必含攝著「觀」。它是一種通觀全體、富於批判精神的動態智慧,人在生活裡不斷地努力向上,而趨近完美、幸福,這就是所謂的「中道」。阿含經裡的中道思想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在漢地的佛教傳統裡,自來對阿含經的研究,一向都不太重視,總認為它們是小乘的經典,這是中國佛教很大的遺憾。其實,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不論是中觀或唯識,都必須在佛陀金口之下的阿含經裡,去闡發佛陀之教的義理。正如印順法師所說的,龍樹這一系的中觀思想,乃是阿含經的通論, 中觀哲學正是要把阿含經的深意給發掘出來。
  • 淺談《雜阿含經》為何「極難讀通」及其「體裁與組織結構」問題!
    一)研讀《雜阿含經》的一大困難《雜阿含經》說佛法的第一義,是四部《阿含》中最重要的一部。所說有對王者、婆羅門的開導,對天子的教化,對帝釋(三十三天的天主)護法的讚許,都是為普應印度社會大眾的需要而施設的通俗教化,以方便生善為主旨,少涉第一義深法。記說(Vyakarana),音譯和伽羅那:原有三種性質。
  • 深入經藏:阿含經中的七次生死輪迴 究竟的無漏解脫
    阿含經中的七次生死輪迴(圖片來源:資料圖)《阿含經》在談到須陀洹果之時,有這麼一句話:「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人天往生,然後究竟苦邊。」但是我們更究竟、更完滿地來說——以法的語言來解釋。我們心中「我」的生起就是一次的輪迴,而當「我」滅之後,這一世就已經死了;等一下「我」生起又滅,就是第二世……簡單說,七次的生死輪迴就是他不會為一件事情苦惱超過七次,換句話說,他不會為一件煩惱的事生起「我」七次,最多也是七次的「我」。譬如母親辭世,他覺得很傷心,非常傷心,當他清醒的時候,知道母親是因緣所生,不是我的。
  • 略說《阿含經》的劃時代意義
    佛陀以他的睿智,說緣起,行慈悲,對印度的思想界進行了一場兼顧多方的革命。他的言行教化是劃時代的,記錄他的言教的《阿含經》就具體表現了這一划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