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的念佛方法

2020-12-13 佛教在線

北傳佛教念佛法門的普及,這是眾所知識的了。俗語「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可為佐證。將之說成是中國佛教的共修法門,也不為過。縱觀大乘佛教,無論顯宗、還是密教;不管修禪、或是學律。各宗派中,除了如三論宗的唯識學者,和禪門臨濟宗的一些禪者,不標明依淨土念佛法門外,其餘諸家大體上都以,「學依自宗、行歸淨土」為自家修行和接引信眾的指導原則。由於念佛法門在北傳佛教裡頗為盛行,所以一般的學佛者,會認為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教特有。其實小乘佛法中也有念佛的思想與方法。在小乘佛教根本經典,四阿含經的《增一阿含經》和《雜阿含經》中世尊都有講述念佛的法門,從中可以追溯佛教最原始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門的修持,源於梵語buddnanusireti「佛陀那息勒帝」,原意是「憶念佛陀」。後來隨著佛陀教法的不斷演繹,逐漸發展,演變成憶念佛身功德、觀想佛身相好、執持佛名聖號、實想念佛等多種的修持方法。北傳中國佛教的淨土念佛思想,是起源於後漢時期支謙譯出《般舟三昧經》後。之後隨著淨土諸經的不斷傳入,充實了淨土念佛法門的內容,遂成淨土念佛法門一大體系。經過淨宗歷代祖師及他宗諸大德的大力弘傳,促使淨土念佛法門盛行教界。在原始佛教經典裡,雖然沒有講道阿彌陀佛也沒直接提及往生淨土一事,但有修念佛等行法的思想和方法在裡頭卻是事實。

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譯出的《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記載:佛在迦昆羅衛國尼拘律園中對釋氏摩詞南說:「(佛弟子)因為能夠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又言:「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佛道,安穩涅般,彼於學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般。」修六念法是指:一、念如來事;二、念法事;三、念僧事;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此中第一念,念如來事者,即是念佛之行事。經文云:「謂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慾纏,不起嗔恚愚痴心,其心正真,得如來義,得如來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歡悅已、身猗息;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險眾生中,無諸掛礙,入法流水,乃至涅般」。依經所明,通過修習念佛等法,不起貪嗔痴心,於如來法,得大法喜,覺受樂而定其心,從而無所掛礙,得大解脫。其最終之目的能令行者命終之後,「不生惡趣」並且「終亦無惡」。此既意味著得生善道,而「終亦無惡」和「乃至涅般」的殊勝果報,更顯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議。

又據東晉時期,瞿曇僧伽提婆翻譯的《增一阿含經》卷一(十念品第二)記載: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對眾比丘說,當修十種法,並廣布此十法。十法分別是:一、念佛;二、念法;三、念眾;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佛陀叮囑弟子,以念佛為第一的十念法,「當善修行,當廣流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得沙門果,自至涅般」。

十念法首條念佛的修法,經典中是這樣的記述:(於念佛時)「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驕慢強梁,諸情譫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涯底,無所掛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言我更墜於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自至涅般。」

從經中所述的念佛修法來看,和大乘佛教淨土宗,早期盛行的念佛修法中的觀想、觀像念佛,沒有多大差別。阿含經的念佛方法是憶念佛的功德莊嚴。佛是無上菩提的成就者,佛身莊嚴威德自在。具足十種尊號,得一切種智,慈悲無比。從憶念到仰慕,進而全身心地以佛為歸依處,由此啟發甚深信佛之心,求願修行佛法,以期依佛所教,得大解脫,乃至涅般。這就是經中所明念佛等修法的力用。按經中所講,依如來教,正心靜坐,轉意念佛者,所得果報是「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而且「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至於「除諸亂想」和《阿彌陀經》等淨土經教所謂的「心不顛倒」如出一轍。若要說不同的地方,那只是《阿含經》的念佛結果是「自至涅般」,而《阿彌陀經》等淨土經教是「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陀教化眾生,是應機施教的。正法時期,上根利智者,聞法即悟,修行證果。末法時代,學佛眾生,慧淺障深,施以方便教法,以令得大解脫。依據念佛功德相好,來成就修法。是佛陀體諒根性不利、信念薄弱的眾生故,須以方便教法教化之,而說此殊勝的念佛、念法、念僧等修法。《十住毗婆娑論》說「(念佛法門)是佛為心情怯弱的眾生,所作的方便說。」《大乘起信論》也認為:「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教以「專意念佛」,由此「攝護信心」。修持念佛、念法、念僧等法,便可得度。這的確助長學佛者修正佛法的信心。讓學佛者深信,仰仗三寶之力,必能離苦得樂,乃至究竟解脫。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有多處教導弟子眾,修念佛等法。卷二十(第五五四經)為重病纏身的詞梨聚落主長者和(五五五經)的八城長者等講述修念佛等法可除病苦;卷三十(八五七)、(八五八經)對難提長者(八五九經)對梨師達多弟兄,說修憶念佛事等法;卷三十五對將要行於曠野中的商賈,說行持念佛等法,可度脫旅行中的恐怖。乃至在卷三十五(九八一經)中教導獨宿野外的比丘,受持念佛等法,可以克服內心的恐懼而得心安。由此可見,念佛、念法、念僧等修行方法,是佛陀教法中較常用的一種。可直接而又方便地修持,成就快而穩當。因此之故,修念佛等法,自然成為一般學佛者樂於受持的修行方法。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阿含經中的念佛方法,是開佛教念佛法門之先河,大唱易修易證之妙行。佛陀於經中所開示的念佛、念法、念僧等修法,令眾聞而思修,修而證果。這一教法,的確殊勝無比。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小乘的念佛方法,但是誰又能肯定大乘念佛法門不是在這基礎上奠定的呢?撰寫此文,並無意將小乘佛法的念佛等修法,等同於大乘的念佛法門。只是想讓學佛者,大略了解南傳佛教阿含經的念佛方法而已,並以此證信佛陀一代時教中,念佛法門的無比殊勝性。(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略論《阿含經》的「念佛」思想——龔曉康
    《阿含經》中提到的「念佛」,有些地方也稱為「念如來」。《阿含經》中,念佛往往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修行法門出現,而是與其他法門聯繫在一起。《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中提到應念佛、念法、念聖眾三尊,即念三寶,可稱之為「三念」。
  •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紹什麼是「阿含經」;二、敘述《阿含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三、道出學習《阿含經》的重要意義。什麼是「阿含經」?「阿含」是巴利文"āgama"的音譯,義為「傳來」或「傳承」,意指由佛陀傳承下來的教法。
  • 在諸多的念佛方法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念佛方法,精進修行?
    念佛方法。法無定法,量力隨緣,對於初學,如選擇不當,會影響自己的精進。當然能夠真心切願、淨念相繼為最好,可是對於初學者念佛時出現種種狀況,如昏沉、氣力不足、不能定心等等。這與初學和選擇念佛的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關係。念佛方法的選擇須根據自己的精神氣力而定,選擇適合自己的念佛方法。
  • 「持名念佛」的6種念佛方法和2種儀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佛的方法有4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是先觀阿彌陀佛的聖像或畫像,觀想佛的三十二相;觀想念佛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十六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與西方三聖的相好莊嚴;實相念佛是即離生滅、有無、能所的對待,契入自性清淨心,亦即念自性天真佛(真如佛性、實相妙理);持名念佛則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 打坐與念佛,哪種修行方法更好?
    這個世界上,修行的方法有無數種。其中被人們普遍知道的,大概只有幾十種左右。真正的修行方法,多數都選擇的單傳獨修。因為很多修行方法,不講究普度眾生,也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就一直以尋找徒弟的方式流傳。談起修行方法,最主要的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打坐,一種是不打坐。而不打坐的修行方法中,現今最為流行的就是念佛。特別是在很多地區都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說法。也許有的人會問,打坐與念佛這兩種修行方法,哪一種更好呢?如果從修行的本質上來看,一個人只要能通過某種修行方法,達成自己的修行目標,至於用什麼方法,則沒有分別。
  • 佛教的根本聖典《阿含經》,有這4大法門,佛弟子應當應知!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上篇筆者在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本篇想略說《阿含》的分布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
  • 釋淨空:念佛是消業障最好的方法?
    我們念佛,諸位要記住,往生淨土的條件是要發大心、立大願,大就會把妄破除。妄從哪裡來?小心量就妄,我執,我相、我執,大心一發,小心量就突破了,妙!念佛用什麼方法來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心就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煩惱心,就這些東西。我們所用的是老實念佛,把這些妄念統統念掉,讓心裡頭只有一個佛號,心無二念,只有一個佛號,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念上。
  • 惟賢長老:如何念佛 兩種方法五種助行成就念佛法門
    以下是兩種念佛的方法:(一)口念、心觀、耳朵聽三結合《觀無量壽經》裡講,要用心念佛,就是口念、心觀、耳朵聽三結合。保持念佛的正念,這個三結合的念佛方法很重要。口念六字洪名,心觀想西方三聖、西方聖境,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聽得清清楚楚,一句是一句,這就可以做到心不散亂,如果你光是口頭念心裡亂想,耳朵也不聽,這就結合不起來,就念得不專一。
  • 佛教:真正的念佛,需要注意四點,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佛這一法門,不僅是淨土宗的專利,而且也是淨土宗之外的其它教派所共持的法門,也就是說,對於淨土宗以外的教派來說,念佛一樣是極其殊勝的法門。或許正因為如此,念佛這一法門,才能成為流行最廣的法門之一。
  • 【阿含經故事選】 序-自序
    阿含經主要記錄了佛陀與他聖弟子們生平言行錄,很多修行方式值得我們借鑑。其實看佛陀傳與阿含經經典,發現佛陀的每個當下,行住坐臥都在正念修行。他就像一位親切,平易見人的精神導師。不像過去了解的那個宗教化,神聖化了的,高高在上的佛。不過請了雜阿含經,才發現這部經是這麼大頭的,三大本,需要很多精力與時間慢慢消化閱讀。初學者可以先看莊春江編著《阿含經故事》,通俗易懂。
  • 念佛的方法有哪些_佛教頻道_鳳凰網
    《樂邦文類》卷四所錄慈雲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聲稱佛,雖少而功多;小聲稱佛,雖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勸凡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唱佛,聲聲相續,不久成功也。」繞佛時,不得東張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無地看著前面一人,順著節拍,沉穩地向前走。別理會已走到什麼地方,也不要注意別人怎麼走,此刻的身、口、意,應該是專注而一致的。
  • 學佛入門:教你4種念佛的方法
    淨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師所強調者雖有不同,但多以「信願念佛」為必要的正行,其餘「萬善福業」皆屬助行。所以,「念佛法門」是淨土宗行持方面最為重要的實踐方法。
  • 淨土宗:有哪些攝心念佛的方法
    攝心念佛的方法攝心念佛的方法有許多,這裡介紹兩種。一者,十念記數法,這是印祖發明的。即念一句佛號,心裡記一;念第二句,心裡記二……這樣從一記到十,再重新從一記到十,循環往復。念佛要念茲在茲,念佛的當下,心就在當下,不能心不在焉。
  • 印祖開示:念佛方法。《菁華錄》(53-55)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大師著/曾琦雲 譯註)白話譯文:第三章 淨土修持方法一、示念佛方法導讀對於工作極其忙碌的人,印光大師推薦「十念法門」,對於一般人,印祖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推薦「十念記數法」。
  • 《往生心法》具體實證實修方法之十五(念佛的幾種方法)
    「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究竟怎麼修呢 ?其實無論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還是「實相念佛」都與我們的「覺性」(也叫根性)有直接關係。在有了以上的「人生規劃」和「成道格局」做基礎上,再談實修方法才有意義。但大多數人對實修方法的期待,實際上期待的是「果」,而不是過程。而真正的修道應該將我們的心住在「過程」,住在「當下」地緣上,住在「轉化」,住在「規避」才叫修。我曾經說過,「修道」就是「修緣」。
  • 大安法師:最好用的四種念佛方法
    持名念佛確實是修持淨土法門的一種非常便利直捷的方法。那麼,在持名念佛時,念六字洪名和四字佛號有何不同?有哪些持名念佛的方法可以採用呢?念佛方法甚多,茲略述三五,以備淨業同修選用。簡易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為度。
  • 佛學:巴利語系大藏經、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長阿含經》是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它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編就的佛經,是記錄釋迦牟尼教義的最原始的經典,也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而得名。全經共分四通。第一通概括教義,總結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理。主要若作有十上經》、《增一經》和《三聚經》等。
  • 阿含經的含義及內容簡介
    大藏經中一切根本乘部之經典,總名阿含經。阿含者根本教之總名。是梵語的音譯,也作阿笈摩,舊譯阿含,華言法歸,萬法歸趣於此而無漏義;又譯曰無比法,謂無類之妙法;或譯曰趣無,所說之旨畢竟無歸趣義。佛典結集記錄所用語言有巴利語和梵語兩種。
  • 莫高窟出土的《雜阿含經》殘葉
    該回鶻文佛經殘葉,為貝葉式,兩面書寫,系摘譯自漢文本《雜阿含經》第7卷的部分內容。殘葉的翻譯年代可以定為元代。採用摘取漢文原文中的部分詞句直譯而成。《阿含經》為早期佛教基本經典的匯集,一譯「阿芨摩」,意為「傳承的教法」或「集結教法的經典」。
  • 阿含經的簡介與故事(2020版)
    據"阿含經在線"的官方網站介紹,阿含經分為四類,即《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阿含,梵語 agama。阿含意指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