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忠友:「刷身份證進出站」離我們還有多遠?
紙質火車票丟了,在西安火車站出站口出站時被攔要求補票。9月5日上午,市民小葉和女朋友遭遇了這樣的尷尬,儘管他出示了網絡購票記錄,但檢票人員仍堅持要求補票。(9月6日 《華商報》)
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東西不會弄丟。弄丟了再找回來,或者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這是丟了東西人的一種理想心態。萬一找不回來了,還可以用「舍財免災」的心態寬慰自己。
問題是,明明花了錢,買票坐車,路已走完,卻因找不到票證,臨出站門不僅補票,還繳手續費,讓人油然而升霸王條款面前的憤怒與無奈。
火車站有其理由:沒有票無法確定是丟了票還是沒有買票,即使有電子購票記錄也不排除後來退了票。購票者有其理由:不買票如何上得了車,被罰補票似乎有「逃票客」的嫌疑,讓誠信人格受到挑戰。
儘管火車站還有一個堂而皇之的「證明清白」的方法,如果事後找到了紙質票,可再找火車站退還補票的相關費用。還是文頭的例子,和小葉一同坐車的朋友找到了丟失的兩張票,但朋友隨著列車奔向福州,如若回寄退補,不知會有多少的勞神費力。
很多簡單的事情,總是人為複雜化。本身就有嚴格的進站手續,加之車上還要驗票,出站應該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弄得如此複雜,真的不知目的何為,難道是有什麼安全隱患,還是嚴查旅客會把什麼東西帶出站外,抑或為了收取補票費用?
想起國內國外上大學的區別來,國內入大學不易,出大學容易;國外入大學容易,出大學不易。很顯然,乘坐火車,為了安全考慮和經濟收入,應該是進站不易出站容易。
事實上,要想讓火車站和乘客雙方都滿意,關鍵在於科學管理。火車票實名制以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火車站均已實現刷二代身份證進出站,既給了乘客方便,又減少了人力投入。
按理說「刷身份證進出站」也並非什麼難事,搞個信息互聯和刷卡機什麼的,用一些現代技術作個支撐,幾乎可以「一勞永逸」。可有些事情就是喜歡躺在過去模式裡,不求突破,也能平平過,最終苦了的,總還是一些服務對象。
「刷身份證進出站」離我們還有多遠?這實際也是考驗辦事效率和服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