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2020-12-25 36kr

編者按:為了重獲年輕讀者的青睞,《紐約時報》和谷歌地圖的合作能在用戶體驗上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會不會給其他媒體轉型提供借鑑之處呢?本文作者Jason Branch是一名互動設計師,現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本文譯自其發表於Fast Company中原標題為「New York Times x Google Maps: UX Case Study」的文章。

前言

去年一月份春季班開學時,我的一門叫《用戶體驗基本原理(Fundamentals of UX)》的課程布置了一項任務:如何幫助《紐約時報》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輕用戶的注意力。這可不是個容易的活兒,當時我和小組成員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入手:訂閱模式、新內容渠道或者是敘事風格。考慮到課程進度和時間安排的有限性,我們只能從小處入手而放棄了將其做成一個長期觀察項目的可能,這就要求我們的方案要有些戰略性和邏輯性。

最終,在這些可選方案裡我們選擇了「內容分發」這部分進行重點改良。由於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用戶獲取、閱讀報紙文章的各種方式。因此,任務伊始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紐約時報》應該如何設計其發行方式,才能讓年輕的千禧一代對這個老牌媒體的客戶端和網站眼前一亮呢?

作為開頭,我們就先查看了《紐約時報》在線內容的點擊率和錯過率。

總體情況

儘管川普這麼說,但《紐約時報》的訂閱量仍在穩步增長。但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些訂閱大部分與新聞內容無關:2018年第一季度,大約40%的新增訂閱量來自烹飪內容和填字遊戲。數據顯示,這家媒體正在向讀者提供更多的生活方式方面的內容,在此我們也決定更深入地探討這一點。

不過,雖然總體使用率在上升,但用戶的體驗卻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好:《紐約時報》APP在應用商店裡的評分僅有2.2,而其一眾競爭對手幾乎都超過了四顆星。此外,非會員用每個月只能瀏覽5篇免費文章,這個數字可比之前少了很多。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讀者們需要的並非是更多的獲取渠道,當務之急也許是解決體驗不佳的問題。而在此方面,很少有商家能顧及到這一點,要完善這一點就不能只關注主流媒體的表現了,也應該看看一些邊緣的小眾產品是怎麼做好的。

競品分析

一般來說,報紙的核心內容是:商業、藝術和世界新聞這三大部分,同城活動、飲食和生活方式等這種比較生活化的新聞都是後來慢慢衍生出來的類別,隨著這些板塊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專門為其開發測試一個新的分發模式似乎也是值得的。

通常讀者可以從博客作者、社區輿論領袖或社交媒體等方面獲取這些關於藝術文化和生活方式類的內容,但倘若是一項同城活動的內容呢——在整個活動的頁面和評論中是誰在主導輿論呢?怎樣彌補讀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呢?也許在這方面 Eventbrite(一個免費在線活動策劃服務平臺)是一個好例子,這個平臺中的活動都是最前沿、最新潮的,保證讓用戶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收穫。但這種平臺中除了直接的活動引導說明,真正有營養的評論或內容卻很少,大部分都是品牌商的聲音。

而另一家網站Yelp(美國最大點評網站)恰恰相反,上面都是用戶自己創作的關於某特定場景或特定產品的體驗、感受和反饋,幾乎沒有品牌商的發言。而針對這種場景、活動體驗類的內容,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怎樣以一種有趣、有乾貨的方式來呈現。因此我們想尋找一個有趣、信息豐富又專業的品牌來發聲,優化讀者的線下體驗。

當前產品

《紐約時報》中的餐飲店搜索界面

《紐約時報》已經部署了一個以餐飲評論為中心的設計計劃,可以通過這張地理位置分布圖直接將紐約時報中的內容連接到城市的各個餐飲點中。作為一項獨立的瀏覽器功能,它必須與谷歌地圖共同使用才能獲得路線方案。

目前的情況似乎還比較樂觀,我們得到了一些用戶的反饋,如:

我更希望看到像《紐約時報》這種專業的信息評論,而不是遊人們隨意生產出來的內容,畢竟用戶生產的信息很容易帶有主觀情緒,也難產生有價值的資訊。像《紐約時報》上的這種內容會對人們獲取信息更有幫助。— Annie M

用戶定位

我們按照不同的消費頻率劃分出了不同的用戶群體,其中大多數的用戶都較為具探索性,對內容抱有一定的開放心態,這也是我們目標的用戶類型。這些消費者並非熱衷於某一類特定的活動,相反,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對眼前發生的所有事物感興趣:對於聽到的消息,朋友正在做的事,甚至是地鐵上有趣的橫幅都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

由此,我們總結出了這類的用戶的大體輪廓:永遠敞開懷抱捕捉當地下一個熱門話題的千禧一代,或者21~40歲的青年人。

用戶開放度量表

用戶需求

用戶們希望能從自己的付費內容裡得到更多有價值的服務,而且這些服務不僅僅要量身定製,還應該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對用戶來說:

  • 與自己原本的計劃安排、地理位置相契合十分重要

  • 該領域內的專家發言及可靠信源的信息優於眾包信息

  • 自己的朋友們在做什麼也很重要

同樣的道理,在參與內容的過程中,用戶會更青睞於閱讀朋友圈轉發的內容而不是自己去找。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努力就有了方向:怎麼把內容遞送到一個會瀏覽但自己懶得找的用戶的手邊。

設計概念

由小組成員 Kinza Kasher 呈現

上圖是我們的理想設計,但這個概念僅是假設,因為其實現過程需要兩家公司大量的信息對接。

要知道,我們的用戶可是又精緻又忙碌的,在獲取生活方面的內容時,最好多給予他們一些自主性,一邊能展示出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一邊還能在文末推薦些可能感興趣的相關內容。儘管要達到這個要求具體的實施步驟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們打算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嘗試一下,比如:用戶處在什麼地理位置就推送什麼樣的內容?或者,蘋果音樂裡的專輯評論推到谷歌地圖裡可行嗎?(我們先試了試解決第一個問題,然而失敗了)。

下面我們重點來說一下第二個問題。谷歌地圖當時並沒有什麼內容上的輸出,不過現在看來它可與從前大不相同了,這些內容極大地充實了地圖路線,在這一方面,我們算是走在了時代前沿了。

通過一系列研究我們發現,用戶更希望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有關地點和活動的內容長期放在固定一處,同時還能告訴他們去那兒的路線怎麼走。為了方便用戶,我們就必須從頭到尾都遵守這樣的理念,免得後面增加些不必要的按鈕和選項違背初衷。

不過我們的這個前提理論上看是很容易,但本質上解釋起來卻有點複雜,有人就會問:為什麼不能在用戶找路的時候就順便展示下周圍好玩的事呢,如果用戶可以從同一個地方了解附近的活動,那麼他們更有可能去參加這些活動、電影、展覽等。

要這麼做很簡單。用戶可以進入谷歌地圖,點擊「探索事件」,並從《紐約時報》得到一個關於發生了什麼和在哪裡發生的推送,點擊這篇文章就將離開谷歌地圖,從而進入紐約時報網站。

地圖中的元素設計

元素設計指導方針給了我們一個大體的框架和填充內容上足夠的自由。不過這樣的設計更需要層次化的結構,因此我們不會把《紐約時報》的風格和地圖要素強行結合,僅將設計材料指南中的內容包含在內就可以了。內容本身將是不同來源和品牌商微妙區別的體現。

交互頁面首頁中所有內容並非均勻分布

次頁中支持多重分發

我們越是堅持元素的設計,內容上就越能體現本土化。這對於體驗的流暢性非常重要,包括互動設計、過渡和間隔等簡單的東西,因此它必須表現得像谷歌地圖。

谷歌界面的過渡

基於位置的內容


該功能的入口是谷歌地圖的主頁。在頁面底部添加了兩個按鈕有助於為用戶依照不同搜索目標保存目的地。鑑於谷歌已經為食品和飲料建立了強大的基礎網絡,所以我們決定重點說說這個「探索活動」按鈕,這個按鈕允許用戶查看他們所在區域發生的事情,還能根據時間排序。

單擊「探索活動」後,用戶將被帶到「方向」頁面,於是就會馬上呈現一篇關於特定事件的文章內容。

評論內容

這款產品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能讓用戶對其他人的評論內容進行評級。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建議的真實性如何,在整個谷歌中僅使用算法來向用戶推薦活動是行不通的。為了積極主動地向用戶提供內容,我們就需要以更高效的方法來顯示相關信息。

隨著最近谷歌地圖的更新,這些各個地區的內容也可以隨之更新或繼續保留。同時,當前導航還允許您為喜歡的地方加上星標和收藏。

用戶反饋

最初,我們的設計理念並沒有得到教授的認同,作為紐約時報的副總裁,她不相信人們會漫無目的地打開谷歌地圖,她認為用戶用地圖的目的只是想從A點走到B點,在出發之前這個目的地就已經很明確了:人們只會用谷歌來指引方向,而不是來探索周圍的事物。

她的說法也差點讓我們動搖了。但是,隨著初步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越來越相信這個概念會受到那些樂於探索周邊事物的人們的支持,一些人甚至會藉此尋找一些精心策劃的具有專業知識氛圍的活動。而當我們開始做用戶測試時,其效果就更為肯定了,對用戶來說這個產品真實無比,好像本來就存在一樣。谷歌方面一直對這些「商業機密」持保密態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在為未來的新功能準備推廣文案了。目前這一版地圖版本經過深入調整,內容已經很豐富了。

就現在來說,如果有想做的事,那麼我會先在Yelp上查找一家好餐館,然後將其複製粘貼到谷歌地圖裡,在所有這些應用程式間來回切換最後鎖定目標。但如果我能在不使用瀏覽器的情況下直接用一個產品搞定這些,那我肯定選擇後者,這也就是我們產品的立意所在。

對外展示

股東大會展示

在《紐約時報》內部會議上闡述了這個設計後,股東們的反饋為我們的產品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視角,也讓我們有了些新的認識、更有自信了。總的來說,感覺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既可以收穫新的用戶,也可以加強與商業夥伴谷歌的合作關係。

不過通過這次反饋,我們也發現要想執行這個項目還得考慮其他問題,在下一次模型升級中,我們將探討以下問題:

  • 讓內容更貼近紐約時報的風格

  •  如何創造出一個商機而不僅僅為了競爭優勢

  •  發掘谷歌地圖進一步的商業價值

不久之後,谷歌也將為地圖上的活動事件制定一系列指導方針。

免責聲明:作者本人並不在《紐約時報》或谷歌地圖工作,該案例僅為我研究生課程中一個課堂小練習。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nyc-design/new-york-times-x-google-maps-ux-case-study-98c44cc32104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谷歌地圖在App Store下載量排名躍升至首位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4日凌晨消息,谷歌周四在蘋果App Store發布了谷歌地圖(Google Map)應用,在短短7個小時過後,這個應用就已成為App Store中下載量排名第一的免費應用。谷歌地圖應用在蘋果用戶中極受歡迎,其中英國App Store中已有1026名用戶對其進行評分,其平均得分為4.5分(滿分為5分);在美國App Stroe中也有8975名用戶進行了評分。
  • 來看看新版谷歌地圖如何設計
    2月23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網站報導,不過你接不接受,谷歌地圖即將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接下來幾周內,谷歌將推出經過重新設計的網頁版谷歌地圖,新版地圖中對幾乎所有的使用方式都進行了思考。谷歌在去年5月發布地圖更新,隨後為20%的地圖用戶提供了預覽模式,現在剩下的全球用戶都能體驗到新版了。  首先不要被新的設計嚇到,左邊的白色狀態欄消失了,地圖將填滿整個瀏覽器窗口,只留下左上角一個簡單的白色輸入框。這種外觀既精美又陌生,但是不要擔心,它和舊版一樣好用。一旦你掌握了竅門,新版谷歌地圖在各方面都能讓你獲得更好的體驗。
  • 案例解析:蘋果應用地圖重設計
    我只需要到達目的地,你知道嗎?Google Maps非常可靠,但我認為最近它被高估了。蘋果和谷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因此我了解谷歌地圖在開發產品時所採用的路線,但是將來我仍然會使用蘋果地圖。為什麼?由於其高度平滑的系統集成,激進的簡單性以及我在下面概述的我設計的(可能包含或不包含在內)新功能。
  • 谷歌地圖魔方:利用谷歌地圖知識破解3D迷宮遊戲
    谷歌地圖魔方:利用谷歌地圖知識破解3D迷宮遊戲 時間:2012-04-29 08:36:41 來源:網際網路
  • 紐約時報網站如何讓讀者每天瀏覽5分鐘
    根據comScore的報告,2017年人們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的訪問時間約為5分鐘,比2016年增長了35%。對於紐約時報來說,讓用戶花更多時間在他們的網站上,是為推動訂閱的更廣泛所做努力的一部分,訂閱服務已經成為紐約時報商業模式的核心部分。
  • 紐約時報:民調顯示僅36%美國人能在地圖上找到朝鮮
    這個問題對中國老百姓來說,並不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但是,對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來說,找到這個經常出現在新聞裡的國度並不容易。 5月14日,美國《紐約時報》發布了一項針對美國成年人的調查,接受調查的1746名美國人中,僅有36%能夠在地圖上找到朝鮮的位置。此項調查由早晨諮詢(Morning Consult)公司於4月27至29日應《紐約時報》要求進行。
  • 手機地圖中的世界名勝古蹟:蘋果vs谷歌
    為了給自己的地圖程序騰出空間,蘋果公司拒絕在iOS6中搭載谷歌地圖應用程式。然後,蘋果地圖因為可笑的失敗而飽受非議。現在,谷歌地圖強勢回歸iOS。
  • 日本政府首度表態稱谷歌地圖沒有侵犯隱私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王斯報導 針對谷歌地圖透露住家信息引發日本公眾不滿這一事件,日本政府最近做出表態。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總務省近日匯總的觀點認為,美國搜尋引擎巨頭谷歌提供的「街景地圖服務」不存在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問題。這是日本政府首次就網絡地圖信息服務的法律定位發表明確見解,否定了部分地方政府提出的設限要求。
  • 谷歌地圖將加入「COVID-19」圖層 通過顏色區分疫情變化
    【CNMO新聞】Google宣布將在谷歌地圖中加入全新的「COVID-19」圖層,Google依據維基百科、紐約時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中心、Brihanmumbai Municipal Corporation等機構或組織的疫情相關資料,將數據整合在地圖中。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紐約時報》上百年的歷史,創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僅有十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網站是一個成長中的幼兒。作為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延伸的一支力量,《紐約時報》網站一方面承續百年大報的風範,在頁面設計、內容布局上莊重、大氣、自然,一方面又緊貼網際網路脈搏,精心設計各類互動,展現出報紙網站一種獨特的韻味。
  • 谷歌地圖在新加坡推出樓宇內部地圖功能
    新華網新加坡2月19日電(記者陳濟朋)谷歌地圖在新加坡開始推出購物中心等樓宇內部地圖功能,使用安卓系統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從19日起在一些購物中心內部可以藉助它的導航功能,更容易地找到某一家店鋪。  據《海峽時報》報導,只要購物中心管理者通過谷歌網站提交了室內地圖,用戶就可以在線使用谷歌地圖瀏覽這家購物中心的室內圖。
  • 《紐約時報》發布詳細顯示美國各地口罩佩戴情況的地圖
    據外媒BGR報導,《紐約時報》準備了一份詳細的新冠病毒主題的美國地圖,顯示了美國各地戴口罩的情況。它清楚地表明,全美仍有大片地區沒有或直接拒絕戴口罩來抵禦新冠大流行。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已經有超過364萬例新冠確診病例。
  • 資深UX 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方法論的演變
    如果你在摩爾定律上疊加一個瀑布過程,你會注意到它非常適合24個月的節奏。商業、設計和開發周期像瑞士鐘錶一樣工作,完全適應英特爾新晶片組的發布。然後有一天,索尼(Sony)、東芝(Toshiba)和IBM(合稱STI聯盟)認為,摩爾定律太慢了。
  • 盤點紐約時報廣場凱悅酒店七大亮點
    【環球網綜合報導】紐約時報廣場凱悅酒店座落於市中心的45號大街,有54層樓那麼高,堪稱紐約最新潮的酒店。如果您來到這兒,一定會驚訝其創意非凡的設計。下面,讓我們趕緊跟隨著名旅遊雜誌《康泰納仕旅行者》看一看紐約時報廣場凱悅酒店的七大亮點吧!
  • 市政廳|活力城市設計(6):點亮城市空間,紐約的五個案例
    【編者按】       這裡是「城市設計」章節中給出的五個案例。紐約巧妙地營造了自己的公共空間,並運用公私合作的機制,對城市家具進行著維護。對比常見的「形象工程」,這些設計有種以小見大、以無招勝有招的感覺。       相比之前的導則部分,這些案例會更加直觀。
  • 谷歌地圖痛失設計大獎 因日本政府反對
    (資料圖) 人民網東京11月8日電 據《朝日新聞》報導,由日本設計振興會主辦的2013年優秀設計大獎於7日揭曉。谷歌公司產品「谷歌地圖」本已入選「內閣總理大臣獎」,但由於日本政府反對,使其與大獎失之交臂。
  • 蘋果地圖統治iPhone 使用量為谷歌地圖三倍
    因為「花園」(Garden)一詞,蘋果地圖曾把紐約著名體育場館麥迪遜廣場花園(MadisonSquare Garden)標註為公園。對於一家以生產簡潔、易用產品著稱的公司而言,蘋果地圖服務犯下了罕見的大錯。  不過三年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隨著用戶不斷向蘋果提交反饋,該公司已經修復了蘋果地圖中存在的錯誤。蘋果還悄然收購了若干家地圖公司,主要為了獲得他們的技術和其他人才。
  • 谷歌地圖全新功能將使探索城市變得更加有趣
    無論是你已經知道的城市還是你的下一個度假目的地,谷歌地圖已經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導航工具。但谷歌越來越希望將這款應用的範圍擴展到方向和導航之外。
  • 遊客常迷路 義大利一小鎮要「封殺」谷歌地圖
    原標題:遊客常迷路,意景區要封殺谷歌地圖[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義大利當地新聞網14日報導,義大利撒丁島包內伊鎮因許多人在使用谷歌地圖時迷路,要「封殺」谷歌地圖。包內伊鎮鎮長科雷拉斯抱怨說,谷歌地圖經常會導航到無法通行的道路上,或者崎嶇難行的徒步小徑上。
  • 紐約時報大樓什麼樣?
    最新的一則新聞是,當地時間8日,紐約時報公司(New York Times Co.)在網站上公布消息,計劃以抵押或售後租回的方式處置該公司位於紐約曼哈頓的總部大樓,換取最多2.25億美元的貸款,以緩解資金緊張局面。紐約時報公司目前面臨著融資條件惡化和利潤下滑的窘境。 紐約時報公司擁有這棟52層高、150萬平方英尺的坐落在第八大道的大樓58%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