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域都護
準確的說新疆這個名字是清代才出現的,古代我們一直稱這一廣大地區叫西域,而且要是說到新疆就不得不說中亞諸國,以及甘肅的河西走廊甚至包括蒙古高原。
公元前2世紀也就是秦代的時候,一批叫做「月氏」的民族開始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東北部一帶壯大。
他們從南疆一路進入甘肅,沿途建立了一系列如龜茲,焉支,精絕,樓蘭,輪臺,高昌等小型城邦。於是天山南部的大片沙漠,得到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塔克拉瑪幹(吐火羅人的家園)。
後來的貴霜王朝(月氏)錢幣
先秦時代,新疆地區的民族雛形,基本屬於一個由北部主要塞種,南部主要吐火羅人(月氏以及其他歐羅巴民族),以及一定的原始羌人(蒙古人種)所組成,而交叉點就是敦煌一帶的河西走廊西端。
進入了漢代,西域的情況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前文說過,南部的吐火羅人(月氏)與北邊的塞人在交叉點——敦煌一帶發生了激烈的搶山頭運動,隨著月氏的壯大,他們擊敗了也在敦煌一帶的塞種人部落「烏孫」。
於是,烏孫向巴爾喀什湖一帶遷徙(現在的哈薩克斯坦東部以及天山西部,也就是現在的伊犁,不過清末伊犁大部分被俄國佔領),並和匈奴結盟。
為了報仇,公元前177年,匈奴烏孫聯軍進攻月氏,月氏不敵,被迫西遷。這也是匈奴第一次進入新疆地區。月氏被迫繼續西遷,並和羌人融合。
所以烏孫一度成為了西域地區最大的一個遊牧部落,基本霸佔了西到巴爾喀什湖東到阿爾泰山的廣大疆域,剩下的吐火羅人就在南部建立較小的邦國,如輪臺,龜茲(音秋詞),包括大家熟知的樓蘭。
到了公元前120年,目前的西域也就是新疆的局勢是:新疆天山(現在所謂北疆)一帶是烏孫,東邊是匈奴,南邊(現在所謂南疆)是半希臘化的吐火羅人小城邦。
此時正值漢武帝時期,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派大將軍李廣利,帶著3萬左右的軍隊,進攻大宛,就是為了奪取汗血寶馬。
一路上的西域小國,見到漢朝來軍,紛紛做好防禦,得知不是攻打自己後,卻又懼怕匈奴威脅,全部拒絕給漢軍糧草,所以當漢軍帶著飢餓和疲憊來到蔥嶺(帕米爾高原)的時候,幾乎已經餓死大半,自然遭到了失敗。
這次慘敗,令漢武帝極其憤怒,他命令李廣利率軍10萬再次進攻大宛。就這樣一支軍隊,徹底把南疆的吐火羅人嚇破了膽,他們沒想到漢軍竟然這樣的興師動眾。所以紛紛開城給漢軍送去糧草,並安排駐紮。
這一路上,竟然有一個神奇的國家西域老大——「輪臺」,竟然閉門不出,並準備迎戰。結果當然沒有好下場。
結果輪臺作為一個城鎮的名字,成為了漢朝的——西域都護府。
從這之後,整個西域36國,無一敢不迎接漢軍。
西域所有吐火羅國家以及塞種國家極度恐懼,紛紛送自己的子女到漢朝當人質。甚至龜茲、焉耆等國家走上了徹底附漢的道路。
公元前60年,漢朝在輪臺設置西域都護府,以控制玉門關以西諸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整個新疆地區正式的成為了漢家領土。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用寶馬為藉口,進行了一次通向西域乃至歐洲的鑿孔戰爭,徹底切斷了匈奴和西域國家的聯繫。不久,烏孫與漢聯合,共同夾擊匈奴。
強盛一時的匈奴在前126年的慘敗之後,作為一個獨立民族逐漸的退出了的歷史舞臺,漢這個名字從一個朝代徹底變成了一個民族的名字。
後來,王莽篡權,國家內亂,東漢時期漢逐漸失去了對於西域的控制,西域再次獨立,天山南北開始分裂割據。
此時,匈奴人沮渠蒙遜趁機建立北涼政權,隨後消滅掉盤踞在敦煌一帶的西涼李暠(後來的李唐王朝祖先)。鮮卑拓跋的禿髮部落也在甘肅武威崛起,建立南涼。由於呂光的後涼經營不善,被北涼南涼步步緊逼,隨後投降姚家的「後秦」。
至此,後秦打通河西走廊,將自己的領土變成了西至蔥嶺(帕米爾高原,現塔吉克斯坦),東達到關中的遼闊疆域,西域開始由於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大量的融入匈奴,羌人,氐人,還有一大部分隴西的鮮卑人。
匈奴的一支名為——阿史那的部落,曾經也是加入匈奴聯盟的塞種人(印歐語系)部落,由於柔然強大,同樣被欺負,成為柔然的「打鐵奴」。這群打鐵奴,這個阿史那的首領——阿史那土門,竟然蛇吞象,直接滅掉了來勢洶洶的鐵勒。
這個阿史那稀裡糊塗的控制了鐵勒,結果反而被「鐵勒化」了,說了鐵勒的語言,這個部族越來越強大——最後由於生活在被自己稱為「突厥」的阿爾泰山,隨著部族的強大,他們建立了「突厥汗國」。
突厥這個新型的民族就是,和上面的匈奴類似,是以鮮卑、鐵勒化的塞種人阿史那部落為統治者,以混合民族「鐵勒」為主體的民族。
其中「鐵勒」分成好多小部落,最大的三個就是——回紇(維吾爾),葛邏祿,薛延陀
逐漸強大的突厥汗國開始派鐵勒的葛邏祿部西徵,很快開始佔領已經無主的中亞諸國,向西一直達到高加索山,向東到達中國大興安嶺,建立了極大的突厥汗國。
突厥將帕米爾西邊的塞種人包括曾經西徵的葛邏祿們稱為「西烏古斯」,將帕米爾東邊的回紇、薛延陀,稱為東烏古斯,烏古斯也就是突厥語部落的意思。
東西烏古斯本來就不和,再加上突厥內部也有分歧,所以隋文帝也就一直挑撥離間,直接拆分了突厥汗國。唐代一建立,民生凋敝,突厥直接欺負到了家門口,隨著李世民對東西突厥的徵服,鐵勒諸部歸屬唐朝,並在唐朝的默許下返回蒙古高原休養生息。
當西突厥投降後,唐朝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在這之前,波斯薩珊王國被穆斯林哈裡發滅亡,許多被迫害的信仰瑣羅亞斯德教(襖教)「異教徒」被迫逃亡新疆一帶。
使得祆(音仙)教傳入中國,隨之而來的還有波斯一帶祆教的「升級版」,融合了佛教基督教成分的「摩尼教(明教)」在西域地區傳播,甚至到達中國內地,並在元末發展到頂峰,甚至傳說成了明王朝的名號由來。
這時已經不存在單純意義的塞種了,而是臣服於唐的突厥人,這些亞歐混血人,也開始不說印歐語系的語言,開始變為和如今蒙古語一樣的阿爾泰語言。
終於在743年,鐵勒回紇,在唐朝的幫助下,滅掉突厥殘餘勢力,強大起來,並且親唐漢化,改名回鶻,取義為「迴旋輕捷如鶻」,並建立了回鶻汗國。
這時候的回鶻,我們可以認為是現在「維吾爾族」的直系祖先了,而被維吾爾恐怖分子鼓吹的大突厥,正是他們千年前的夙敵。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抽調各個邊疆民族兵力平叛,回鶻也大力相助,最後在兩方國運盡損的情況下贏得了戰爭。但是西域卻落到了吐蕃的手裡,大量羌人進入西域,南疆開始一定的羌人化。
進入9世紀,回鶻和吐蕃都開始衰落了,中國進入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幾乎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所以新疆進入了三朝並立的時代:
葛邏祿部落與回鶻建立喀喇汗王國,還有衰落的高昌回鶻,包括在于闐的最後的古塞種人也建立于闐王國。
此時由於穆罕默德將阿拉伯人傳統的上帝信仰融合為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迅速統一起來,這個強大的國家滅掉了波斯薩珊王朝,波斯逐漸成為哈裡發王國,逐步皈依伊斯蘭教,甚至也影響到後來烏茲別克斯坦一帶的波斯薩曼王朝皈依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也正式傳入南疆的喀喇汗王朝,十世紀中葉,信仰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發動了對于闐佛教王國曆時四十餘年的宗教戰爭,於十一世紀初滅亡于闐,把伊斯蘭教推行到和闐地區。
隨著北宋的統一,中國恢復了和西域主國和附屬國的關係,但是卻回不到原來的實際控制了,到了十三世紀,開掛的成吉思汗出現了。
蒙古部落本是和鮮卑同源的東胡人,本是生活在黑龍江一帶的漁獵民族
後遷移到大興安嶺以西遊牧,使用的語言是和鮮卑,突厥,女真一樣的阿爾泰語系語言。
隨著成吉思汗東徵西討,大量的花喇子模人以及回鶻人包括後來政府的伊爾汗國阿拉伯人被帶入中國內地,這些被成為色目人的民族最後成為了中國回族的祖先。
蒙古帝國由於要調停新疆地區諸多民族的內部紛爭,拔高了伊斯蘭教的地位,於是伊斯蘭教正式在新疆傳播開來。
新疆地區開始成為北部為蒙古人以及蒙古化的突厥塔塔爾人與回鶻人融合成為北部維吾爾人,南部為舊維吾爾人與烏茲別克,塞種,阿蘭,阿拉伯等民族融合而成的南部維吾爾人。
蒙古帝國衰亡之後,取而代之的明朝對西域的控制卻越來越退縮,15世紀中葉,吐魯番部強大,1472年,哈密等衛所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諸衛內遷,後復,1514年再度被並,15世紀後半期後,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最後放棄新疆,退守嘉峪關。
1678年準噶爾滅亡葉爾羌汗國,統一了天山南北。準噶爾是蒙古的一個強大部落,把其它蒙古的各大部落逼到俄羅斯,逼到青海,自己順便佔領了西藏。
後來滿洲人建立了清朝,從康熙開始一直到乾隆瘋狂的進攻準噶爾,最後滿族人利用蒙古人的內部矛盾,瓦解了準噶爾汗國。
統一西北後,將準噶爾汗國命名新疆,這也就是現在新疆的由來。
總結:
新疆既不是先有的漢族人,也不是先有的維族人。要是論血統,姑且認為是先生活著的維族人的一部分祖先吧,但漢族人要比現在意義上的維族早到達新疆很多。
其實在民族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千餘年的交流來往最後都是走向融合的。從某種情況下,我們有相似的血緣,從文化上,我們有共同的根基。
新疆是一個有著太多民族變遷的地方,但是作為鐵勒部族的回鶻人,自古便和漢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新疆這片凝聚了2000多年民族變遷厚重歷史的土地,永遠是熱愛這片土地人們的家園!
支持一下小編,請下方點讚、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