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貨幣】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
「英國貨幣」內容系列從屬於【格物·貨幣】
第一部分:從何而來?
第二部分:三次大改革
第三部分:金銀複本位
第三部分:都鐸大貶值
第四部分:走向金本位
第五部分:紙幣大一統
本文為「英國貨幣」系列 第 六 部分
格物者說:在國際金本位的統一貨幣體系框架下,以及大英帝國的霸權庇護下,英鎊英鎊成功地走向世界,成為了紙幣之王,和黃金享有著同樣的世界貨幣地位,與此同時,英鎊霸權也悄然形成。
15-17世紀新航路開闢後,人類歷史從分隔走向一體化,歐洲國家開始在全球進行殖民掠奪,英國也在此期間加入到殖民大軍中,並與西班牙、荷蘭、法國爭奪海上霸權。
大英帝國霸權
在長達幾個世紀(16世紀-20世紀中期)的歐洲殖民史中,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相輔相成,構成了獨特的「殖民貿易」,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也正是從殖民貿易而來。
在殖民貿易模式中,宗主國和被殖民地之間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且有一定封閉性(限制貿易自由):被殖民地的對外貿易關係(出口與進口),僅限於和其宗主國之間;宗主國對被殖民地的貿易嚴格控制,宗主國往往設有專門的壟斷性貿易公司來管理與被殖民地的貿易事務;被殖民地不得生產與宗主國存在競爭的產品。
在英國早期的殖民擴張中,雖然英國海軍取得過些許成就,但還遠不足以撐起英國的霸權野心,直到工業革命的到來,才徹底改變了英國的命運,同時也重塑了世界格局。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以大規模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人類從此進入機器時代。
▼圖: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紡織業的機器生產,紡織業是當時工業革命的代表性行業。圖片來源:estherlederberg.com。
工業革命引發的生產力巨大飛躍驅動著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先進的機器製造成為英國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的超級引擎。工業部門的快速發展,工業品產量的大幅增長,需要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來消化,也需要更多的生產原料來供給。於是,進一步對外殖民擴張成為了一個順理成章的利益訴求。而經濟實力增強,反過來又為英國海軍艦隊對外軍事行動提供財富支撐。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殖民擴張加劇,一方面滿足了政治目的(英國海軍對全球制海權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經濟目的(利用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場,加速推進英國的經濟騰飛和財富增長)。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膨脹,共同撐起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形象。
到維多利亞女王時期(1837-1901年在位),大英帝國進入極盛時期,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英帝國霸權期」(Pax Britannica Hegemony)。
▼圖:大英帝國在全球的控制區域,1688年、1763年、1899年和1920年四個時間點的版圖。圖片來源:diigo.com。
英國在經濟上獨領全球的地位,一方面表現在其工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上,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對外貿易上。
工業革命後的一百年裡 ,英國對外貿易的年增長率從 1750-1780年期間的1.1% 上 升到1831-1860年間的4.5%。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這反襯著工業經濟的巨大增長潛力和殖民擴張帶來的巨大經濟優勢。
▼圖:英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和結構:1784-1856年。製圖丨格物·資本。數據來源: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British Overseas Trade,詳見參考資料。
從上圖可看到:1784-1856年期間,英國的進出口總額同時快速擴張,尤其是在1846年後(英國貿易政策轉為自由貿易)。而且,進口商品中,糧食和初級原料的比重不斷增加,而製成品比重不斷下降;在出口商品中,棉織品比重大幅上升,反映了當時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
大英帝國經濟霸權的構建,除了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還得益於其自身經濟政策的調整(重商主義向自由主義的轉變)。1846年5月,英國廢除《穀物法》(1815-1846年間實施,目的是維護國內的穀物價格水平,抵制國外低價進口穀物的競爭,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標誌著英國自由貿易時代的開始。經過多次貿易政策調整,英國最終在19世紀60年代正式確立自由貿易制度。
從重商主義到自由主義的轉變,進一步加速著英國的外貿增長和整體經濟的快速前行,並讓英國最終確立了全球經濟霸主地位。
▼圖:1885年時的大英帝國的全球貿易路線。圖片來源:THE MAP ARCHIVE。
▼圖:聯合王國(英國本土)的製造品貿易:1855-1912年。製圖丨格物·資本。
另外,在英國對外貿易擴張的過程中,殖民地市場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殖民貿易」(英國作為宗主國和其廣闊殖民地之間的貿易關係,包括自治領、殖民地或託管)的特徵更加突出。到19世紀初時,英屬的北美和西印度群島殖民地佔英國進口商品的32%,而英國對北美和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出口增加了23倍。
還有,從19世紀初開始,英國的殖民貿易呈現出明顯的 「剪刀差」模式:在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衛下,英國出產的工業品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然後初級原料和農產品則源源不斷地從被殖民地運回英國。
到19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在金屬製品、棉紡織、冶鐵業、造船業、鐵路建築業等多部門領先全球。1860 年,英國的工業品產出佔世界工業品的40-50%。特別要提到的是,在1843-1847年期間和1857-1861年期間,英國的出口量年增長率超過6%,這在英國經濟史(至少在1697-1986年間)上是絕無僅有的。此外,同樣在這兩個時期,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產率為2.4%,人均GNP年增長率為2.2%,這在1760年到1945年間,是最高的增長率。
▼圖:1760-1900各主要工業國的相對人均工業化水平,將英國在1900年的值設為100。圖片來源:wikimedia。數據來源:Inter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Levels from 1750 to 1980,詳見參考資料。
國際金本位與英鎊
1816年,英國率先以法律形式確立了金本位(古典金幣本位)的貨幣制度。英鎊紙幣(包括英國各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可自由兌換成金條或金幣,且黃金進出口不受限制,這使得英鎊紙幣在國內外均具備了良好的信譽基礎。
1844年《銀行特許法案》後,英格蘭銀行逐漸壟斷了全國(限於英格蘭和威爾斯)銀行券的發行權,英國流通中紙幣漸漸被英格蘭銀行券完全壟斷。而且英格蘭銀行券也是唯一有「無限法償」資格的銀行券,相當於法定貨幣,強制流通,不得拒收。相關閱讀:英國貨幣史:紙幣的誕生和大統一
因而,我們在文中所提到的 「英鎊」或「英鎊紙幣」,基本都是指英格蘭銀行券。
英國金本位確立後,許多採取金銀複本位的國家(歐洲國家、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主要工業國)效仿英國採用金本位。到19世紀70年代末,全球形成了真正具有國際性規模的貨幣制度——國際金本位制度,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統一成型的國際貨幣體系。
在國際金本位下,國際貨幣體系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運行模式。大英帝國處於金字塔的頂端,為全球霸主(最強軍事實力國、最強工業國、最大殖民帝國、最大貿易國、最大資本輸出國)。倫敦是當時全球金融中心,聚集著各家跨國銀行,國際間各種貿易結算項目大多在倫敦進行,而且倫敦擁有當時全球主要的短期和長期資本市場、黃金市場和商品市場。英國政府和英格蘭銀行是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管理者。
▼圖:一戰前,金字塔式的國際金本位。製圖丨格物·資本。
在國際金本位的統一貨幣體系框架下,以及在大英帝國的軍事和經濟霸權庇護下,英鎊成為了紙幣之王,和黃金享有著同樣的世界貨幣地位。
在倫敦的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的大多都是英鎊紙幣(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券),紙幣相比於黃金,支付結算、流轉起來更便利,也不需要繳保管費或運輸費。而且,英鎊紙幣存入銀行有利息,而黃金沒有。
由於英國是當時全球的絕對霸主,基於對英國經濟的信任和對英鎊與黃金自由兌換的信任(英鎊紙幣在倫敦隨時都可自由地兌換成黃金,英鎊和黃金價值固定,因而英鎊幣值非常穩定),各國的貿易商都願意持有英鎊,並用英鎊結算。各貿易商只需在倫敦的跨國銀行開設帳戶,就可以進行國際結算,非常便利。
在資本市場層面,倫敦金融市場的成熟和英國完善的國債制度,吸引著國外投資者參與進來,形成以倫敦為中心的國際資本市場,進一步助推著英鎊的國際化。
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的銀行業迅速發展,倫敦的證券市場、國債市場和黃金交易市場也日趨成熟。從19世紀20年代起,倫敦的金融市場就受到外國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英國國債或發行以英鎊計價的債券日益活躍,英鎊隨之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重要交易手段。英國國債的吸引力來自於大英帝國強盛的經濟軍事實力、穩定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場。英國國債是當時世界上信用度最高的國債,英國國債的利率在世界範圍內起著利率基準的作用。
此外,19世紀中葉後,英國海外銀行業的穩步擴張,對外資本輸出規模的擴大(英國企業大規模向海外直接投資),以及航運業和保險業的發展,也使得倫敦的金融影響力擴展到整個全球,英鎊也隨之被更多的國家接受和使用,更多的銀行機構(包括各國央行機構)也願意儲備英鎊紙幣。
▼圖:帝國主義的早期資本輸出(至1914年一戰前)。圖片來源:地圖窩onegreen.net。
英鎊走向世界貨幣的過程和倫敦金融中心地位增強的過程是相互強化的。到 20 世紀初期,在國際貿易中大多數商品都是以英鎊計價的,在國際結算中90%的結算都使用英鎊。而同時,英國也儼然成了一個金融帝國和投資大國,倫敦也成為了全球無可匹敵的金融中心。
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英鎊紙幣成為了黃金的代用品,獲得「紙質黃金」的稱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首個完成國際化的紙質主權貨幣(在此之前,金銀是世界貨幣,可全球通用,但它們不能代表一國主權,不是主權貨幣)。紙幣英鎊的國家主權屬性,讓英鎊霸權成為了可能。
英鎊霸權
貨幣霸權是指,貨幣霸權擁有國憑藉其壓倒性優勢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勢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並將自己的意志、原則或規則強制性地在整個世界內推行,從而獲得經濟或政治利益。
在大英帝國的霸權擴張路上,貨幣霸權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也是一國最高級的霸權形式。工業革命後,英國遵循著「工業大(強)國——貿易和投資大國——金融和貨幣大國」的遞進發展軌跡,在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基礎上,獲得了金融和貨幣霸權。
在國際金本位的形成期(1816年到19世紀70年代末),也正是英鎊霸權的形成時期。在此之前,全球沒有哪一種紙質主權貨幣具有全球霸權屬性,直到大英帝國的英鎊首登霸位。更多閱讀:金本位150年興衰史
貨幣霸權表現為一國主權貨幣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處於領導、支配和優勢地位。
在英鎊霸權之下,英鎊是當時在全球使用最廣泛的主權貨幣,無論是貿易計價結算還是金融市場交易,也是被儲備最多的主權貨幣(儲備比重最大的是黃金,但黃金不是主權貨幣);英國對國際收支逆差國的出口商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對外提供長期貸款,保證全球資本正常循環流動;倫敦金融市場對世界金融市場有廣泛且重要的影響力,尤其是英格蘭銀行,處於世界貨幣金融體系的中心領導位置。
19世紀80年代時,英格蘭銀行完成向中央銀行的轉型,擔負起了整個英國乃至世界金融體系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角色。當發生外匯危機時,英格蘭銀行充當著最後貸款人的角色,穩定全球金融秩序。英格蘭銀行還可以通過調整貼現率來調整英鎊利率水平,從而改變世界範圍內的貨幣供給和利率波動。英格蘭銀行對紙幣發行權的逐漸壟斷和管理,反過來讓英鎊紙幣更加地履行著世界貨幣的職能。詳細閱讀:英格蘭銀行:央行之母是怎樣煉成的?
大英帝國通過英鎊霸權也為自己謀取了諸多利益。第一,英鎊紙幣的超發(英格蘭銀行券的發行超出了黃金儲備量),讓英國可以在世界範圍內收取國際鑄幣稅。第二,英鎊作為世界貨幣,英國企業可以用英鎊對外直接投資,獲取高額利潤,而且英國企業還無需考慮貨幣匯兌關係,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第三,英國金融服務機構可以為他國提供廣泛的貨幣業務服務,從而獲取各類手續費或服務費,比如為他國提供英鎊貸款。第四,英鎊和金融霸權,讓英國政府(或英格蘭銀行)在國際金融事務中擁有最大的話語權,擁有金融規則的制定權,既可以此為自身牟利,也可以此打壓他國。
不過,英鎊霸權並未維持很長時間,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大英帝國的國運由盛轉衰,國際金本位的根基也隨之動搖,英鎊霸權也開始衰落。
英鎊霸權的衰落,和國際金本位的衰落以及大英帝國的衰落,幾乎是同步進行的。1931年,英國徹底告別金本位,英鎊霸權也不復存在,不過英鎊依然是世界貨幣,後來的國際貨幣體系變成了英鎊區、法郎區、美元區三分天下的局面。
參考資料
《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八卷)——工業經濟: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發展》,Peter Mathias Sidney Pollard等編著,王宏偉 鍾和 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
英鎊國際化的歷程與歷史經驗,楊玲,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王文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32卷第3期
貨幣霸權的經濟分析,魯世巍,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0卷第1期
國際貨幣體 系演進中的貨幣霸權轉移,董君,當代經濟管理,2010年10月第32卷第10期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British Overseas Trade,Ralph Davis,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9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Levels from 1750 to 1980,Paul Bairoch,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1982
版權聲明
本百家號「格物資本」發布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稿、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其版權均歸屬於本號及其運營者(運營者已實名制),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修改或發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