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貨幣史:大英帝國下英鎊霸權形成記

2020-12-21 格物資本
格物·資本 seek for capital

【格物·貨幣】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

「英國貨幣」內容系列從屬於【格物·貨幣】

第一部分:從何而來?

第二部分:三次大改革

第三部分:金銀複本位

第三部分:都鐸大貶值

第四部分:走向金本位

第五部分:紙幣大一統

本文為「英國貨幣」系列 第 六 部分

格物者說:在國際金本位的統一貨幣體系框架下,以及大英帝國的霸權庇護下,英鎊英鎊成功地走向世界,成為了紙幣之王,和黃金享有著同樣的世界貨幣地位,與此同時,英鎊霸權也悄然形成。

15-17世紀新航路開闢後,人類歷史從分隔走向一體化,歐洲國家開始在全球進行殖民掠奪,英國也在此期間加入到殖民大軍中,並與西班牙、荷蘭、法國爭奪海上霸權。

大英帝國霸權

在長達幾個世紀(16世紀-20世紀中期)的歐洲殖民史中,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相輔相成,構成了獨特的「殖民貿易」,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也正是從殖民貿易而來。

在殖民貿易模式中,宗主國和被殖民地之間是一種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且有一定封閉性(限制貿易自由):被殖民地的對外貿易關係(出口與進口),僅限於和其宗主國之間;宗主國對被殖民地的貿易嚴格控制,宗主國往往設有專門的壟斷性貿易公司來管理與被殖民地的貿易事務;被殖民地不得生產與宗主國存在競爭的產品。

在英國早期的殖民擴張中,雖然英國海軍取得過些許成就,但還遠不足以撐起英國的霸權野心,直到工業革命的到來,才徹底改變了英國的命運,同時也重塑了世界格局。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展工業革命,以大規模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人類從此進入機器時代。

▼圖: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紡織業的機器生產,紡織業是當時工業革命的代表性行業。圖片來源:estherlederberg.com。

工業革命引發的生產力巨大飛躍驅動著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先進的機器製造成為英國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的超級引擎。工業部門的快速發展,工業品產量的大幅增長,需要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來消化,也需要更多的生產原料來供給。於是,進一步對外殖民擴張成為了一個順理成章的利益訴求。而經濟實力增強,反過來又為英國海軍艦隊對外軍事行動提供財富支撐。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殖民擴張加劇,一方面滿足了政治目的(英國海軍對全球制海權的絕對控制),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經濟目的(利用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場,加速推進英國的經濟騰飛和財富增長)。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膨脹,共同撐起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形象。

到維多利亞女王時期(1837-1901年在位),大英帝國進入極盛時期,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英帝國霸權期」(Pax Britannica Hegemony)。

▼圖:大英帝國在全球的控制區域,1688年、1763年、1899年和1920年四個時間點的版圖。圖片來源:diigo.com。

英國在經濟上獨領全球的地位,一方面表現在其工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上,另一方面則表現在對外貿易上。

工業革命後的一百年裡 ,英國對外貿易的年增長率從 1750-1780年期間的1.1% 上 升到1831-1860年間的4.5%。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這反襯著工業經濟的巨大增長潛力和殖民擴張帶來的巨大經濟優勢。

▼圖:英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和結構:1784-1856年。製圖丨格物·資本。數據來源: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British Overseas Trade,詳見參考資料。

從上圖可看到:1784-1856年期間,英國的進出口總額同時快速擴張,尤其是在1846年後(英國貿易政策轉為自由貿易)。而且,進口商品中,糧食和初級原料的比重不斷增加,而製成品比重不斷下降;在出口商品中,棉織品比重大幅上升,反映了當時英國棉紡織業的發展。

大英帝國經濟霸權的構建,除了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還得益於其自身經濟政策的調整(重商主義向自由主義的轉變)。1846年5月,英國廢除《穀物法》(1815-1846年間實施,目的是維護國內的穀物價格水平,抵制國外低價進口穀物的競爭,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標誌著英國自由貿易時代的開始。經過多次貿易政策調整,英國最終在19世紀60年代正式確立自由貿易制度。

從重商主義到自由主義的轉變,進一步加速著英國的外貿增長和整體經濟的快速前行,並讓英國最終確立了全球經濟霸主地位。

▼圖:1885年時的大英帝國的全球貿易路線。圖片來源:THE MAP ARCHIVE。

▼圖:聯合王國(英國本土)的製造品貿易:1855-1912年。製圖丨格物·資本。

另外,在英國對外貿易擴張的過程中,殖民地市場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殖民貿易」(英國作為宗主國和其廣闊殖民地之間的貿易關係,包括自治領、殖民地或託管)的特徵更加突出。到19世紀初時,英屬的北美和西印度群島殖民地佔英國進口商品的32%,而英國對北美和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出口增加了23倍。

還有,19世紀初開始,英國的殖民貿易呈現出明顯的 「剪刀差」模式:在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衛下,英國出產的工業品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然後初級原料和農產品則源源不斷地從被殖民地運回英國。

到19世紀中期,英國確立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在金屬製品、棉紡織、冶鐵業、造船業、鐵路建築業等多部門領先全球。1860 年,英國的工業品產出佔世界工業品的40-50%。特別要提到的是,在1843-1847年期間和1857-1861年期間,英國的出口量年增長率超過6%,這在英國經濟史(至少在1697-1986年間)上是絕無僅有的。此外,同樣在這兩個時期,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年增產率為2.4%,人均GNP年增長率為2.2%,這在1760年到1945年間,是最高的增長率。

▼圖:1760-1900各主要工業國的相對人均工業化水平,將英國在1900年的值設為100。圖片來源:wikimedia。數據來源:Inter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Levels from 1750 to 1980,詳見參考資料。

國際金本位與英鎊

1816年,英國率先以法律形式確立了金本位(古典金幣本位)的貨幣制度。英鎊紙幣(包括英國各類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可自由兌換成金條或金幣,且黃金進出口不受限制,這使得英鎊紙幣在國內外均具備了良好的信譽基礎。

1844年《銀行特許法案》後,英格蘭銀行逐漸壟斷了全國(限於英格蘭和威爾斯)銀行券的發行權,英國流通中紙幣漸漸被英格蘭銀行券完全壟斷。而且英格蘭銀行券也是唯一有「無限法償」資格的銀行券,相當於法定貨幣,強制流通,不得拒收。相關閱讀:英國貨幣史:紙幣的誕生和大統一

因而,我們在文中所提到的 「英鎊」或「英鎊紙幣」,基本都是指英格蘭銀行券。

英國金本位確立後,許多採取金銀複本位的國家(歐洲國家、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主要工業國)效仿英國採用金本位。到19世紀70年代末,全球形成了真正具有國際性規模的貨幣制度——國際金本位制度,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統一成型的國際貨幣體系。

在國際金本位下,國際貨幣體系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運行模式。大英帝國處於金字塔的頂端,為全球霸主(最強軍事實力國、最強工業國、最大殖民帝國、最大貿易國、最大資本輸出國)。倫敦是當時全球金融中心,聚集著各家跨國銀行,國際間各種貿易結算項目大多在倫敦進行,而且倫敦擁有當時全球主要的短期和長期資本市場、黃金市場和商品市場。英國政府和英格蘭銀行是全球貨幣金融體系的管理者。

▼圖:一戰前,金字塔式的國際金本位。製圖丨格物·資本。

在國際金本位的統一貨幣體系框架下,以及在大英帝國的軍事和經濟霸權庇護下,英鎊成為了紙幣之王,和黃金享有著同樣的世界貨幣地位。

在倫敦的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的大多都是英鎊紙幣(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券),紙幣相比於黃金,支付結算、流轉起來更便利,也不需要繳保管費或運輸費。而且,英鎊紙幣存入銀行有利息,而黃金沒有。

由於英國是當時全球的絕對霸主,基於對英國經濟的信任和對英鎊與黃金自由兌換的信任(英鎊紙幣在倫敦隨時都可自由地兌換成黃金,英鎊和黃金價值固定,因而英鎊幣值非常穩定),各國的貿易商都願意持有英鎊,並用英鎊結算。各貿易商只需在倫敦的跨國銀行開設帳戶,就可以進行國際結算,非常便利。

在資本市場層面,倫敦金融市場的成熟和英國完善的國債制度,吸引著國外投資者參與進來,形成以倫敦為中心的國際資本市場,進一步助推著英鎊的國際化。

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的銀行業迅速發展,倫敦的證券市場、國債市場和黃金交易市場也日趨成熟。從19世紀20年代起,倫敦的金融市場就受到外國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英國國債或發行以英鎊計價的債券日益活躍,英鎊隨之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的重要交易手段。英國國債的吸引力來自於大英帝國強盛的經濟軍事實力、穩定的社會和政治環境,以及成熟的金融市場。英國國債是當時世界上信用度最高的國債,英國國債的利率在世界範圍內起著利率基準的作用。

此外,19世紀中葉後,英國海外銀行業的穩步擴張,對外資本輸出規模的擴大(英國企業大規模向海外直接投資),以及航運業和保險業的發展,也使得倫敦的金融影響力擴展到整個全球,英鎊也隨之被更多的國家接受和使用,更多的銀行機構(包括各國央行機構)也願意儲備英鎊紙幣。

▼圖:帝國主義的早期資本輸出(至1914年一戰前)。圖片來源:地圖窩onegreen.net。

英鎊走向世界貨幣的過程和倫敦金融中心地位增強的過程是相互強化的。到 20 世紀初期,在國際貿易中大多數商品都是以英鎊計價的,在國際結算中90%的結算都使用英鎊。而同時,英國也儼然成了一個金融帝國和投資大國,倫敦也成為了全球無可匹敵的金融中心。

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英鎊紙幣成為了黃金的代用品,獲得「紙質黃金」的稱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首個完成國際化的紙質主權貨幣(在此之前,金銀是世界貨幣,可全球通用,但它們不能代表一國主權,不是主權貨幣)。紙幣英鎊的國家主權屬性,讓英鎊霸權成為了可能。

英鎊霸權

貨幣霸權是指,貨幣霸權擁有國憑藉其壓倒性優勢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勢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並將自己的意志、原則或規則強制性地在整個世界內推行,從而獲得經濟或政治利益。

在大英帝國的霸權擴張路上,貨幣霸權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也是一國最高級的霸權形式。工業革命後,英國遵循著「工業大(強)國——貿易和投資大國——金融和貨幣大國」的遞進發展軌跡,在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基礎上,獲得了金融和貨幣霸權。

在國際金本位的形成期(1816年到19世紀70年代末),也正是英鎊霸權的形成時期。在此之前,全球沒有哪一種紙質主權貨幣具有全球霸權屬性,直到大英帝國的英鎊首登霸位。更多閱讀:金本位150年興衰史

貨幣霸權表現為一國主權貨幣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處於領導、支配和優勢地位。

在英鎊霸權之下,英鎊是當時在全球使用最廣泛的主權貨幣,無論是貿易計價結算還是金融市場交易,也是被儲備最多的主權貨幣(儲備比重最大的是黃金,但黃金不是主權貨幣);英國對國際收支逆差國的出口商提供了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對外提供長期貸款,保證全球資本正常循環流動;倫敦金融市場對世界金融市場有廣泛且重要的影響力,尤其是英格蘭銀行,處於世界貨幣金融體系的中心領導位置。

19世紀80年代時,英格蘭銀行完成向中央銀行的轉型,擔負起了整個英國乃至世界金融體系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角色。當發生外匯危機時,英格蘭銀行充當著最後貸款人的角色,穩定全球金融秩序。英格蘭銀行還可以通過調整貼現率來調整英鎊利率水平,從而改變世界範圍內的貨幣供給和利率波動。英格蘭銀行對紙幣發行權的逐漸壟斷和管理,反過來讓英鎊紙幣更加地履行著世界貨幣的職能。詳細閱讀:英格蘭銀行:央行之母是怎樣煉成的?

大英帝國通過英鎊霸權也為自己謀取了諸多利益。第一,英鎊紙幣的超發(英格蘭銀行券的發行超出了黃金儲備量),讓英國可以在世界範圍內收取國際鑄幣稅。第二,英鎊作為世界貨幣,英國企業可以用英鎊對外直接投資,獲取高額利潤,而且英國企業還無需考慮貨幣匯兌關係,避免了匯率波動風險。第三,英國金融服務機構可以為他國提供廣泛的貨幣業務服務,從而獲取各類手續費或服務費,比如為他國提供英鎊貸款。第四,英鎊和金融霸權,讓英國政府(或英格蘭銀行)在國際金融事務中擁有最大的話語權,擁有金融規則的制定權,既可以此為自身牟利,也可以此打壓他國。

不過,英鎊霸權並未維持很長時間,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大英帝國的國運由盛轉衰,國際金本位的根基也隨之動搖,英鎊霸權也開始衰落。

英鎊霸權的衰落,和國際金本位的衰落以及大英帝國的衰落,幾乎是同步進行的。1931年,英國徹底告別金本位,英鎊霸權也不復存在,不過英鎊依然是世界貨幣,後來的國際貨幣體系變成了英鎊區、法郎區、美元區三分天下的局面。

參考資料

《劍橋歐洲經濟史(第八卷)——工業經濟: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發展》,Peter Mathias Sidney Pollard等編著,王宏偉 鍾和 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

英鎊國際化的歷程與歷史經驗,楊玲,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王文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年5月第32卷第3期

貨幣霸權的經濟分析,魯世巍,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月第20卷第1期

國際貨幣體 系演進中的貨幣霸權轉移,董君,當代經濟管理,2010年10月第32卷第10期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British Overseas Trade,Ralph Davis,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9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Levels from 1750 to 1980,Paul Bairoch,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1982

版權聲明

本百家號「格物資本」發布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稿、圖片、漫畫、音頻、視頻等,其版權均歸屬於本號及其運營者(運營者已實名制),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修改或發布。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香港貨幣史:港元之錨,從英鎊到美元
    詳細閱讀:《香港貨幣史:進入港鈔時代》英鎊匯兌本位制,並非香港本土原創的貨幣制度,而是來自於其宗主國——英國,它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在19世紀中葉時,大英帝國的殖民版圖遍布全球,為了管理其殖民地(或其控制區、保護區)的經濟與貿易,英國在其殖民地廣泛推行一種名為「貨幣局」 (Currency Board system)的貨幣制度。
  • 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是歷史的宿命嗎?
    龐大的殖民地是英國財富積累的重要源泉,也是它能率先進行工業技術革命的因素之一 。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那個時候的英國民眾享受著屬於他們的帝國榮光,因為英鎊成為世界貨幣,他們毫無限制和限度的將手上的英鎊換成如何一種所需要的貨幣。他們可以像買國產貨一樣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並且無須支付關稅。而這一切都來自大英帝國的世界地位。
  • 在香港,柴契爾夫人送走了大英帝國最後的榮光,是歷史的宿命嗎?
    龐大的殖民地是英國財富積累的重要源泉,也是它能率先進行工業技術革命的因素之一 。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那個時候的英國民眾享受著屬於他們的帝國榮光,因為英鎊成為世界貨幣,他們毫無限制和限度的將手上的英鎊換成如何一種所需要的貨幣。他們可以像買國產貨一樣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並且無須支付關稅。而這一切都來自大英帝國的世界地位。
  • 貨幣戰爭:英鎊是怎樣取代黃金的(組圖)
    其實在人類數千年的貨幣史上,使用範圍最廣、歷史最長的貨幣是黃金,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超主權貨幣,但直到近代史上大英帝國崛起,由英格蘭銀行獨家發行的代表英國國家權利的英鎊替代黃金在全球通用,人類史上第一隻主權性質的國際儲備貨幣誕生了,此後美元、西德馬克、日元以及歐元,為了爭奪更多經濟話語權引發了一場又一場的貨幣之戰。
  • 驍話一下:大英帝國威風堂堂,為什麼美國要搞我?
    英國人說了,等到2027年完全禁止該中國高科技企業。要我說這英國人還是會玩兒,川普哪怕再當一屆總統,那也只能幹到2025年,等到2027年,下下屆美國總統都已經要到中期選舉了。這事兒早就忘了。要說這英國曾經好歹也是日不落帝國,現在淪為要和美國玩兒文字遊戲的地步。那麼美國是如何兵不血刃拆解了大英帝國呢?本期驍話一下,我們就聊聊,靜悄悄的接班人。
  • 我讀︱《大英帝國衰亡史》:英帝國衰落的他國之鑑
    中西輝政的《大英帝國衰亡史》延續傳統史學的分析路徑《大英帝國衰亡史》一書按編年順序展開,講述了從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到二戰結束後的帝國「故事」。正如前文所述,這種對美國不必要的過分親近與對德國不必要的過分敵對,在中西輝政看來是英國在世紀之交犯下的重大失誤,不僅對國際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英帝國內部來看,作者引用英帝國史專家西利的觀點,認為放棄鞏固英帝國內部整合的決策從長遠看剝奪了帝國重生的機會,「英國若欲具備能與美、俄抗衡的國力,唯有系統地整合散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重新整合大英帝國」,英國無疑錯失了良機。
  • 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帝國?
    幾天之前寫過一篇《誰在炒英國沒落》,引起不少爭論。那個英國指當今的英國,今天這個大英是指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榮耀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
  • 老師不會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不是英國
    眾所周知,曾經的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一度稱霸全球。但關於其稱霸的時間卻眾說紛紜,有的說大英帝國的輝煌僅僅是在19世紀;還有說法稱,大英帝國在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取而代之,稱霸了世界三百多年。那麼我們接下來看看,大英帝國到底稱霸了多久?最初的大不列顛,只是孤懸海外的一個島,在歐洲諸王眼中,乃是被徵服之地,不值一提。
  • 布雷頓確立美元霸權!
    大家好,這裡是王爺說財經特別專欄《6節課讀懂美元霸權興衰史》。上節課,我們聊到第2篇:《「二戰」後,老牌帝國——英國開始衰落,而新興帝國——美國正在崛起,這必然就要重新制定國際金融秩序,全球格局也開始重新「洗牌」,美元和英鎊開始「對決」!今天,我們就開始講第三篇:美元是如何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霸權的確定又是誰的「功勞」?
  • 歷史上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何失去了世界霸權衰落的?
    英國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殖民體系。但是,英國的殖民體系,存在兩個內生性的矛盾。其一,是英國維持殖民地的需求與殖民地渴望自治的矛盾。這一重矛盾,直接導致了大英帝國的解體。在歷史上,英國的殖民模式,與其它歐洲殖民者不同。
  • 二戰中大英帝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體實力不輸德國
    實際上,這是人們對英國的誤解,因為很多人並不理解大英帝國的含義,也不清楚大英帝國的真實實力,而僅僅是通過兩場戰爭而草率下的結論。事實上,二戰時的英國實力絲毫不弱,總體實力其實並不輸德國。在很多人的腦海裡,實際上對大英帝國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認為大英帝國不過是只剩下一塊遮羞布的偽強國。實際上,當時的大英帝國比人們想像的要強大得多。大英帝國是以英國本土為核心形成的一個強大完整的殖民帝國。
  • 英鎊是什麼符號?
    英鎊是什麼符號?£是英鎊的貨幣符號,貨幣符號是根據不同國家貨幣名稱的拉丁語編成的。英鎊符號 ("₤"以及在英國更常用的「£」) 是英鎊的符號,代表了英國以及一些其他國家的同名貨幣。少數情況下,也使用「L」替代。這些符號都源自羅馬的基本單位重量:磅(約 0.329 公斤)的拉丁單詞。
  • 從政體的視角解讀為什麼英國能取代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
    」這個詞,估計所有人下意識想到的就是18-19世紀時期的大英帝國。自從牛逼哄哄的查理五世把西班牙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合二為一後,1525年的帕維亞之戰活捉了鄰居法國國王;1527年更牛逼,在義大利把教皇給逮了,順便讓國內赤貧民眾為主體的軍隊把羅馬洗劫了一遍去改善下生活;1580年兼併了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在西歐與南歐確立了霸權地位後,接下去就要給作為兵源主體的赤貧民眾階層進行精神洗nao了。
  • 英語是如何形成霸權的?
    語言是文化輸出的最重要工具當今世界是英語霸權的世界,但英語的霸權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英語比其它語言更優越,更不是英語適合科學語言,英語的藝術性就更談不上了。那麼這樣的英語怎麼就成了世界的霸主了呢?其實英語的當今地位是伴隨著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和當今美國的霸權實現的。早期的英語是偏居英格蘭的一個小語種,屬於被歧視的語言,當諾曼人徵服英格蘭時,徵服者諾曼第的語言是國王和貴族的語言,當地土語是受歧視的,此後慢慢形成了英語這種雜糅的語言。
  • 拿香港挑釁中國,英國還做「大英帝國」美夢
    不過英國對此不僅置若罔聞,反而是「小動作」不斷,香港國安立法成立後,英國首相詹森宣布將為約300萬英國人申請入籍香港的護照,並且有消息流出,英國將在明年把最先進的「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派往南海,同美國與日本一同進行軍事演習,以遏制中國的發展。而且英國外交部最近時常抹黑中國「人權惡化」,已經引起中國的強烈不滿。英國不斷挑釁中國,是要「東山再起?」
  • 唯一讓大英帝國割地賠款的國家
    其實也未必,就比如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何等的強悍,但也有割地賠款的經歷。大英帝國是指由英國統治的全球性帝國,鼎盛時期面積約3400萬平方公裡,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因在大英帝國的土地上永遠有太陽照射之地,所以也號稱「日不落帝國」。一般認為大英帝國攫取世界霸權是在1763年,這一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擊敗法國,得到了整個加拿大,標誌著英國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
  • 英國霸權發展的四個階段:啟發我們對當前中美發展的思考
    2、指導思想的準備——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殖民思想的發展[3]正如美國霸權是在威爾遜的自由國際主義思想下推動的一樣,重商主義的貿易擴張和殖民帝國理論構成了英國殖民擴張和建立帝國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並賦予了英第一帝國鮮明的重商主義特色。
  • 英國貨幣史:紙幣的誕生和大統一
    格物·資本 seek for capital【格物·貨幣】是格物資本旗下內容大類目之一英格蘭貨幣史:漫漫長途走向金本位本文為「英國貨幣」系列 第 五 部分因而,從1707年開始,這裡將「英格蘭貨幣史」改為「英國貨幣史」。金匠銀行券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誕生於古代中國北宋初期(11世紀初)的四川地區,名稱為「交子」。然而,英國的紙幣誕生時點要比「交子」晚約六個世紀。
  • 甘地和大英帝國的衰落
    維多利亞出生於1801年,在位64年(1837-1901年),正值「日不落帝國」鼎盛期。這位英國歷史最知名的女王,除了留下一堆用她名字命名的港口、城市和街道,還生下9個子女,嫁娶歐洲各國王宮貴族,因此被稱為「歐洲祖母」,當然也把因為近親結婚遺傳下的血友病,留給了歐洲王室。
  • 新首富李澤鉅抄底歐洲富可敵國 大英帝國淪陷
    華人新首富李澤鉅抄底歐洲,斥資77.53億港元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WWU,控制了英國近三成的天然氣市場,這個昔日的大英帝國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將使用華人控股的天然氣,而英國電網和供水網絡也早已被李澤鉅收入囊中。在李澤鉅抄底歐洲的凌厲攻勢下,大英帝國已經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