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陵水南繁發展得非常快,南繁基地面積不斷增加,很多原本種蔬菜的土地,也被用於南繁了。」在陵水縣椰林鎮勤豐村生活了一輩子的王老漢,將家裡8畝地中的4畝多水田流轉給了海南廣陵高科實業有限公司用於水稻制種和科研育種。除了是南繁基地核心區之一,陵水縣還是瓜菜水果生產大縣,其中聞名全國的陵水聖女果畝均效益過萬元。手裡的土地交給南繁基地還是用來種瓜菜水果,這對於很多陵水農民是個值得權衡的大問題。
因為地處核心區,王老漢每畝地每年2700元的流轉費用比海南南繁用地的平均流轉費用高出1/3,此外他管理制種田每個月還能領取3000多元工資。「制種田和親本繁育田如果管理得好、產量高還有獎勵,總的算下來,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王老漢告訴記者,「過去對於農民來說,種菜還是搞南繁也許是個大問題,但等到椰林小鎮規劃落地之後,大家就不用發愁了!」
王老漢所說的規劃其實是陵水縣正在推進的國家南繁陵水椰林小鎮規劃。「如何在保證南繁用地、保障南繁育種核心功能快速發展的同時,穩步地刺激地方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是我們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陵水縣副縣長黃聰說,「制定和出臺國家南繁陵水椰林小鎮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保證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功能不變的基礎上,通過協同村莊改造和南繁基地改建,增加科普教育、科技展示、農事體驗、南繁文化等新功能,從而將南繁基地的科研功能與海南的特色旅遊功能合二為一。通過大力發展南繁產業小鎮,帶動鄉村遊和新農村建設。」
我國南繁育種起始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至今日已經超過一個甲子。如今,每年有來自29個省(市、區)700多個企業和科研單位的5000多名科研人員在冬季奔赴海南,圍繞30餘種作物開展加代繁育和科研育種工作。據統計,全國農業生產上超過70%的農作物新品種經過南繁加代繁育。海南南繁基地已經成為我國種業乃至農業基石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陵水縣冬季瓜菜種植面積的擴大和比較效益的提高,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南繁用地形勢嚴峻。
「土地租期較短導致南繁用地不穩定;大部分南繁單位的科研、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南繁單位數量多、分布散、監管難度大等問題,是目前困擾南繁基地發展的癥結。」陵水縣農委主任高曉飛告訴記者,「椰林小鎮將被打造為一個結合國家南繁規劃、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農旅融合發展平臺。既要為科研單位、高校和種子企業搭建一個集良種繁育、新品種培育、種質資源搜集交流開發利用和高新育種技術研發等多個功能於一身的科研服務平臺,更要面向全國乃至世界遊客營造一個帶有南繁文化的特色旅遊景區。椰林小鎮規劃以滿足南繁育種研發功能為先導,同時挖掘文化內涵,注重提高項目參與體驗性,加快創意發展,建設南繁論壇永久性會址,國際水稻品種展示中心,南繁科普館等標誌性景點。在滿足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功能的基礎上,重點打造農業科技科普教育基地與展示基地。建成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生態環保、產品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多元化農旅融合特色小鎮。積極倡導『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依託區域自然、人文、景觀資源,融合南繁精神、南繁文化、種業科普等要素,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示範全國的高效高值農業產業綜合體。」
將旅遊的元素引入南繁基地建設,過多的遊客和人流往來是否會影響育種研發呢?湖南省農作物種子南繁中心負責人徐新明對此持樂觀態度,他告訴記者:「我認為椰林小鎮的規劃特別好,海南是國際旅遊島,而南繁工作也離不開海南,依託本地旅遊優勢和南繁特色發展地方經濟,把旅遊元素引入南繁發展中是個非常好的想法。」
自從今年奔赴陵水縣負責南繁工作以來,徐新明只有兩周時間離島回家,半年多來一直在忙著搭建湖南省的南繁育種平臺。「我們的目標是在核心區整合2000畝試驗地,目前已流轉了1350畝。」徐新明坦言,「椰林小鎮規劃落地之後,科研用地就更加固定了,配套的林渠路電設施也將更加完備,而且科研人員的生活環境將更好。南繁基地就更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了,這樣科研機構就能更好地運行了。」
(本文選自《農民日報》2017年7月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