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2020年12月5日,是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如何保持土壤生命力?如何看待人類和土壤之間的關係?12月4日上午,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系教師黨支部的7位土壤學教授,同上一堂生態文明公開課,從識土、惜土、護土、沃土等多方面,和同學們一起為土壤「把脈」 、為地球「護膚」
△活動現場展示的土壤樣本
【識土】土壤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
土壤是怎麼形成的?開課第一問,南農資環院土壤系教授潘根興從土壤與土壤學科的起源說起。「巖石經過風化就形成了土壤,但是由於溫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過程的條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斕的土壤。我們說,土壤是地球的皮膚, 也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它孕育了不同的土壤文明,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 潘根興
健康的土壤又是什麼樣子的?面對第二問,有同學回答說,土壤裡,蚯蚓、線蟲、蟻類多,土壤就好。也有同學說,種出來的糧食高產、好吃,那麼土壤就是健康。對此,潘根興總結說,健康的土壤,需要具備多種條件,比如具有良好的自淨能力和生態環境,土壤的土質和結構沒有被破壞、被汙染,適合植物生物生長,土壤裡能夠看到一些生物活動的證據。課堂上,潘教授帶來一塊樣土,向大家介紹起來。「從土壤的剖面,我們能看到,土壤裡不僅僅有泥土,還有水、植物的根、微生物,所以說土壤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水庫、碳庫、生物庫,它還是有機物的淨化場。」
【惜土】涵養生靈,寸土必珍
「同學們一定要認識到,土壤資源是有限的。」潘根興特別提醒說,「俗話說一個地球只有一寸土壤,有人說,可以人工造土,但你能配比出土壤物質,卻造不出土壤生態。」
△土壤樣本
「紅壤、黑土、水稻土、旱地土……這些泥土大家都分得清嗎?」潘根興帶來許多標本作現場展示。他指出,健康的土壤跟聯合國17項全年發展目標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健康土壤的價值,不僅僅是提供植物生產,消除飢餓,它還為地球提供清潔能源、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甚至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只有保護好土壤的結構才能保證土壤的功能,讓人類文化得以燦爛及更好地延續。
△土壤思政課
「我們學土壤、學農業,就要像植物生長一樣,不僅僅是立足大地幹事情,更是要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厚積薄發,破土而生。無論走到哪也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這就是鄉土情結,就是強農興農志,愛國報國心。」南農資環院院長鄒建文教授這樣與學生談到。
【沃土】為土「把脈」,為地「抓藥」
長期以來,南農大的「土」教授們一直致力於守護土壤健康的一線戰場,在他們看來,為土「把脈」為地「抓藥」,更是為人類謀幸福。「經過土壤改良的農田,糧食不僅增收,農民還能增效,減少勞動成本和投入成本。」潘教授介紹說。
△學生聽課
「別看小看這一寸土,它裡面包羅萬象,一克土壤中就能有多達幾億到幾百億個微生物,多如銀河系中的星星,土壤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土壤環境一同構建起土壤生態系統。土壤健康就是這個動態生命系統具有的維持其功能的持續能力。」李戀卿教授向大家闡釋了土壤生態健康與多樣性的概念,並指出現代土壤健康的概念已經與食品健康、萬物健康聯繫在一起,對人類社會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過去看的是土壤『肥不肥』,人能不能吃飽,現在大家關心的是土壤健不健康,人能不能吃好。從土壤中我們也能看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土壤健康實踐團隊戶外展示活動
公開課後,南農資環院師生還在校園開展了土壤健康實踐團隊展示、土壤知識競答等活動,引導師生關注土壤健康、關注生態文明。
通訊員 許天穎 聶欣 實習生 邱樂意 記者 仲茜/文 鄭芮/攝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