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壤「把脈」為地球「護膚」!世界土壤日,南農7位教授同上一堂課

2020-12-14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2020年12月5日,是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如何保持土壤生命力?如何看待人類和土壤之間的關係?12月4日上午,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系教師黨支部的7位土壤學教授,同上一堂生態文明公開課,從識土、惜土、護土、沃土等多方面,和同學們一起為土壤「把脈」 、為地球「護膚」

△活動現場展示的土壤樣本

【識土】土壤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

土壤是怎麼形成的?開課第一問,南農資環院土壤系教授潘根興從土壤與土壤學科的起源說起。「巖石經過風化就形成了土壤,但是由於溫度、水分、地形、生物等成土過程的條件不同,造就了五彩斑斕的土壤。我們說,土壤是地球的皮膚, 也是萬物之源,農業之本,它孕育了不同的土壤文明,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 潘根興

健康的土壤又是什麼樣子的?面對第二問,有同學回答說,土壤裡,蚯蚓、線蟲、蟻類多,土壤就好。也有同學說,種出來的糧食高產、好吃,那麼土壤就是健康。對此,潘根興總結說,健康的土壤,需要具備多種條件,比如具有良好的自淨能力和生態環境,土壤的土質和結構沒有被破壞、被汙染,適合植物生物生長,土壤裡能夠看到一些生物活動的證據。課堂上,潘教授帶來一塊樣土,向大家介紹起來。「從土壤的剖面,我們能看到,土壤裡不僅僅有泥土,還有水、植物的根、微生物,所以說土壤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水庫、碳庫、生物庫,它還是有機物的淨化場。」

【惜土】涵養生靈,寸土必珍

「同學們一定要認識到,土壤資源是有限的。」潘根興特別提醒說,「俗話說一個地球只有一寸土壤,有人說,可以人工造土,但你能配比出土壤物質,卻造不出土壤生態。」

△土壤樣本

「紅壤、黑土、水稻土、旱地土……這些泥土大家都分得清嗎?」潘根興帶來許多標本作現場展示。他指出,健康的土壤跟聯合國17項全年發展目標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健康土壤的價值,不僅僅是提供植物生產,消除飢餓,它還為地球提供清潔能源、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甚至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只有保護好土壤的結構才能保證土壤的功能,讓人類文化得以燦爛及更好地延續。

△土壤思政課

「我們學土壤、學農業,就要像植物生長一樣,不僅僅是立足大地幹事情,更是要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厚積薄發,破土而生。無論走到哪也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這就是鄉土情結,就是強農興農志,愛國報國心。」南農資環院院長鄒建文教授這樣與學生談到。

【沃土】為土「把脈」,為地「抓藥」

長期以來,南農大的「土」教授們一直致力於守護土壤健康的一線戰場,在他們看來,為土「把脈」為地「抓藥」,更是為人類謀幸福。「經過土壤改良的農田,糧食不僅增收,農民還能增效,減少勞動成本和投入成本。」潘教授介紹說。

△學生聽課

「別看小看這一寸土,它裡面包羅萬象,一克土壤中就能有多達幾億到幾百億個微生物,多如銀河系中的星星,土壤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土壤環境一同構建起土壤生態系統。土壤健康就是這個動態生命系統具有的維持其功能的持續能力。」李戀卿教授向大家闡釋了土壤生態健康與多樣性的概念,並指出現代土壤健康的概念已經與食品健康、萬物健康聯繫在一起,對人類社會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過去看的是土壤『肥不肥』,人能不能吃飽,現在大家關心的是土壤健不健康,人能不能吃好。從土壤中我們也能看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土壤健康實踐團隊戶外展示活動

公開課後,南農資環院師生還在校園開展了土壤健康實踐團隊展示、土壤知識競答等活動,引導師生關注土壤健康、關注生態文明。

通訊員 許天穎 聶欣 實習生 邱樂意 記者 仲茜/文 鄭芮/攝

(編輯 陳海靜)

相關焦點

  • 國際博物館日,南農教授農博館裡「話」稻作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一堂在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開啟的水稻栽培學課程上線,水稻栽培學教授從稻作起源與文化說起,為學生開啟了一堂體驗式、沉浸式的精彩課程,農業科技史教授同時在博物館現場通過實物進行了講解。
  • 博物館日南農教授走進農博館,「雲端」開講水稻栽培課
    5 月 18 日,國際博物館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丁豔鋒、盧勇,走進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通過視頻教學雲平臺,為同學們開講"水稻栽培學"課程。兩位教授分別從稻作起源與文化說起,輔以館內珍貴藏物、圖文影像資料,為學生們在"雲端"開啟了一堂沉浸式課程,帶來一次別樣的課程體驗。
  • 中科院教授:土壤中的生命元素才是療愈疾病的良方!
    徐恆泳教授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對地球的生態保護和地球生命的起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獨闢蹊徑尋找治癒癌症的鑰匙,提出了生命元素平衡的概念——他認為一切疾病都是生命元素失衡引起的,生命元素的平衡是健康的保證。
  • 世界土壤日:保護土壤 你我參與
    世界土壤日:保護土壤 你我參與 2020-12-05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地球上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土壤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土壤的痕跡。眾所周知,這些普通的土壤是地球上所有陸地植物生存的基礎。它們為各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從而在陸地上創造了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因此,土壤是地球的寶藏。
  • 世界土壤日宣傳周暨「土生土長」科普活動舉行—新聞—科學網
    2020世界土壤日宣傳周暨「土生土長」科普活動啟動現場 劉佳榮 攝 小朋友了解巖石標本  朱漢斌 攝 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當天,廣東省科學院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聯合廣東省土壤科學博物館,協同廣東省土壤學會、中國土壤學會科普專業委員會、廣東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共同舉辦的2020世界土壤日宣傳周暨「土生土長」科普活動在廣州舉行。
  •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
    北大教授最新發現巖石土壤表面也有光合作用本報訊(記者李祺瑤)植物、藻類和光養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並釋放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為自然界眾多生物直接或間接提供了能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接暴露在太陽光下的巖石或土壤表面,也存在著可以轉化利用太陽能的無機礦物。近日,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等通過與美國學者合作,率先揭示了自然界無機礦物轉化太陽能系統,即存在「礦物光合作用」。該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 成都山地所等舉辦2020「世界土壤日」科普進校園活動
    12月4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聯合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科普工作委員會舉辦「世界土壤日」活動,並開展「愛土壤」科普進校園活動。活動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實驗幼兒園開展,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土壤知識互動課。
  • 土壤有多少種顏色?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土壤作為陳鋪在地球表面的一層鬆散物質,就像皮膚一樣維持著陸地生命的存續。20世紀60年代,蘇聯土壤學家稱土壤為土被;根據希臘語中「Geo(地球)」和「Derma(皮膚)」的含義,1967年創刊的國際土壤學會雜誌被命名為《Geoderma》,而我國早在唐代就把土壤稱為「地皮」。可見,把土壤比作地球的皮膚,是很多國家的共識。
  •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胡水金教授訪問南京土壤所
    12月27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系胡水金教授應邀訪問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並作了題為How to publish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papers in high profile journals專題報告。報告會由南京土壤所林先貴研究員主持,全所60多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 關愛土壤就是保護生存的基礎
    土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糧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安全的基礎。今年12月5日為第7個世界土壤日,主題為「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多樣性」。關於世界土壤日世界土壤日由國際土壤學會(IUSS)在2002年發出提議,並在2013年6月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一致贊同設立世界土壤日,將其作為一個提升全球認識的平臺。2013年3月,聯合國大會將2014年12月5日設立為第1個正式的世界土壤日。
  • 土壤修復功能材料研發及應用研討會—第一屆全國土壤修復大會第三...
    常立董事長首先發表致辭,宣布工作站由趙其國院士出任站長,駱永明研究員出任首席科學家,並聘任了戴爾阜研究員等11位專家組成專家團隊,依託立昌臨港基地,重點聚焦土壤修復功能材料的研發、產業化生產與工程化應用。
  • 月球土壤跟地球有什麼差別?研究月球土壤有什麼用?
    月球土壤跟地球有什麼差別?不要看月球距離我們地球很近,其實兩者相差很遠呢。嚴格來說月球表面上的「浮土」還不能稱之為土壤,那麼土壤是怎麼定義的呢,它是能生長植物,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構成的,具有肥力的風化層,土壤最鮮明的個性就是具有生命特徵。
  • 南農大·黃教授滷菜店火了,黃明教授賣滷菜一個月賣了20萬
    中午12點左右,「南農大·黃教授」門前有七八位排隊買滷菜的市民。 店內滷菜約有十幾種,分別是燒雞、鹽水鴨、鴨掌、鴨脖、鴨舌、五香牛肉等。價格和普通滷菜店差別不大,比如燒雞25元一斤,五香牛肉一斤70元,香辣鴨頭4.5元一個。穿黃色T恤學生模樣的「店小二」,掛著印有黃教授卡通頭像的圍裙向市民介紹,「這是南農大黃教授的滷菜店,實驗室裡研發出來的鴨子和雞,好吃又安全。」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導 讀 為迎接2020年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的到來,中國土壤學優秀英文期刊Pedosphere推出「土壤生物多樣性與快速變化的世界」特刊,共13篇文章。
  • 浙大學者繪製基因聚落地圖 為土壤微生物分類
    浙大學者繪製基因聚落地圖 為土壤微生物分類 2018-08-30 08:00:42
  • 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上一堂黨課在哪看?
    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上一堂黨課在哪看?  3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上一堂黨課」活動首次課程在線舉行。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在線出席活動並分別作疫情防控形勢下的黨員教育專題報告,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作疫情防控形勢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專題報告。清華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全體學生黨員、部分武漢大學的學生黨員在線「同上一堂黨課」。課程由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過勇主持。
  • 土壤修復功能材料研發及應用研討會9月20日在滬開幕
    9月20日,研討會繼續圍繞「土壤及底泥重金屬汙染的阻控和生物修復功能材料研究及應用」、「土壤石油及有機汙染的生物修復功能材料研究及應用」、「退化或汙染土壤的生物質調理修復功能材料研究及應用」等三大主題展開分享。
  • 土壤環境探測與修復技術學術交流會在長春召開
    由吉林大學和吉林省生態環境廳主辦的主題為「智慧探測與鄉村振興」的「土壤環境探測與修復技術」學術交流會於12月21日至22日在長春召開,來自全國三十餘家科研生產單位的百餘名相關領域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近年來,吉林大學相關學科立足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重大需求,結合學科優勢,瞄準土壤環境探測和土壤修復等難題,狠抓科研攻關,實施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服務地方建設,不斷提出新技術、新方案。為促進成果交流,吉林大學邀請國內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本次學術交流。
  • 集大師生耗時七年 變廢棄牡蠣殼為土壤改良劑
    本報記者林桂楨通訊員羅旻敏  在廈門大嶝島、漳州詔安等地,沿海堆積如山的牡蠣殼令人頭疼,但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教授的研究團隊經過保護性煅燒加工,把它們變成了土壤改良劑。為了這一研究,曹敏傑帶領師生用了7年時間,他給團隊取名:「蠔殼惠民」。  目前,該項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合作企業生產的產品推廣至全國21個省市。下一步,「蠔殼惠民」將繼續研究探索土壤改良劑與有機肥的有效結合,減少化肥的使用,更好地保護耕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