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要到了。
今年公司發的月餅裡,重頭戲仍然是「蛋黃蓮蓉」。
仔細一想,冰箱裡的蛋黃酥、芋泥酥、抹茶酥裡,裹得可都是一顆顆如假包換的鹹蛋黃。
從春夏走到秋,清明過到中秋節,變幻的節日,不變的似乎都是鹹蛋本身:蛋黃肉鬆青團是它,和粽子一起被打成禮包的是它,月餅裡圓圓的是它,是它是它還是它。
網紅小吃裡,鹹蛋黃的身影從不缺少。
從鹹蛋黃味道的蘸醬,到蛋黃披薩,還有蛋黃口味奶蓋茶,再有鹹蛋黃吐司,別忘了還有夏天的小網紅:雙黃蛋雪糕,一次兩個蛋黃。
鹹蛋黃其實早就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烹飪中的佐味小能手。
碾碎了炒,可以做根根分明的蛋黃焗香芋。
做成流心的,可以做讓人垂涎三尺的蛋黃流沙包。
和皮蛋湊一對兒,可以調成獨特的上湯娃娃菜湯底。
而且,鹹蛋黃的網紅之路,並不是剛剛啟程。回顧漫漫歷史,它的故事可真不少。
在很久很久以前……
《齊民要術》裡最早記錄了如何製作鹹鴨蛋,《東京夢華錄》裡則載著,在市場上有鹹鴨蛋流通,要想一填口腹之慾可以輕鬆買到它。
北宋詞人蘇軾,除了本業,愛吃屬性也是人盡皆知,他的弟子秦觀是高郵人,便把故鄉的鹹鴨蛋饋贈呈上,成為一段流傳佳話。
而清代那位著名的大吃貨袁枚,在編寫《隨園食單》時自然不會少了鹹鴨蛋。在《隨園食單·小菜單》中,袁枚寫道:
「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紅而油多……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說到高郵的鹹蛋,就不得不提汪曾祺。那篇《端午的鴨蛋》入選語文教材後,可以說是對全國的學生反覆進行安利:
「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的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只看文字,也叫人食指大動。
在南北動輒關於「鹹甜」拉開口味爭吵的大戰之幕時,鹹鴨蛋似乎總能獨善其身,既被南方接受,也被北方喜愛。雖然在烹飪手法上有所不同,但鹹蛋本身,在各地都有著口味上的一席之地。
好的鴨蛋,要經得起「望、聞、搖、剝」,外表圓潤光滑,殼與殼相撞聲音清脆,微微搖晃時有顫動感,煮熟剝開後白黃分明,蛋黃沙質,油多味美。
鹹鴨蛋是中國傳統食品。在我國,因口味不限、生產條件寬鬆,鹹鴨蛋產地星羅棋布,其中最負盛名的自然就是江蘇高郵。在反覆被《端午的鴨蛋》洗腦後,想要忘卻高郵的鴨蛋「油多、質沙、味鮮、肉嫩」也是一樁難事。
如今,鹹蛋黃漸漸取代了鹹鴨蛋,成為了網紅小食中的新秀配料。除了買那些人氣小食來嘗鮮,不少菜譜都可以在自己廚房裡操練,試試看自行製作美味。
大部分菜譜都只選用鹹蛋黃、棄用蛋白部分,而且對蛋黃的使用動輒幾枚十幾枚,要短期內吃完剩下的蛋白實屬艱難。
本著不浪費的原則,購買時可以從整隻鹹蛋轉向專門的鹹蛋黃,目前市面有不少烘焙用鹹蛋黃,噴灑高度白酒後烘烤一段時間做處理,做出來的甜品口味便可以不輸直接整顆剝出來的蛋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