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中國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活的水利博物館」「水文化搖籃」。古堰與周圍的古城、古關隘、古道和頗具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山、水、域、林、堰、橋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滿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天府美自古堰來」,「直與峨眉爭秀色」。一看便知這是讚美都江堰的詩句。通過這兩句詩我們不難感受出古人對都江堰的特殊情懷,因為沒有都江堰何來的天府之美,又怎與峨眉爭秀?也是緣於此,都江古堰,才以其偉大的氣勢呼喚著一代又一代的水利科學工作者,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來許多遊人。
然而,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遊人,來到這裡後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千年古堰的不朽風姿讓人流連忘返,千年古堰的靈魂—水和人,更讓人讚嘆感動。
千年古堰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走出灌縣車站,轟隆隆的水聲,潮溼的空氣,就讓人感覺好像都江堰已經近在咫尺了。其實不然,這不過是從寶瓶口流下的江水在南橋下面的水閘處分流而掀起的濤聲與水氣而已。然而,就是這早來的濤聲和水氣也足以讓人領略到都江堰的水勢之威猛了。
有此感覺可能還是緣於餘秋雨先生對都江堰的描寫吧。他在文中這樣寫道:「忽然,天地間開始有些異動,一種隱隱約約的騷動種還不太響卻一定是非常響的聲音,充斥周際。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於趨附。不知是自己走去還是被它吸去的,終於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觀前,眼前急流浩蕩,大地震抖。」
先生筆下的都江堰之水真是動人心魄,讓人一看就有了非要身臨其境不可的渴望和衝動,所以急切間就不知不覺地來到了都江堰的咽喉工程—寶瓶口。寶瓶口奇峰兀立,玉壘山與離堆對峙兩邊;岷江之水在這裡被金剛堤分割噴瀉而出,狂濤拍岸,浪花有如飛雪。如果沒有這寶瓶口吞進岷江之水,川西壩子就成不了膏澤之地,成都平原也不會有今天的美麗富饒。
(圖片來源於網絡)
踏過人字堤,來到都江堰另一樞紐——飛沙堰。飛沙堰,本領非凡,不但能排洩洪沙,還能力舉千斤,如鼎的頑石也能被它拋出內江。但是秋時節的飛沙堰卻顯得格外的安靜,內江溢出的江水在堰中大小的鵝卵石上汩汩流淌,石滑水清,遊人竟可徒步涉水而過。
和飛沙堰緊緊相連的就是建築在岷江的江心的百丈金剛堤。它是眠江的分水堤,有如逆臥於江心的巨鯨。它的頂端像極鯨魚的嘴巴,所以被形象地稱為分水魚嘴。來勢洶湧的滔滔眠江水到了分水魚嘴被分為內外二江後,頓時斂神靜氣,再也不敢恣意妄為。岷江的狂暴不羈,在都江堰面前蕩然無存,只能眼睜睜地任遊人漫步於金剛堤之上,近看紅花綠樹遙望江天寥廓以及依稀的千裡雪峰。雄偉壯觀的都江堰,有如高明的取手,自如地駕取著野性的岷江,澆灌著蜀中萬頃田疇。
都江堰之魂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到都江堰,就不能不說李冰父子。李冰是戰國秦昭王時期蜀郡郡守。由於岷江水患不絕,蜀地百姓田園毀滅,民不聊生。於是,李冰帶領他的兒子和百姓在灌縣的岷江出峽處壘石作堰,鑿離堆,將岷江水患馴服,使蜀地成為「天府之國」這莫大的功績,人民當然會永遠記住的。「恩波浩淼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這副伏龍觀楹聯就真真切切地記下了李冰父子的蓋世功勳。
李冰父子為了觀山勢察水情,可以說足跡遍布了岷江兩岸。在都江堰,幾乎到處都能夠看到李冰父子昔日的身影,人們為了表達對其父子二人的敬仰和愛戴,還專修了伏龍觀和二王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伏龍觀位於寶瓶口側離堆之上,是祭祀李冰的專祠,因李冰降服孽龍而得名。伏龍觀三面懸崖絕壁,峭壁如削,下臨驚濤駭浪,與附近的山、水、城、堰、關、津梁古蹟相輝映於山光水色之中,氣勢不同凡響。伏龍觀內,供奉著李冰的石像,高約3米,造型簡樸,儀態從容。
從金剛堤踏上凌空飛架於岷江之上的安瀾索橋,就可以到達橋頭的二王廟。二王廟面臨滔滔岷江水,背靠巍巍玉壘山,氣派雄偉,規模宏大,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為了紀念李冰父子,當地人民不但在廟裡供奉著李冰父子的神像,還在走廊門柱上懸刻了許多匾額和楹聯,歌頌他們父子承繼大禹,急民所急,「利濟斯民」「利濟全川」的頑強毅力與獻身精神——
恢拓禹功名父子,創開天府古神仙
灌輸益部成堯甸,疏鑿岷源紹禹功
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儘是此公賜予
萬流歸一匯八百裡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
青城山(圖片來源於網絡)
信步走在二王廟殿宇之間,腦海中不禁閃現出2000年來因朝代更迭而揚起的煙塵,在煙塵中,帝王將相王公顯貴的音容雖然依稀可見,但最終還是被煙塵湮滅。倒是李冰父子和這不變的青山江水,一直清晰地印在腦海裡,刻在心懷間,留在現實中。
(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點個關注。小編會努力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