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獨眼船長Captain
只有自釀才叫精釀?
生啤一定比瓶啤好嗎?
易拉罐一定沒有瓶啤好嗎?
德國啤酒是不是世界第一?
酒局原本就是個容易吹牛的場合,借著酒勁兒,你懂他懂,都沒我懂。
然而你以為吹出去的牛,能讓自己顯得高大,其實,都是對啤酒的誤解。
所以我特地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四個對啤酒的誤解,今天就來正一正。
遇到過一位客人,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來到「苟市」酒館,在一冰櫃的精釀瓶啤前站了半天,最後問出一句:你們這兒有精釀嗎?
明明一冰櫃全是精釀,怎麼就問出這種問題了。
類似的客人見多了,我意識到,千萬不能只在自己的圈子思考問題,你以為的「常識」,可能是別人的「新世界」。
在這位客人的認知裡,龍頭裡打出來的是「精釀」,瓶子裡的,從別的地方進貨而來的,只能是「普通啤酒」。
今天就來破一破這個誤解。
到底什麼是「精釀」?
有個定義供你參考。
美國釀酒師協會官方給出一個針對「精釀啤酒」的嚴格定義:
① 該酒廠生產的啤酒年產量不超過600萬桶;
② 該酒廠被非精釀酒廠控股不超過25%;
③ 該酒廠生產的啤酒有超過一半沒有通過添加輔料來降低風味。
標準以外的,屬於「工業啤酒」。
一條一條來為你解釋——
① 該酒廠生產的啤酒年產量不超過600萬桶
單看600萬這個數字可能沒有概念,拿常見的燕京啤酒做個對比,600萬桶也就燕京啤酒產量的十幾分之一;
② 該酒廠被非精釀酒廠控股不超過25%
舉個例子,假如「苟市」現在擁有了自己的小型酒廠,產量有限,釀出的酒大部分從自家酒吧銷售出去,或者在周圍其他酒吧寄售,也可能從自己的電商渠道銷售出去,這時候我們就是一家「獨立精釀酒廠」。
好,某一天,燕京酒廠的負責人誤打誤撞來到「苟市」,喝了我們自己釀的啤酒:我*好喝!現在精釀勢頭這麼猛,你們酒廠有前途!
趁著酒勁兒,要收購我們酒廠。
如果那時我們還有骨氣,說我們要做有情懷有理想的獨立酒廠,最多給你25%股權,那我們釀出來的酒,還是「精釀」。
萬一到時候我們見錢眼開,說,燕京爸爸,你想要多少股權,全拿去。這時候,只要被非精釀酒廠控股超過25%,那我們的酒就不再是「精釀」了。
在美國,就有這樣的例子,著名的鵝島啤酒(Goose Island),種類多,風味也不錯,但是因為被百威集團收購了(百威是著名的工業啤酒集團),美國人就不認鵝島是精釀了,說它是「偽精釀」。
這裡需要提一下「自釀」這個詞,「自釀」是「自己店/品牌釀的啤酒」,進貨而來的啤酒,也是「別人自己釀的啤酒」,不過是銷售地點不同而已,沒有必要過分迷戀「自釀」,喜歡喝就好。
③ 該酒廠生產的啤酒有超過一半沒有通過添加輔料來降低風味
這裡有兩個詞需要解釋一下,一是「輔料」,二是「降低風味」。
要說「輔料」,得先知道什麼是「主料」,啤酒的「主料」,有水、麥芽、酵母、啤酒花。通過添加不同品種和比例的主料,這四種完全東西完全可以釀出風格千變萬化的啤酒。
不過,人們對味覺的探索永無止境,還希望加入其他東西讓啤酒更好喝,這時候就需要「輔料」參與了。
比如打嗝海狸花生釀牛奶世濤,裡面加入了輔料花生醬:
帕圖斯老紅酸啤酒,裡面加入了輔料新鮮櫻桃汁:
再比如我們的「苟市荊芥小麥」,裡面加入了荊芥:
想進一步了解這款酒,可以點《苟市第一款自釀啤酒來了》進去看看。
順帶提一嘴,最新一批的苟市荊芥小麥1月22日可以來喝了,生啤與瓶啤都有。
上面的這三款啤酒,加入輔料是為了「提升風味」,是為了追究口味上的品質和創新,所以按照美國釀酒師協會的標準,屬於精釀的範疇。
但是還有一類啤酒,添加輔料是為了降低風味和成本。
比如從小賣部就能買到的工業啤酒,下次看一下這些啤酒的配料表,你會發現裡面的穀物除了麥芽以外,還會有大米、玉米等,因為這些材料的成本比麥芽低。
而且,工業啤酒壓根兒沒想追求口感的豐富度,它希望啤酒淡而水,這樣成本和價格都能控制的很好,並且口感上有超高度的適飲性。對於這樣的啤酒,添加輔料就是是為了「降低風味」。
如果一家酒廠有超過一半的酒添加輔料是為了降低風味,那麼這家酒廠生產出來的啤酒,也不算「精釀」,而是「工業啤酒」。
以上,都是按照美國釀酒師協會的標準進行的對「精釀」的解釋,其實精釀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定義,有人覺得啤酒屋自己釀的才是精釀,從廠子裡出來的都不算精釀;還有更粗線條的解釋,好喝就是精釀。
我倒是覺得,到底有沒有必要花這麼大精力去區分「精釀」和「工業啤酒」,因為這些概念是從運作方式上做的區分,它們都是啤酒,因為釀造工藝、設備條件和市場定位不同,出現了各種風格而已,對於喜歡喝酒的人來說,想喝哪一種,就喝哪一種。
也許,我們區分出「精釀」的概念,更多是保護一種「獨立和創新」的文化,甚至,一點點優越感。
我擼串吃火鍋的時候,必配工業水啤,這一刻,什麼酒都比不上燕京大綠棒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這幾年生啤吧在國內勢頭越來越猛,好像店裡沒幾個龍頭(酒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開啤酒吧的,因為大部分人對啤酒的認知度不夠,再加上生啤設備看起來更工業風更炫酷,催生了一大批對酒頭有著迷之推崇的酒客。
生啤和瓶啤到底多大區別,我們一起來看看:
「生啤」原本對應的是「熟啤」,「生啤」指的是未經過濾或者簡單過濾,保留了活性酵母及風味的啤酒;相對應的「熟啤」就是經過嚴格加工、消殺,酵母已經掛掉的啤酒,這樣的啤酒在同風格下,會損失風味,優點是保質期更長。
你可以粗略理解為,生啤是有活性酵母的啤酒,熟啤是酵母被殺死的啤酒。
但是請注意
現在我們在酒吧所說的「生啤」,基本指的是從龍頭(酒頭)打出來的啤酒,已經和酵母死不死沒關係了。
所以現在「生啤」更多時候對應的是「瓶啤」。
苟市荊芥小麥瓶啤
接下來說的「生啤」,指的都是酒頭裡打出來那種;「瓶啤」指的是裝在瓶子或易拉罐裡的那種。
有人說,生啤比瓶啤好,因為喝起來更爽。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你覺得「爽」。
都知道,啤酒裡面有氣泡,也就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飲料一樣,泡泡和液體一起進入口中,碰壁破掉,讓你口腔裡有微弱的扎扎的觸感,這種觸感的專業名詞叫「殺口感」。
最有代表性的殺口感飲料我覺得是可樂,二氧化碳炸裂的感覺,我小時覺得簡直辣口。同樣的道理,殺口感強的啤酒,喝起來就會「很爽」。
和瓶啤相對穩定的二氧化碳量相比,生啤的二氧化碳是可以根據情況調整的,下次去酒吧注意一下,生啤機旁邊會配二氧化碳氣瓶,氣瓶的作用有兩個,一是通過氣體壓力把酒從酒桶裡通過管路推出來;二是調整二氧化碳在酒裡的溶解度,影響殺口感強弱。
二氧化碳氣瓶參考
很多次,我拿著自認為不錯的聽裝啤酒給客人推薦,人家一臉嫌棄,拒絕易拉罐啤酒:「只要瓶的!」
說易拉罐顯得不高級,像喝飲料一樣,沒感覺。
進價平均200一聽的啤酒,你說不高級?大佬,在下佩服。
有越來越多的「尖兒貨」,都採用易拉罐罐裝啤酒:
最便宜也要130元+一聽的美國「樹屋」啤酒,經常一發售就搶購一空。
如果非要說易拉罐和瓶子有什麼不一樣,易拉罐更輕便,也不用額外攜帶開瓶器,而且遮光效果好。
但是這些本質上還是呈現方式的不同,酒還是那個酒,好喝的酒,不會因為放在不同的啤酒容器裡,或者沒有從酒頭打出來,就變得不好喝了,除非儲存環境有問題。
認真喝酒 別迷信
有人覺得德國啤酒最好,可以理解,為啥呢?
德國人嚴謹,做東西講求品質是全世界出了名的,這是一個特別硬氣的加持。
只要沾上「德國」,很多人就會和「好品質」掛鈎。
還有一個原因,1516年,在現德國境內的巴伐利亞地區,政府頒布了一部《啤酒純淨法》,規定啤酒只能由水、大麥和啤酒花釀造,不能添加其他材料。
但是這項法律其實是為了稅收便利制定的政策。
現在一些商家拿《啤酒純淨法》誇大宣傳,營造一種德國啤酒最最經典,最最好喝的印象,這種信息不對稱,讓不少人覺得德國啤酒才是NO.1,只有德國啤酒才值得一喝。
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看法,比如美國啤酒不能喝,國產啤酒不能喝。
能不能說河南人都是壞蛋,新疆人都是小偷;男人沒一個好東西,女人就該相夫教子。
但凡有一點體面成年人的世界觀,都知道這些話背後的觀點有多可笑。
個體的差異,遠遠大於其所歸屬的群體差異。魯迅(並沒有)說過: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豬的差距還大。
我信,迷信那種信。
比利時、荷蘭的修道院啤酒品質沒得說,美國、紐西蘭的部分酒廠對啤酒花的創意層出不窮,英國、日本、我國臺灣,不乏口碑很高的酒廠,有些還是收藏級別的,大陸也有小而美專注品質的獨立精釀品牌。
酒好不好,主要還是看那家酒廠的定位和對品質的要求,愛惜羽毛,質量就是追求的目標。
關於對啤酒的誤解,今天就說到這兒,如果沒能解答你的疑惑,歡迎留言。
當然,來苟市看我最好。
今天周五。
周五不喝酒,人生路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