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更多精彩服務請登錄中華媽祖網(www.chinamazu.cn)
鳳山祖廟旅遊區(南門)
民國廿三年重修舊貌
鳳山祖廟重光
鳳山祖廟是湄洲媽祖的分靈,也是汕尾港發展的見證,有其自身發展的軌跡。概括地說,鳳山媽祖的歷史沿革,可分為香火傳入、擴建廟宇、兩次大型重光。
一、香火傳入
宋雍熙四年(987),福建莆田湄洲島傳奇漁家姑娘林默羽化之後,建立了第一座媽祖廟,人們把林默當作海之女神來供奉。後因朝廷賜封和文人學者的宣傳,其慈愛之心、聰慧睿智和濟世救人的事跡廣泛傳播開來,媽祖成了統領四海的最高海神。從此,在閩南粵東沿海捕魚的船隻,必奉有媽祖的「香火」或於船的大桅之下供奉媽祖之神位,這種信仰延續至今千餘年不變。海豐縣居民的祖先多由閩地遷入,崇祀供奉媽祖是他們的一種傳統信仰,媽祖文化亦是因他們的遷入而傳播。據《海豐縣經濟志》稱:「唐宋時期,捕撈業已從內海灣河口轉向沿海岸。到了明代,全縣已有長沙、大德、奎山、鮜門等地形成港口」,在汕尾未形成漁港之前,在品清湖生產的漁船逐日增多。為滿足漁民和沿海居民信仰媽祖的習俗,祈求合境平安,風調雨順,海上生產安寧,吸引更多的船隻落戶汕尾,發展汕尾,一些居民、漁民於明朝後期在品清湖畔鳳山之麓建立了一座簡易的竹棚小廟宇,引入媽祖的香火。又一說是:宋代期間,鳳山腳下有清泉久旱不乾涸,在品清湖捕魚的漁民常到此取清泉。明代後期,有一小商人在清泉旁邊開設了一間柴鋪,供應沿湖漁民薪炭等,後把這股清泉建成水井稱為「柴鋪井」。該商人崇祀媽祖,在鋪裡供奉媽祖之神位。為滿足對媽祖的崇祀和招來更多漁民到店裡購買柴炭等,便最先在鳳山腳下建立了一間簡單的竹棚小廟。
1994年1月,著名社會活動家、中國致公黨卓越領導人、汕尾市籍人黃鼎臣先生,親為汕尾鳳山祖廟題詞:「先有鳳山祖廟,後有汕尾港」。這是黃老根據中國港口城市一般發展規律和汕尾港的實際,對汕尾鳳山祖廟的歷史作了有力的肯定。
二、廟宇擴建
清乾隆初年,汕尾港漁船大量增加,漁業和商業獲得較大發展。鳳山之下的簡易小廟已難以適應發展的趨勢,難以滿足越來越多信眾謁拜之需求,於是,清乾隆六年(1741),由民間知名人士、富商、漁業頭家、各大姓族人代表、各福戶(即現今社區)、行業、漁民族姓代表,組成了「鳳山祖廟籌建首事」,負起整個籌建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施工,於乾隆七年(1742)順利竣工。整座廟宇採用粵東建築風格的三進兩院布局,面闊三間,風火式山牆,歇山頂。稱「拖疊抱印」。主體建築面積840平方米,座落於鳳山前面的小平原之上。鳳山祖廟建成19年之後,祖廟首事會出資購買了廟前面的4間鋪屋並將鋪屋拆除,建成一座戲臺。從此,鳳山祖廟神誕演戲等民俗活動,告別了搭臨時棚臺的歷史。
三、首次重光
「天公難老,物能變舊」。1932年,鳳山祖廟已度過了180多個春夏秋冬,風吹日曬雨淋,牆體受蝕,泥沙剝落,瓷片游離,木柱腐壞,石柱傾斜……總之免不了形已殘舊。當時,汕尾經濟迅猛發展,為重建鳳山祖廟,弘揚媽祖文化,使之成為華南地區傳承媽祖文化的重要載體提供了機遇。
該年秋,由東區民間組成鳳山祖廟重光的籌備機構,分設理事會和監事會,首次重建祖廟,從籌備到落成這段時間裡,汕尾漁業獲得空前大豐收,傳出「魚蝦堆滿魚街魚行,海烏魚(學名長尾蛇鯔)大如木棍,鰻魚粗似水桶」的美談。年長的老人總愛把這種豐收景象,同媽祖恩澤聯繫起來,說「海汛好魚蝦豐收,是媽祖顯靈氣,託媽祖之福」。
1934年農曆十一月初,經過精心施工,一座琉璃碧瓦、畫樑雕棟、金碧輝煌、恢宏壯觀的媽祖廟,屹立在汕尾港的品清湖畔,展現在世人面前。此次重光,不僅聲名遠播海內外,而且推動了汕尾建築藝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經常派飛機轟炸汕尾。鳳山媽祖是民眾心中的保護神,媽祖廟是民眾避難之場所。每當日機到來轟炸之時,許多民眾聞警報即跑到廟內躲藏起來,祈禱媽祖保佑化險為夷。1941年,日軍飛機轟炸汕尾港,投下了大批炸彈,有三顆落於鳳山祖廟周圍,只有兩顆引爆,其中一顆落於鳳山柴鋪井旁邊的是啞彈。有人說,日軍的炸彈粗製濫造;有人說,是媽祖神靈保佑。日軍兩次佔領汕尾港,媽祖廟的香火也隨之冷落,但廟宇未遭到嚴重損壞。當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之時,汕尾民眾歡欣鼓舞,當晚,他們在媽祖小廣場燃放大量鞭炮,慶祝抗戰勝利。
四、再次重光
改革開放後,媽祖文化得到了肯定、尊重和弘揚。1985年,一批尊崇媽祖、熱愛媽祖文化的民間人士,經過多次醞釀,並呈報汕尾鎮人民政府和海豐縣人民政府,積極開展重建祖廟的準備工作:一是成立民間修建鳳山祖廟理事會,開展有關媽祖文化的宣傳活動;二是開展募捐喜題的集資準備工作,邀請本地在港澳代表人士參與籌建集資;三是報告縣、鎮政府有關部門,要求幫助尋找鳳山祖廟失去的文物和藝術品;四是兩次組成訪親團,到福建湄洲島拜謁媽祖,敬請媽祖分靈香火到汕尾,取回建設鳳山祖廟的有關資料;五是協助汕尾鎮人民政府妥善解決學校遷建的資金和場地等問題。汕尾鎮黨委、政府領導多次組織第三、第五居委幹部、耆老代表到港澳、深圳等地集資,為恢復重建鳳山祖廟奠定了基礎。
1991年6月,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批准鳳山祖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山街道黨委和辦事處重視文物保護,於同年12月,成立「鳳山祖廟文物管理處」暨「鳳山祖廟修建理事會」,使鳳山祖廟的保護、管理、建設融為一體,納入政府管理,民間參與的軌道。1992年2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批准:重修鳳山祖廟,擴建天后閣,豎立大型媽祖石雕像。消息傳開,群情激昂,社會各界、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奔走相告。政府管理機構和民間機構正式建立,集資數額與日俱,很快超過千萬元。於是延請本埠及捷勝鎮之古建築巧匠,聘請江浙、福建、潮州之名師開始重建祖廟。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施工,於1994年12月12日(農曆十一月初十日),首期工程竣工。鳳山祖廟基本上保留了1934年重光時「金碧輝煌」的原貌,個別地方作了合理的改動。新擴建的「天后閣」,採用清代古建築風格的「重簷插翼歇山型」,建築面積740平方米。「天后閣」富麗堂皇,與鳳山祖廟交相輝映,紫氣萬千。媽祖石雕像聳立在綠樹環抱的鳳山之巔,仿佛海的女神從天而降,把美好的冀望、深情的祝福播灑人間。
1994年12月12日,鳳山祖廟舉行重光暨旅遊區成立慶典活動。這一天,日麗風和,陽光普照,鳳山四周彩旗迎風招展,鑼鼓喧天,禮花紛呈,汕尾市區大街小巷掛滿紅彩和大紅燈籠,處處呈現喜慶的氣氛。大清早,鳳山祖廟修建理事會按民俗,舉行隆重祭拜媽祖的儀式。理事會全體成員、耆老長者和各界代表人士200多人參加。當天上午,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在天后閣主持隆重的「鳳山祖廟重光慶典暨鳳山祖廟旅遊區」揭牌儀式。豎年5月,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鳳山祖廟旅遊區管理委員會,負責文物保護,旅遊開發等。
現在,鳳山祖廟旅遊區已是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亊單位,廣東省媽祖文化研究基地,鳳山媽祖廟會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會員單位,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文明單位、旅遊系統先進單位,汕尾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文/黃章槐 羅鑔 圖/何夏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