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廣東省汕尾市海陸豐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發源地,是中國革命先驅彭湃的故裡。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偉大犧牲,海陸豐人民支持和養育了紅軍。
今年8月30日,是彭湃英勇就義91周年紀念日。8月26至28日,彭湃烈士親屬一行人專程到廣東廣寧,和其他烈士的後代一起追尋先輩足跡,表達深切緬懷。
8月12日至14日,為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建設好海陸豐紅色聖地,中共汕尾市委黨史研究室隆重召開了「彭湃與海陸豐農民運動研討會」。
恰逢此時,我這幾天在整理資料時,又找到之前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朝陽區委率領區委委員、各支部主委、專委會主任等開啟紅色之旅,赴廣東省汕尾市海陸豐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發源地一一彭湃故裡參觀、考察時拍攝的一組圖片。
今開闢專題報導,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全景式回顧這次紅色之旅,重點介紹革命先驅彭湃、中華蘇維埃第一個政權誕生地一一海陸豐紅場\紅宮、海陸豐革命烈士暨革命鬥爭紀念館、彭湃故居及「革命母親」——彭湃的母親周鳳、新山村、鳳山媽祖廟。
鳳山旅遊區及媽祖廟
鳳山祖廟總建築面積為840平方米,正殿為三進二院布局,面闊三間,風火式山牆,硬山頂,稱為「雙星抱印,龍虎相護」,屬正三山傳統廟宇建築。正殿融合豐富多彩的嶺南建築藝術,如嵌瓷、石雕、木雕、泥塑、彩繪等。在有限的範圍內精心布局複雜的場面,屋簷門帘、棟梁牌匾、彩繪壁畫等無不精雕細琢,匠心獨具。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鳳山祖廟天后閣建於1993年,為媽祖廟後殿,左右設有鍾、鼓樓,前面是善男信女拜祀、祈願的拜町,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就有數以千計的媽祖信眾前來虔誠膜拜,香火旺盛。
天后閣採用潮汕建築風格的「重簷插翼歇山型」石木結構,用木材600多立方米,建築面積782平方米。設計精湛,規模宏大,融古典建築學和現代建築工藝於一體。藏有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所題的「天后閣」匾和當代中國民俗學之父鍾敬文先生親筆所書的「鐘樓」、「鼓樓」匾。閣內供奉媽祖泥塑巨像、配祀神及二十四司神像,並安放有平安塔燈。
鳳儀臺媽祖石像,建於1994年,由中國現代雕塑大師李維祀教授設計,福建惠安名石匠雕刻。石像高16.83米,重量約1000噸,由468塊來自媽祖故鄉福建的優質花崗巖石構成;56條20釐米、17米深的鋼筋砼樁為基礎,56條樁象徵56個民族團結一致,根深蒂固,能抗12級颱風和8級地震,是中國大陸目前最大型的媽祖藝術石雕像之一,也是汕尾港的標誌。中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先生為石像題寫了「天后聖母」四個大字,鳳山媽祖石像落成後,成為汕尾市的新標誌。
隨著汕尾港海道航線的對外拓展,鳳山媽祖廟也成了汕尾人民、旅居臺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尋根問祖之聖地。同時,鳳山媽祖廟作為汕尾港歷史沿革的佐證,反映了當地古近代的漁業、農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以及文化藝術、傳統習俗和民間信仰情況,是汕尾港的發祥地。
改革開放後,鳳山媽祖廟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修葺一新,並闢為鳳山媽祖廟旅遊區,重修古戲臺、鳳山公園(舊稱中山公園),建造天后閣、鐘鼓樓,於鳳山頂峰塑造了—座高達16.83米的天后聖母像。
近幾年來,臺港澳同胞及海外華僑紛紛攜眷返鄉,探親訪友,拜祭媽祖。內地遊客絡繹不絕,慕名而至。以宮廟為中心的鳳山旅遊區已成為八方來客遊訪汕尾的必到之處,鳳山媽祖正以她慈祥的笑容歡迎您的到來,賜予您和平、幸福與安康。
媽祖聖跡館是我國第一個介紹媽祖生平、傳說、聖跡的藝術館;漁家風情館的圖文介紹、實物模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展示沿海漁家生產生活,以及美麗傳說的漁家世界。海陸豐臉譜園展示了 「中國戲曲之鄉」的汕尾市稀有劇種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戲曲各類人物的臉譜。
鳳山有「金鳳展翅」之稱,東面有小山似鐵鍋倒蓋稱鼎蓋山,東南面有小山崗稱嶼仔山。旅遊區前面有面積22平方公裡的品清湖,稱「三山一湖」。站在鳳山頂上既能俯瞰汕尾市區的全貌,更能環視整個旅遊區周圍山水景色。在霞光映照下,它宛如一面圓鏡,山色倒影,蔚為壯觀。
鳳山周圍有八景:「鳳崗向鬥」、「紅娘穿線」、「民船舞劍」、「鷺鷀疊翠」、「鯉魚瀑布」、「銀湖夜遊」、「鳳山聖母」、「古廟新姿」,整個旅遊區構成一幅多姿多彩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