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割佔香港島。前以租借名義在澳門定居的葡萄牙人乘機擴張勢力,想效仿英國吞併澳門。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門總督派兵封閉粵海關在澳門的機構,驅逐海關人員,澳門總口被迫遷至黃埔。清政府一百六十多年來在澳門的海關管理權就此被帝國主義攫取。
粵海關澳門總口衙署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它位於珠江口西側,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外貿易的中轉港。葡萄牙商人從明嘉靖十四年(1535)開始來中國沿海通商貿易。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賄賂澳門官吏,以每年向香山縣繳納500兩白銀租金的條件,獲得了在澳門半島南部居留和貿易的權利。
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在廣州復置市舶提舉司,暫許外國人在澳門進行陸路貿易。其後,清廷平定海疆,決定開海貿易。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廣州設立粵海關,此後,陸續在全省沿海口岸開設關口。
清政府認為澳門是外國人聚集重地,各國百貨流通,為當時廣東僅次於虎門的重要商貿口岸,應加強外國商船往回貿易的管理與稽查,於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設立粵海關澳門總口。
澳門總口的設立,使澳門通往廣州的對外貿易運輸從陸路改為水路,方便了商船往來。據《粵海關志》記載,從乾隆十四年(1749)至道光十七年(1837)澳門正稅總口每年約徵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在粵海關轄下七十五口中,澳門的關稅收入冠絕各港口,比第二位江門口高出一倍之多。
1838年《粵海關志》中的澳門總口圖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籤訂《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割讓香港島。香港被闢為自由港後,迅速吸引了船舶停靠,澳門的商業地位一落千丈,粵海關澳門總口的稅收也受到牽連。澳葡當局迫不及待地要求效仿香港,侵奪包括海關權在內的中國在澳門主權。
道光二十五年(1845),葡萄牙單方面宣布澳門為自由港。兩年後,澳門總督亞馬留(Ferreira do Amaral)試探性地關閉了澳門總口下屬的南灣口稅館。道光二十九年(1849)3月,亞馬留髮布公文,勒令澳門總口不得向葡萄牙和中國商船徵收關稅,並派兵封鎖了稅館正門。3月13日,亞馬留親自率兵驅逐海關全部官員和兵役,並「率領數十名士兵釘閉澳門的中國海關,推倒關前懸掛中國旗幟的旗杆」。中國政府對澳門擁有主權的象徵物——粵海關澳門總口——就這樣被關閉了。
澳門總督亞馬留
對於亞馬留的公然挑釁行為,兩廣總督徐廣縉、廣東巡撫葉名琛和粵海關監督基溥協商後認為,中國正與英人交涉廣州入城問題,不可輕易開戰,轉而決定「以商制宜」,用撤走澳門華商的辦法在經濟上制裁澳門。「眾商既去,則澳門生意全無,不必糜帑興師,已可使之坐困。」華商和澳門總口的轉移地點選在黃埔口,這裡原來就是外國船隻停泊之處。此後,澳門總口與黃埔掛號口合併,黃埔掛號口成為粵海關的一個總口。
面對澳葡當局的野蠻訛詐,徐廣縉等人一味畏葸退縮,只關心眼下海關的稅收不受影響,卻沒有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如何恢復對澳門的主權。
就這樣,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背景下,清政府一百六十多年來在澳門的海關管理權被帝國主義攫取。
參考文獻:
.石小燕:《粵海關澳門總口的設立與被迫遷至黃埔》,載中國海關博物館
廣州分館編:《大鐘樓的故事》,第47-50頁。
.周湘、李愛麗等:《蠔鏡映西潮:屏蔽與緩衝中的清代澳門中西交流》,
第176-178頁。
.(葡)施白蒂:《澳門編年史》第四卷,第1641頁。
.《兩廣總督徐廣縉等奏報酌移稅口試辦情形折》,載《明清時期澳門問題
檔案文獻彙編》第二冊,第574頁。
歷史看點 | 粵海關承辦政府公債
供稿/ 中國海關博物館 粵海關博物館
監製/ 陶永
編輯/ 劉暢王福蓮邱柏心
美術編輯/ 衛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