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
湘菜:品牌缺乏之痛
最有名的湘菜是哪一道?拿這個問題問吃湘菜成風的外地客,問吃遍長沙「角落彎」的裡手們,乃至問湘菜大師,一百人就有一百種答案,或者乾脆答覆你「很難講」……
名店名師為何無名菜
近年來,北京、廣東等地的餐飲市場以川、粵、湘菜最為紅火。一提起川菜,幾乎人人都知道有「譚魚頭」、「小天鵝」火鍋;提起粵菜,自然有各種「燕翅鮑」等高檔菜作代表;而一提到湘菜,食客們就往往只記得「辣」了。以長沙本地目前比較火一點的「醬椒魚頭」為例,它的價格就在28元至38元左右徘徊,撐不起臺面,在利潤上無法同粵菜競爭;在規模上也無法做到像「譚魚頭」那樣,一個魚頭便可撐起店面,全國遍地開花。
湘菜是全國八大菜系之一,有2000年的發展歷史,6000多個品種。湘菜作為一個菜系很出名也很流行,但偏偏就缺乏叫得響的名菜。省政協「加快湘菜產業發展」課題組就認為:湘菜名店名師數量很少,而且一般只在省內稱雄,在省外的知名度並不高。絕大部分湘菜館屬於中、低檔次,缺乏叫得響、拿得起的品牌。省內知名的百年老字號在本土招架乏力,遑論走出省門;新興的湘菜生力軍也只有少數出去闖世界,影響力極有限。缺乏品牌,是湘菜產業化弱點的集中體現。
從比較看三大差距
縱向看,以湘菜為主的湖南餐飲業發展迅速,全省餐飲業銷售額年均增幅在26%左右,較全省GDP增幅16%高出10個百分點。但橫向比較,目前湘菜產業的潛力發揮遠遠不夠,在與其他菜系的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
首先發展速度偏慢,餐飲企業規模偏小,這是硬指標上的差距。湖南餐飲銷售額佔全省GDP的比值為4.3%,低於全國5%的水平;湖南餐飲業銷售額增長率只有16.4%,低於全國16.6%的水平。全國百強餐飲企業中,湖南企業僅佔1席,而且還是包含了玉樓東、火宮殿等老字號的長沙飲食集團,而粵、京、浙、川、滬分別為7、11、11、14、26家。
再就是標準化程度偏低,產業間的關聯度偏低,這是產業化程度上的差距。湘菜還沒有像粵菜、川菜那樣形成行業內公認的工藝流程、操作規範、質檢標準,幾乎沒有一家餐飲企業在採購、淨菜、分菜、切菜、裝菜、烹飪等所有流程都按標準操作。與湘菜產業相關的上下遊產業尚未通過企業聯盟、資源共享形成相互帶動的產業鏈,也無專門的原材料、輔料、調料的大型供應商。
人才培養、菜品研究和文化發掘滯後,這是文化層面上的差距。湖南僅有一所電大烹飪專科,而許多省不僅有烹飪系、甚至還有烹飪學院;湖南各類廚校不到90所,而四川多達300多所。目前書市中流行的有關川菜的書籍達數百種,有關湘菜的書籍不足20種。至今我省未有公認的編制、資金較為獨立的湘菜科研機構。八大菜系之外的陝西菜館「敢於」在長沙立上兵馬俑,而湘菜大店除火宮殿、百年長沙之外,基本缺乏文化味。
博覽會:為品牌搭個平臺
湘菜有明顯的優勢,但其潛力遠未發揮出來。這種狀況得到了省、市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重視。由省貿促會、省商務廳、省旅遊局、長沙市人民政府、省烹飪協會、長沙晚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2004首屆湘菜產業博覽會正在啟動,其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前所未有,給湘菜產業化發展帶來機遇。省貿促會負責人表示,博覽會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搭建湘菜產業交易平臺,使湘菜真正做到「湘(菜)遍中國,香(味)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