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洪祥 通訊員 郭喜軍 段祺麟
8月16日一早,家住聊城公園附近的王洪林在假山旁晨練。在他看來,聊城建設得越好,集中晨練的人越少。「這還不是咱聊城的公園多了,大家不用在一個公園裡擠著鍛鍊了。」
很多遊客發現,聊城是一個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公園和景區的城市,城南有鳳凰苑植物園,城北有周公河溼地公園和壽螺山,城東有九州窪月季公園和徒駭河風景區,城中央有東昌湖景區,還有貫穿城市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和二乾渠生態公園等等。如畫的風景正如李白的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兩山」理念提出15年來,聊城用好用足這一寶貴思想財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充分發揮林業和水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兩山」理念踐行之路。
建設森林城市
公園「儲綠」最養眼
「聊城是越來越『綠』了。」8月16日,再次來到聊城的廣東人柯松輝發出這樣的感嘆,他和家人第一個「打卡」的景點是東昌湖風景區。
「景觀提升後,東昌湖新增綠植14800棵。可以說,走在湖邊,遊客滿眼皆綠。」8月15日,聊城市旅遊發展集團工作人員介紹。東昌湖沿湖景觀提升及遊路系統工程是我市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工程,主要內容是提升環湖景觀、建設多功能遊路、完善旅遊服務設施。目前,東昌湖沿湖景觀提升總面積已達112公頃。
近年來,聊城大力實施「森林聊城」建設,高水平推進國土綠化美化、森林公園建設等工作。除了較大的城市公園,一些街角公園也建得非常有特色,比如開發區建設的知秋園,至於聊城市人民公園、臨清大眾公園、冠縣古梨園等「老牌」公園,更是「森林聊城」建設的見證。
打造美麗河湖
「運河古都」換新顏
臨清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馬魯奎談起聊城段運河如數家珍:「1.2公裡的元運河,是申遺專家們最感興趣的。會通河到後期基本變了模樣,有的河段被填平了,有的改道了,只有這1.2公裡是原生態。」
文化界人士用「捧著金飯碗,守著琉璃盞」來形容聊城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2015年以來,聊城市委、市政府確定將運河文化作為聊城文化旅遊業的主打品牌,努力打造運河文化旅遊產業隆起帶。2016年4月,運河申遺成功後,有關部門撥付專項資金對臨清鈔關、陳家大院、山西會館等古建築進行了修復,並於2017年8月開工建設運河樣板工程項目。該項目全長3.3公裡,總投資3.2億元,現已完工。
近年來,聊城全力拓寬「兩山」理念轉化通道,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例如總投資120億元的京杭運河(聊城段)沿線生態水系項目,將沿京杭運河聊城段建設旅遊河道、步道及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該項目已被列為全省重點預備項目、全國優選旅遊項目。
守護綠水青山
生態聊城美如畫
「引黃必引沙。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每年給聊城留下460萬噸的黃沙,給風沙治理製造了難題。」8月16日,在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處講解員的帶領下,記者一行走進了風景如畫的位山灌區。
沉沙池區是聊城四大扶貧片區。2016年,我市啟動位山灌區沉沙池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旅遊扶貧開發。4年來,這裡建成了60.3公裡的道路、26座大中型橋梁、6公裡連廊等基礎設施。形成了120公頃的防風林和42.7公頃的水土保持林以及多處溼地島等生態綠化景觀,配套了遊客中心、遊船碼頭、水車餐廳等旅遊服務設施,建成了位山溼地公園,往日的風沙地變成了今天的「網紅地」,成為聊城生態旅遊的新名片。當聽到聊城市林業局的專家介紹,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數量有了明顯增加、多種珍稀鳥類種群數量在聊城年年增多時,遊客們都不禁讚嘆聊城日益變好的生態環境。
2017年以來,聊城市完善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湖長體系,全市共設立市級河(湖)長11名、縣級河(湖)長141名、鄉鎮級河(湖)長1214名、村級河(湖)長4195名。其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市總河長,市級領導任各大河流的市級河長,各級河長形成強大合力,為全面實行河長制提供了組織保障。
通過全面推行河長制,聊城走出了一條高質量治水興水之路。我市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還老百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