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以森林城市建設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020-08-27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洪祥 通訊員 郭喜軍 段祺麟

8月16日一早,家住聊城公園附近的王洪林在假山旁晨練。在他看來,聊城建設得越好,集中晨練的人越少。「這還不是咱聊城的公園多了,大家不用在一個公園裡擠著鍛鍊了。」

很多遊客發現,聊城是一個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公園和景區的城市,城南有鳳凰苑植物園,城北有周公河溼地公園和壽螺山,城東有九州窪月季公園和徒駭河風景區,城中央有東昌湖景區,還有貫穿城市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和二乾渠生態公園等等。如畫的風景正如李白的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兩山」理念提出15年來,聊城用好用足這一寶貴思想財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充分發揮林業和水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兩山」理念踐行之路。

建設森林城市

公園「儲綠」最養眼

「聊城是越來越『綠』了。」8月16日,再次來到聊城的廣東人柯松輝發出這樣的感嘆,他和家人第一個「打卡」的景點是東昌湖風景區。

「景觀提升後,東昌湖新增綠植14800棵。可以說,走在湖邊,遊客滿眼皆綠。」8月15日,聊城市旅遊發展集團工作人員介紹。東昌湖沿湖景觀提升及遊路系統工程是我市重大城市基礎設施工程,主要內容是提升環湖景觀、建設多功能遊路、完善旅遊服務設施。目前,東昌湖沿湖景觀提升總面積已達112公頃。

近年來,聊城大力實施「森林聊城」建設,高水平推進國土綠化美化、森林公園建設等工作。除了較大的城市公園,一些街角公園也建得非常有特色,比如開發區建設的知秋園,至於聊城市人民公園、臨清大眾公園、冠縣古梨園等「老牌」公園,更是「森林聊城」建設的見證。

打造美麗河湖

「運河古都」換新顏

臨清市博物館原副館長馬魯奎談起聊城段運河如數家珍:「1.2公裡的元運河,是申遺專家們最感興趣的。會通河到後期基本變了模樣,有的河段被填平了,有的改道了,只有這1.2公裡是原生態。」

文化界人士用「捧著金飯碗,守著琉璃盞」來形容聊城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2015年以來,聊城市委、市政府確定將運河文化作為聊城文化旅遊業的主打品牌,努力打造運河文化旅遊產業隆起帶。2016年4月,運河申遺成功後,有關部門撥付專項資金對臨清鈔關、陳家大院、山西會館等古建築進行了修復,並於2017年8月開工建設運河樣板工程項目。該項目全長3.3公裡,總投資3.2億元,現已完工。

近年來,聊城全力拓寬「兩山」理念轉化通道,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例如總投資120億元的京杭運河(聊城段)沿線生態水系項目,將沿京杭運河聊城段建設旅遊河道、步道及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該項目已被列為全省重點預備項目、全國優選旅遊項目。

守護綠水青山

生態聊城美如畫

「引黃必引沙。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每年給聊城留下460萬噸的黃沙,給風沙治理製造了難題。」8月16日,在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處講解員的帶領下,記者一行走進了風景如畫的位山灌區。

沉沙池區是聊城四大扶貧片區。2016年,我市啟動位山灌區沉沙池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旅遊扶貧開發。4年來,這裡建成了60.3公裡的道路、26座大中型橋梁、6公裡連廊等基礎設施。形成了120公頃的防風林和42.7公頃的水土保持林以及多處溼地島等生態綠化景觀,配套了遊客中心、遊船碼頭、水車餐廳等旅遊服務設施,建成了位山溼地公園,往日的風沙地變成了今天的「網紅地」,成為聊城生態旅遊的新名片。當聽到聊城市林業局的專家介紹,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數量有了明顯增加、多種珍稀鳥類種群數量在聊城年年增多時,遊客們都不禁讚嘆聊城日益變好的生態環境。

2017年以來,聊城市完善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湖長體系,全市共設立市級河(湖)長11名、縣級河(湖)長141名、鄉鎮級河(湖)長1214名、村級河(湖)長4195名。其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市總河長,市級領導任各大河流的市級河長,各級河長形成強大合力,為全面實行河長制提供了組織保障。

通過全面推行河長制,聊城走出了一條高質量治水興水之路。我市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還老百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景象。

相關焦點

  • 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河北
    林業是生態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林業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發達的林業是國家文明、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自然生態的變遷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
  • 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小康社會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中央關於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三年來,通過全市上下不懈努力,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據悉,三年汙染防治攻堅戰過程中,我市大氣質量大幅改善,2017-2018年、2018-2019年、2019-2020年三個冬防期間,我市PM2.5平均濃度年均改善6.1%。
  • 持續推動重大生態工程建設 高標準打造綠色城市
    內容提要:2020年,本市持續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加快推動153公里海岸線生態修復工程,推進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和溼地自然保護區的修復管理,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成效顯著。今年,本市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努力建設大綠大美、舒適恬靜、宜業宜居的綠色城市。
  • 天藍水清 肥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正是在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參與下,肥西環境持續改善。2018年,該縣PM2.5年均濃度45.4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61.3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3.4%、14.9%;空氣品質優良率84%,比年度目標值高9個百分點,全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治水汙:從「先堵為快」到「傍水而居」在金寨路橋,總有行人騎車人停下來欣賞周圍美景。
  • 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秀美周家
    近年來,周家鎮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生態、自然」作為發展優勢,實現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融合協調,促進鎮域生態環境向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的方向轉變。日前,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在營口」活動組委會來到大石橋市周家鎮,以「堅持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營口」為主題,調研該地區生態文明和人居環境建設情況。
  •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北京野生動物種類已達600種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於立霄)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北京市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持續增加,截至目前,北京市野生動物種類已達600種,其中鳥類佔絕大多數。6月2日,「關愛野生動植物、營造美麗家園」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
  • 新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戈壁垃圾場變身萬畝生態園
    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22日電 題:新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戈壁垃圾場變身萬畝生態園作者 苟繼鵬「這裡近幾年變化太大了,從以前的垃圾場搖身一變,成了美麗的旅遊景區。」「這裡原來是一片戈壁荒灘,大量建築垃圾堆積於此,遇到大風天氣,廢舊塑料、碎片紙張和塵土都被吹向城市上空,嚴重影響市民生活。」博樂市副市長劉強說。為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後經多方勘察論證,該市本著廢物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則,採取就地堆積成山的方案,利用周邊水庫清理出來的淤泥改善土壤,綠化造「青山」。2016年,博樂市啟動萬畝海棠生態園項目規劃建設。
  • 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遼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記者16日從遼寧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遼寧省生態環境廳緊緊圍繞打造「生態宜居」的人居環境,按照「突破水、鞏固氣、治理土」的總體思路,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等多種手段,堅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遼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唐山:2020年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12月15日,從唐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以來,唐山市水利局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河湖長制工作,穩步推進全域治水清水潤城工程,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加快實現「三個努力建成」和「兩個率先」目標提供堅強水利支撐和保障。
  • 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生態環境部於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藍天越來越多,水質越來越清,生態環境越來越美。下一步,我國將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堅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雖然是數九寒天,但在高臺黑河溼地,成群結隊的天鵝、白鷺等珍稀鳥類棲息覓食、引頸高歌,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 湖南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1、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一組組生態環境質量數據,有力印證了我省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顯著成績。水環境質量:今年1-11月,全省345個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5.9%;湘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幹流39個考核斷面均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洞庭湖總磷濃度持續下降,現在為0.059毫克/升。
  •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這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環境保護形勢,著眼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立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 鴨園鎮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今年以來,二道江區鴨園鎮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導向,以環境衛生整治、垃圾分類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堅持「全鏈條」管理。形成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三級包保」責任網格,明確包保片區或路段,按組按胡同細化到人,上下聯動、同向發力,分片、劃區、包戶整體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快速持久展開。堅持「全域化」提升。以胡同乾淨平整無雜物為標準,實施村莊衛生精細化管理,並以示範村為模板,組織8個村村書記逐村逐個胡同實地觀摩,從中學先進、找問題、查不足。
  • 連雲港改善環境質量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
    連雲港面對單位產值資源能源消耗量大、單位產值汙染負荷高、土地開發強度高、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發展現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全民共建共享為基礎,全面落實責任,全面管控源頭,全面治理修復,全面提升手段,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促進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在建設開創國際化海港中心城市的同時
  • 普寧推動練江水質持續改善
    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2016年督察意見時尖銳指出練江治理計劃年年落空,練江汙染長期未得到改善。  半年來,普寧市委、市政府堅決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關於練江整治的要求和批示精神,各部門分工協作,狠抓產業規範、設施建設、河道整治、監管執法和環境自覺,舉全市之力鐵腕治理,推動練江水質持續改善。
  • 興仁鎮持續推進汙染防治攻堅 改善生態環境
    興仁鎮持續推進汙染防治攻堅 改善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 2020-08-13 09:47:08 信息來源: 興仁鎮
  • 「沙海」變「綠洲」 聊城打造生態扶貧新樣板
    本報訊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夏旭光 通訊員 於海東) 位山灌區引黃事業在造福廣大群眾的同時,也引入了大量泥沙,形成了黃河流域乃至全國最大的沉沙池。池區土地貧瘠、生態脆弱,造成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 江蘇泰州:穩步提升長江保護水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戰略導向,泰州市委、市政府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率先啟動「長江大體檢」,創新開展「健康長江泰州行動」,通過建好一個平臺,繪製一組表格,開展一批行動,建立一套機制,發布一個指數,力爭實現「排放減少、岸線優化、水質改善、生態修復、物種多樣、公眾滿意」的目標。
  • 市交通運輸局持續幫扶錫尼布拉格嘎查改善生態環境
    市交通運輸局持續幫扶錫尼布拉格嘎查改善生態環境 2020-04-13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