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2021-01-17 每日甘肅

高臺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每日甘肅網1月6日訊 據張掖日報高臺報導(記者段海)雖然是數九寒天,但在高臺黑河溼地,成群結隊的天鵝、白鷺等珍稀鳥類棲息覓食、引頸高歌,展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記者在黑河沿岸採訪時看到,河道內活動的鳥非常多,其中不到1公裡的距離內就遇到了2群在水面遊弋的天鵝,最大的一群有三四十隻。

該縣合黎鎮五三村村民王漢生是一名溼地協管員,主要負責合黎鎮和巷道鎮境內黑河沿岸溼地的巡邏管護工作,從2018年開始他又有了一項新任務,入冬後每天定時給轄區內越冬的鳥投餵玉米粒,確保它們有充足的食糧。王漢生告訴記者,隨著人們護鳥愛鳥意識的不斷增強,雖然他負責巡邏管護的這一段河道穿高臺縣城而過,但越來越多的鳥類從人跡罕至的野外來到了城市周邊,鳥和人類更加友好。「我負責的轄區長30多公裡,在這一範圍內發現白天鵝100多隻,其中最大的一群有50多隻。」王漢生說。

近年來,高臺縣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經濟」主線,堅持積極保護、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大規模實施封育保溼、溼地補水、植被恢復等生態工程,全力修復溼地生態系統,促進黑河溼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爭取到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7400萬元、黑河溼地保護與治理工程和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居民轉移轉產項目資金3920.98萬元。同時,嚴厲查處違法徵佔用溼地、毀溼開墾等違法案件,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管護機構,開展黑河流域溼地生態環境監測、溼地鳥類和植物監測工作。根據常年觀測統計,高臺黑河溼地境內的野生鳥類有8目、12科、86種,包括大天鵝、黑鸛、金雕、紅嘴鷗等。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好轉,引來幾十萬隻候鳥飛抵這裡遷徙、越冬,數量逐年遞增,成為大漠戈壁中一道亮麗風景線。「根據我們的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在高臺縣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範圍內越冬的候鳥增加了12個種類,1.6萬隻。」縣溼地局副局長王立山說:「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由候鳥變為留鳥,選擇在高臺越冬,處處呈現出一幅鳥與自然、鳥與人類、鳥與城市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

相關焦點

  • 中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候鳥變「留鳥」
    中新社貴陽12月19日電 (周燕玲)冬日氣溫漸冷,又到了候鳥遷徙越冬的季節。截至19日,中國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的貴州威寧草海,已迎來10萬隻候鳥越冬。資料圖:貴州草海保護區內的黑頸鶴。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近年來,通過「退城還湖、治汙淨湖、造林涵湖」等綜合治理,貴州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得到逐步修復,吸引大批候鳥絡繹不絕前來越冬。截至目前,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比1985年建立保護區之初的200多隻增長了10倍。
  • 氣候、環境變遷 候鳥也能變留鳥
    當然,部分留鳥不具備長途遷徙的能力,想要變成候鳥沒有這麼簡單,但候鳥變成留鳥,卻只需要適宜的天時與地利。  在山西省靈丘縣黑鸛自然保護區,也發生過候鳥變留鳥的事件。黑鸛是典型的候鳥,原本要飛到南方過冬,但自2008年開始,就有相當數量的黑鸛在靈丘當地繁殖,而且在當地越冬,成為留鳥。  根據保護區工作人員研究,黑鸛變為留鳥,主要是環境、氣候兩大因素使然。
  • 鄱陽湖濱海鳥類頻現身 10萬候鳥變留鳥
    通過調查,保護區已初步掌握環鄱陽湖周邊夏季鷺鳥的種類、數量、分布及種群動態,同時還了解了環鄱陽湖區域其他夏季水鳥的主要種類和分布情況,為加強生態保護、制定夏季水鳥保護規劃,特別是研究鄱陽湖區域溼地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  「每次調查都有新的發現。」專家介紹,去年監測人員在夏季水鳥監測中,首次發現青頭潛鴨,這是該保護區連續4年開展夏季水鳥調查以來,第一次發現青頭潛鴨。
  • 南昌城八大溼地 助候鳥變留鳥(圖)
    12月3日,艾溪湖森林溼地公園候鳥保護中心主任鄒進蓮,時而零距離與棲息的大雁接觸,時而與剛引進的珍稀鳥類翩翩起舞。  其實,艾溪湖森林溼地公園出現的都市人鳥和諧共處的畫面,只是南昌城八大溼地成為鳥類樂園的一個縮影。象湖溼地公園、漁舟灣等溼地公園已頻頻有珍稀鳥類築巢安家的身影,候鳥變留鳥的趣事也時有發生。
  • 戀上大漢塘,候鳥變「留鳥」
    樊中文說,大漢塘生長著約1.2萬棵左右的池杉,其中不少歷經滄桑,見證了幾十年來城池村的生態之變。樊中文告訴筆者,大漢塘一方面以灌溉為主,另一方面又是當地村民的備用水源。為解決面源汙染問題,這些年來,村裡定期引入活水,實現了水系的循環,保障了大漢塘水質和水位的安全,並在已有池杉得到保護的同時,還通過補種補栽擴大種植面積,變身成為「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生態景觀。
  • 戀上大漢塘 候鳥變「留鳥」——看城池村的「兩山」實踐
    樊中文說,大漢塘生長著約1.2萬棵左右的池杉,其中不少歷經滄桑,見證了幾十年來城池村的生態之變。樊中文告訴記者,大漢塘一方面以灌溉為主,另一方面又是當地村民的備用水源。為解決面源汙染問題,這些年來,村裡定期引入活水,實現了水系的循環,保障了大漢塘水質和水位的安全,並在已有池杉得到保護的同時,還通過補種補栽擴大種植面積,變身成為「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生態景觀。
  • 石獅多部門聯合開展觀鳥護鳥行動 部分候鳥變留鳥
    「你們看,那隻就是小白鷺,黃色腳黑色嘴,繁殖期頭上會長出蓑羽或辮狀飾羽,屬於『三有』(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動物,而大白鷺個頭比較大,脖子呈『S』形,黑色腳黃色嘴,屬於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活動現場,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一邊指導黨員和志願者科學觀鳥,一邊為他們普及鳥類相關知識。
  • 鴛鴦是候鳥還是留鳥
    (原標題:鴛鴦是候鳥還是留鳥)
  • 視頻|石屏:候鳥變留鳥「凌波仙子」下凡不願走
    視頻|石屏:候鳥變留鳥「凌波仙子」下凡不願走 作者: 來源:
  • 什麼是留鳥,旅鳥,候鳥
    依據遷徙的性質,我們可以把鳥類分為留鳥、旅鳥和候鳥幾種類型。留鳥,顧名思義,它們一年四季都停留在同一個地方,不進行遷徙,像飛行能力比較弱的雞形目鳥類絕大部分都是留鳥,在一年四季氣候都比較溫暖,食物豐富的南方,有許多鳥類也是留鳥。
  • 百家晚報評論:生態環境改善候鳥已先知
    據本報報導,11月中旬以來,本市迎來冬候鳥過境高峰,白鷺、斑嘴鴨等「先頭部隊」早已抵達密雲水庫,順義潮白河也已迎來白天鵝、白骨頂雞等候鳥「客人」。野生動物對環境要求極高,即便是遷徙中的候鳥,也會對停留地做出本能的選擇。作為生態環境質量好壞的活指標,候鳥總數逐年增多、種類日益豐富,足以證明北京市自然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環境騙不了鳥兒,鳥兒更不會騙人。
  • 北京晚報評論:生態環境改善候鳥已先知
    懷柔水庫變身「天鵝湖」見證環境改善保護得力湖水、蘆葦、白天鵝,這番景致近日出現在懷柔水庫。據本報報導,11月中旬以來,本市迎來冬候鳥過境高峰,白鷺、斑嘴鴨等「先頭部隊」早已抵達密雲水庫,順義潮白河也已迎來白天鵝、白骨頂雞等候鳥「客人」。
  • 候鳥與留鳥的基因差別,是否是候鳥不得流感的原因?
    奧康納和同事將1300多種鳴禽,按候鳥,非洲留鳥,古北區留鳥進行了分類。比如,草地鷚就是一種生活在古北區的留鳥。然後研究人員捕獲了32種,有代表性的鳥類,採集它們的血液樣本進行了基因分析,以尋找能夠編碼的MHC-I蛋白(一類參與識別病原體的免疫蛋白)的基因。奧康納說:這類基因多樣性越豐富,動物免疫系統可檢測到的病毒種類就越多。檢測結果表明。
  • 戀上密雲好山水 近萬候鳥變留鳥
    在密雲水庫的內湖裡,有一座天然形成的生態鳥島,整個島嶼被上萬隻候鳥佔據,鳥窩覆蓋整片樹林,它們在此安家繁衍生息,這裡儼然成了鳥類的天堂
  • 什麼叫做留鳥、繁殖鳥、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迷鳥?
    什麼叫做留鳥、繁殖鳥、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迷鳥?所謂「留鳥」,就是指一整年都是在一個地區,沒有進行遷徙的鳥類。例如說麻雀在各個地區都是留鳥。冬候鳥則是另一種習性的鳥,例如說大天鵝冬季遷徙至長江及其附近的湖泊越冬,這一種就是冬候鳥。旅鳥則是指遷徙的鳥類,途徑某一個地區的時候,對當地而言這些鳥就是旅鳥,和「驢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迷鳥則是指某些自然條件的驟變,例如說暴風雨等情況,使得某個鳥類的個體偏離了分布區域或是遷徙的路線,迷航到了異地,對於這一些地區而言,這一種鳥就是迷鳥。
  • 九溪發現來杭過冬的鴛鴦 鴛鴦是候鳥還是留鳥
    「這是今年第一次見到來過冬的候鳥鴛鴦們,五公二母。拍攝地點在九溪公交車站往南200米的位置。」  西湖鴛鴦護衛隊隊員白雲也證實了上述說法。鴛鴦護衛隊成員東斯說,最多時,錢塘江邊的鴛鴦超過三四百隻。鴛鴦常常在錢塘江邊吃貝殼類的動物,當潮水來時,鴛鴦會驚飛,有時它們飛越過六和塔。「到錢塘江南岸拍攝飛越六和塔的鴛鴦,非常壯觀。雖然有時也常在九溪看到它們。
  • ...天津的多個溼地又到了最熱鬧的時節──吃飽住美 候鳥變「留鳥」
    劉勇說,在推進北大港溼地生態修復的進程中,他們提倡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幹預為輔。循著這一思路,北大港溼地通過試驗、分析,補種鹽地植物,用蘆葦、鹽地鹼蓬等本土植物恢復溼地1680畝;同時治理外來有害生物互花米草,開展蘆葦復壯、清理水草,為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和覓食環境。
  • 生態環境優良 海口留鳥、越冬候鳥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
    海口日報記者康登淋 攝鳥類不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更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海口多樣化的生境和保存完好的自然環境,使得鳥類非常豐富多樣,此前專業機構已記錄到的野生鳥類約300種,被列為海南省重點保護的鳥類約90種。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們愛鳥護鳥意識的增強,在海口的留鳥和越冬的候鳥種類及數量都在不斷增加。
  • 候鳥到南方越冬,留鳥怎麼辦?
    冬天來了,候鳥飛向溫暖的南方,留鳥如何生存在寒冷的北方呢?每到秋冬寒冷季節,南飛的候鳥都會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但候鳥飛走後,北方並不會變成鳥類的「空城」,還會有一些本地鳥類留下來,在嚴寒中繼續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留鳥在冬季很難覓食,每到冬季,有的留鳥就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啄取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它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過冬妙招,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 塞外來越冬 候鳥變留鳥「鳥中君子」為何不守信
    據科學考察報告,黑鸛作為候鳥在我國東北、山西、河北、新疆及甘肅等北方地區生長繁殖,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目前種群數量僅存2000隻左右,且不斷減少。   黑鸛對越冬的生活環境要求很高,過去世界上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然而,近年來這種世界瀕危珍禽在山西省靈丘縣黑鸛自然保護區的種群數量逐步擴大,不但在當地繁殖,而且在當地越冬,已經成為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