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紅、深紅、金紅……眼下,柯坦鎮城池村大漢塘的池杉林,各種顏色相互交織,仿佛一簇簇繽紛的火焰,倒映在清澈明淨的水面上,為冬日的鄉村增添一道色彩斑斕的風景線。
池杉林深處,星星點點的鳥兒或展翅飛翔、或嬉戲打鬧、或潛水覓食,清脆的鳴啼聲不絕於耳,與靜默無語的大漢塘景色,在一動一靜間形成完美的組合,平添了不少生機與靈動。
仿佛落入畫中,記者不由得放慢了腳步,大自然的氣息讓人感到格外舒適。
據陪同記者採訪的柯坦鎮宣傳委員羅大全介紹,大漢塘是一座歷經千年風雨、水面積達330多畝的園林水庫。傳說大漢塘開挖於漢代,當年群雄割據,諸候混戰,曹操為方便兵馬飲水,就開挖了這座水庫,故名「大漢塘」。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涵養水源,防洪固壩,當地群眾開始在這裡種植池杉,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獨特的「水上森林」美景。
「森林只能長在陸地上,怎麼會在水中生長?」面對記者的疑惑,城池村黨委書記樊中文解釋說,池杉是杉科,落羽杉屬植物,這種樹木的耐水性很強,能夠長期在水中正常生長,常被人們稱作植物「活化石」,每到秋冬季變裝,原本翠綠色的葉片便更換成一襲赭紅色。
「你瞧,這幾天氣溫降低,杉樹的顏色顯得越發鮮豔了。」樊中文說,大漢塘生長著約1.2萬棵左右的池杉,其中不少歷經滄桑,見證了幾十年來城池村的生態之變。
樊中文告訴記者,大漢塘一方面以灌溉為主,另一方面又是當地村民的備用水源。為解決面源汙染問題,這些年來,村裡定期引入活水,實現了水系的循環,保障了大漢塘水質和水位的安全,並在已有池杉得到保護的同時,還通過補種補栽擴大種植面積,變身成為「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生態景觀。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隨著大漢塘生態的日益改善,越來越多的鳥兒選擇在這裡「安家落戶」,曾經的候鳥也變成了「留鳥」留在了這裡,恰是城池村生態持續向好的證明。
當地村民對記者說,經過持續不斷地生態治理,很多水生植物都長起來了,生物多樣性日漸完整。食物多了,鳥就多了,「早上六七點的時候,鳥兒可能都在準備出去覓食,它們起飛的時候特別壯觀,可以說是鋪天蓋地的都是鳥,叫呀、飛的,特別熱鬧。」
「我發現鳥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現在除了白鷺、灰雁、野鴨等『常客』,時不時還能看到一些之前不常見的鳥類出現,經常來個小驚喜。」現年68歲的城池村草院組的徐超說,每逢冬季進入枯水期,水位就會下降,魚蝦、水草顯現,大批的候鳥前來覓食、歇息。
「就算保守一點估計,今年冬天大漢塘池杉林的鳥兒超過了5萬隻,鳥類品種達30多種。」徐超笑得合不攏嘴:「鳥類是自然環境風向標,越來越多的鳥兒來此棲息,很多候鳥長居這裡不想『走』,在此築巢、繁殖,數代之後就逐漸變成了『留鳥』,說明大漢塘的生態環境在不斷完善優化。」
大漢塘周邊生態環境變好了,「入駐」池杉林的鳥類逐年攀升,但是,鳥類的大量集聚,也讓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動,出現了張網獵殺候鳥的情況。
為做好守護工作,城池村加大力度,及時清理各種用於非法獵捕鳥類的捕鳥網、粘網等獵捕工具,防止張網捕鳥、撿拾鳥蛋、開槍射殺鳥類行為的發生。與此同時,實施網格化管理,落實巡查責任,實現巡查無死角、全覆蓋,特別是每年春季、秋冬季,加大巡護力度,確保鳥類繁殖、遷徙季節的安全。該村還向村民和遊客發放宣傳單,開展鳥類保護宣傳教育,旨在加強全社會愛鳥護鳥的意識,讓愛鳥護鳥、人鳥和諧相處成為大家的自覺共識。
大漢塘因為池杉林而更加美麗,池杉林因為鳥兒的青睞而生機勃勃。不僅鳥兒愛上這裡,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都會到大漢塘轉上一圈。「想都不敢想,水上也能長出茂密的森林,大漢塘總是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正在拍照的合肥市雙鳳經濟開發區的遊客錢小慧感慨地說,池杉林真是讓她「大開了眼界」。
「良禽擇木而棲,每到觀鳥旺季,看到它們在大漢塘過得如此滋潤,我就特別欣慰。」柯坦鎮黨委書記李傑峰說,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大家美的享受,也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
「環境好了,遊客來了,我們很高興。」李傑峰樂呵呵地說,大漢塘的池杉是生態保護的「英雄樹」,也是旅遊發展的「搖錢樹」,「城池村『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之路,已成為「兩山理論」在鄉村的生動實踐,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在柯坦農村最精彩的詮釋。」
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對生態環境非常敏感的候鳥戀上城池村,是對城池村生態環境改善最好的讚賞,還具有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