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著名的「鐵球實驗」向世人證明了什麼,有什麼科學意義?

2020-12-12 宇宙探索百科

很多人都知道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重力實驗的故事:亞里斯多德時代,人們普遍相信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先落地,而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扔下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從而證明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它的質量無關,因此伽利略的實驗證實了人們以前的想法是錯的。

關於這個實驗有許多傳說。有人說那個實驗並沒有實際去做,只是一個理想實驗,用邏輯推理進行的。還有人說這個實驗的結果其實不是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而是大球早一點點落地,只是因為這個差別很小,人們相信是實驗誤差導致的。

無論如何,這個實驗在科學史上有著巨大的意義:它用科學實驗和科學推理推翻了人們相信了幾千年的事情。可是,我們是否能夠根據這個實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物體下落的速度跟它的輕重無關呢?

如果我們來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把兩個鐵球換成兩個同樣的氣球,一個不充氣,一個充上空氣,還從高處往下扔,相信大家都能得出答案:不充氣的那個先落地。

把兩個鐵球換成兩個大小不同,但同樣都用泡沫做成的球,也從高處往下扔,如果高度足夠的話,就會發現大的那個先落地。

我們自然會問:伽利略錯了嗎?

在我們簡單回答「錯了」或是「沒錯」之前,還是來看看球下落的過程中都發生了什麼吧:一個物體在空中,會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氣浮力的影響,重力遠遠大於空氣的浮力,所以物體自上往下落。當球動起來以後,貼著球表面的那層空氣分子會跟著一起動,而與那層空氣挨著的其他空氣分子「不願意同胞被拐跑」,來自分子間的作用力會用力拉住那層分子。

但是空氣分子的力量有限,不但沒把同胞拉住,自己都被拐帶著往前跑。它們往前跑,與它們挨著的那層分子又來拉,依此類推,於是球周圍的空氣分子都程度不同地被球帶著往下走。對球來說就是,表面上有一個力在「拖它的後腿」。這個力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空氣阻力」,或者「表面曳力」。

不難想像,這個表面曳力跟球的大小和球運動的速度有關。球越大,表面積越大,這個力就越大。而球速越快,對空氣分子的拉力就越大,同時捲入「挽留行動」的空氣分子也就越多,產生的表面曳力也越大。不同介質對實驗結果也有影響,上述實驗若在水裡進行,結果的差別就更加明顯。這種分子間的緊密程度,用科學參數來形容,就是粘度。水的粘度大約是空氣的1000倍。

在球不動的時候,沒有表面曳力,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落,當球速越來越快,受到的表面曳力就越來越大。開始,重力佔優勢,抗衡了表面曳力和浮力之後,還能讓球的下落速度加快,所以球還是越來越快地下落。到最後,表面曳力加上空氣的浮力完全和重力抗衡,球的運動達到了平衡,不再加速了。這時候球的速度被稱為「斯託克斯沉降速度」。所以,哪個球先落地。取決於重力、浮力和表面曳力的綜合作用。

對鐵球來說,鐵的密度很大,空氣的浮力大約只有重力的幾千到幾萬分之一,完全可以忽略。至於表面曳力,不同體積的球,影響確實不一樣,但是從塔頂到地面的這個高度範圍內,表面曳力都遠遠小於重力。就像一個小孩子去拉一輛汽車和一個大人去拉一列火車一樣,不會有什麼實質上的影響。所以在浮力和表面曳力都可以忽略的情況下,兩個球的落地過程就只受重力加速度的影響,它們的重力加速度相同,所以同時落地。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鐵球放在某種非常粘的液體中,讓它們的下落時間延長,就會發現大球要比小球早些落地了。

再來看兩個氣球的情況。它們所受的重力是一樣的,但是充氣的那個受到的表面曳力要大得多,這個力很快就大到和重力抗衡的地步。所以,當沒充氣的氣球輕裝前進、絕塵而去的時候,充氣的那個只好在後面閒庭信步,欣賞沿途的風景。

又如兩個泡沫球的情況,相對於鐵球來說,它們密度小很多,所以同樣的重量,體積要大得多,受到的表面曳力也就大得多。在下落的時候,表面曳力很快就可以和重力一較長短,甚至完全抗衡,達到斯託克斯沉降速度。把一個球的直徑減小到一半,重力為原來的1/8,而表面曳力是原來的1/4。變小的球受到表面曳力的影響要大得多,所以小球會後落地。

科學的意義

這樣回到開始的問題,「伽利略錯了沒有」似乎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我們說科學的結論都是相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明天就可能是錯的。而實際上,科學「真理」的相對性說的是它的適用範圍和條件。科學結論只是對於自然的一種近似,每一個結論都有它的適用條件。伽利略的結論對於他做的鐵球實驗是正確的,因為他所考慮的影響因素在那裡都佔據主要影響,而別的因素都可以忽略掉。在其他的情況下,當別的因素變得不可忽略時,結論也就不適用了。科學的發展,就是人們逐漸減少近似,更加趨近真實的過程。

伽利略的近似,今天的一個初中學生就可以從數學上理解:而表面曳力的數學推導,就至少需要大學本科的知識背景:如果把這個問題考慮得更為複雜,比如下落的物體內部還有其他不可忽略的成分,或者一個下降的物體可以旋轉、空氣中存在的流動、甚至下降物體還可以有動力系統等等,那麼問題就會變得異乎尋常的複雜。伽利略是科學史上的巨人,但是他大概也不會做這麼複雜的分析。所以,科學——總是在踩著前人的肩膀前進。

相關焦點

  • 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真實性存疑:科學故事非事實
    向未來》中,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卻提出了讓一眾網友吃驚的疑問:「比薩斜塔實驗真的存在?從科學角度看,真的可以說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此語一出,現場觀眾和網友紛紛做吃瓜群眾狀:「難道我讀了個假課本?」這個故事也正是著名的「自由落體定律」的由來。《加油!向未來》本周的實驗之一是關於自由落體的科學猜想。藉由羽毛和鐵球兩大重量差距明顯的實驗道具來進行驗證,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在解釋實驗結果的同時,卻「語出驚人」道破一個一直被大眾普遍默認為事實的「科學故事」——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曹則賢提醒,這個著名的實驗在科學史上只是一個「傳說」故事,而非經過驗證的事實。
  • 《萬國覺醒》伽利略的鐵球實驗推翻了哪位古希臘科學家的理論答案...
    導 讀 「伽利略的鐵球實驗推翻了哪位古希臘科學家的理論?」
  • 「兩個鐵球同時落地」實驗不是伽利略做的
    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的客座教授凱斯·達維林卻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為防誤導,伽利略不做試驗根據課本上的說法,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作了一個著名的重力實驗:他從比薩斜塔上同時拋下了兩個同樣大小的球,其中一個球是重金屬球,另外一個則是木製球。
  • 伽利略的思想實驗
    有人說,伽利略當時只用邏輯就推翻了「重物落得比較快」的物理學教條。其實不是。在伽利略的年代,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亞裡斯多德的說法,認為在自由落體的情況下,重的東西會落得比輕的東西快。伽利略使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駁倒了這個主張︰假想有兩個鐵球,一個12磅,一個22磅。把這兩個鐵球一起從高樓放下,根據亞氏物理學,22磅的那個會落得比較快,比較早著陸。
  • 伽利略真的在比薩斜塔拋過鐵球嗎?真相沒那麼簡單!
    伽利略(1564-1642)  1636年,伽利略在一篇論著裡認為,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其下落速度應該是勻速變化的,相傳他還為此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用大小兩個不同質量的鐵球,同時從比薩斜塔上同一高度拋下,結果果然證明,兩個鐵球是同時著地的。
  • 蘋果沒砸牛頓,伽利略的鐵球
    蘋果沒砸牛頓,伽利略沒扔鐵球從小學開始,我們總是聽到,牛頓在蘋果樹下休息,然後被蘋果砸中了,然後發明萬有引力的故事,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的成長,這些我們曾經深信不疑的科學故事,竟然被現代科學和真實歷史給證偽。
  • 近代科學實驗方法之父伽利略
    伽利略一生研究領域甚廣,並且在其涉獵的每個研究領域中都頗有建樹。他通過對運動進行科學分類,總結出落體定律和慣性定律原理,成為經典力學的開創者。他篤信實驗對科學研究之意義,自己設計製造儀器,創立了實驗科學。他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天體,對天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 大神伽利略用一顆鐵球就夠了
    也就在這一年伽利略拿著兩顆重量不等的鐵球登上了比薩斜塔做了一個名傳後世的著名實驗自由落體實驗或許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自由落體的形象再正常不過了無疑是在向權威挑戰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可想而之最終當兩個鐵球同時落地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震驚了誰都沒想到人們堅信了1800多年的真理
  • 4個伽利略的事實,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
    1.伽利略可能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鐵球實驗」1971年8月2日美國太空人在月球表面重現伽利略物體自由下落實驗,伽利略著名的「鐵球實驗」,是他在比薩斜塔上用兩個鐵球進行自由落體的著名實驗,該實驗證明物品的下落速度與重量無關,並否定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 帶你認識伽利略的落體實驗,原來比薩斜塔一直是謠傳
    厲害的伽利略就這樣,僅通過推理就把亞里斯多德立足近2000年的真理給推翻了,那麼亞里斯多德為什麼錯了呢?就好像將手中落下的石塊,掉到地上的蘋果,這些我們平時再熟悉不過的現象叫落體運動,當一個物體下落時,會有兩個力,一個是向下重力,一個是向上的阻力。阻力當然不是重力的對手,但是阻力總想要和重力作對。
  • 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公元1590年,在義大利比薩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教師在著名的比薩斜塔上,做了一個糾正了兩千年錯誤結論的實驗:他將兩個分別重10磅和1磅的鐵球在塔頂同時拋下,結果「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著名的科學家伽利略。
  • 向未來》科學超乎想像
    向未來》,在上周日第四期節目播出之後,除了暖萌導盲犬引發了眾多網友共鳴,「顛覆」經驗判斷的「鐵球和羽毛」實驗更是反響熱烈。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眾所周知,但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卻在節目中指出這一被慣性認為是科學事實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說;而看似天不著邊際的「瞬間移動」,卻是有科學原理支撐的合理假設。未來如果真空隧道建成,從廈門到臺北所用時間竟不足一分鐘。
  • 伽利略的三個著名思想實驗
    伽利略(Galileo)伽利略的第一個著名實驗是他對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關於重物比輕物下落快斷言的駁斥。伽利略的第二個著名實驗是理想斜面實驗。自從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力是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的作用物體的運動都會靜止。直到伽利略提出了下面這一個家喻戶曉的思想實驗,人們才知道了慣性原理——一個不受任何外力(或者合外力為0)的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 伽利略沒做比薩斜塔實驗 "兩球同時落地"也並非事實
    大洋網訊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球同時落地的重力實驗是伽利略在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上做的。現在,絕大多數國家正式發行的課本上也是這麼說的。但美國語言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執行主任、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的客座教授凱斯·達維林卻提出一個驚人的理論: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
  • 還原歷史真相,伽利略真做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最近幾天,當我在網絡上瞎逛時,我發現了一個令我感到詫異的消息,伽利略沒有做鐵球實驗。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聽到這則消息時是否和筆者一樣的震驚呢?人教版的小學課本收錄的內容,還會有假?這可是官方的權威。課文講述的是年輕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敢於挑戰權威,並對人人都相信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所謂真理表示懷疑。經過反覆的實驗和驗證,他在人們的嘲笑和懷疑中登上了比薩斜塔,並用實驗驗證了真理。這篇文章讚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 熱力學傳奇之一:喜歡扔鐵球的伽利略居然造出了這個
    有了火之後,我們可以烤熟食物,增加營養,想一想生肉的滋味吧,是不是想來一頓燒烤,有了火之後,我們可以取暖,抵禦風寒,雖然不再需要抱團取暖,貌似失去了撩妹的機會,可是想一想要是在陰冷潮溼的黑夜野外,燃起一堆火,是不是會吸引很多妹子呢?
  • 近代物理學啟蒙人——伽利略
    可能很多人知道比薩斜塔是因為中學課本上的那個故事——《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話說在1590年,伽利略在認真研究了亞里斯多德的「物體落下的速度和它的質量成正比」這個觀點後產生了質疑。於是他就帶領自己的學生做了個實驗,登上了比薩斜塔的頂層,讓手中兩個質量不等的鐵球同時從塔頂垂直自由落下,結果他的學生不幸被鐵球砸死了。
  • 子彈說 | 不靠譜的名人故事(五)伽利略與比薩斜塔
    今天就聊聊現在依然在小學課文中的又一篇著名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伽利略雖然曾在自己的書中描述過類似的實驗,不過他從未指明說是在比薩做的。而從時間上看,維瓦尼自1638年起才成為伽利略的助手,而當時離開所謂的斜塔實驗已經有了差不多50年的光陰!這就更增加了人們的疑惑。
  • 伽利略上斜塔,牛頓被蘋果砸,這些經典科學史竟然是假的?
    伽利略登上斜塔扔鐵球,證明了自由落體定律。 瓦特盯著沸水壺出神,於是發明了蒸汽機...... 在這些經典的科學故事裡,我們被科學家的堅持、探索、好奇和不畏懼權威的精神感動。 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這些故事是編造出來的?
  • 伽利略到底有多牛?科學之父果然名不虛傳
    伽利略正是這些偉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於1564年2月15日出生,不僅是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更是偉大的科學革命的先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