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是指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之間,日本和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在太平洋戰區發生的一系列戰役。
整場戰爭的導火索,是日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瓦胡島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此後雙方打了3年零8個月,直至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逼得日本不得不宣布無條件投降。
如此長的戰爭過程,美軍的損失自然也不少,這場戰爭給人的印象就是美國雖然強大,但最後也是十分艱辛才拿下的日本。
這種看法不能說是錯,但並不全面。
美國和日本對太平洋戰爭的定位不同,資源傾斜也就不同。
二戰中,由於德國閃擊西歐的成功,歐美等國的精力主要放在歐洲戰場,制定了「先歐後亞」的全球性戰略,即先在歐洲戰場上打贏德國,然後再收拾亞州的日本。
說白了,英美對日本推行的是綏靖政策,只要日本不搞什麼大動作,不侵害英美在亞洲和太平洋上的利益,雙方即便有什麼不對路,也只是停留在外交和貿易層面。
在這種戰略的指引下,同盟國雖然關注亞洲的態勢,但支持力度不算大,美國也沒有與日本直接對上。
事實上,二戰開始之前及初期,美國與日本的貿易來往是很頻繁的,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戰略原料,例如鋼鐵、石油、銅、鉛、重工業工具機等等。
二戰爆發後,英美在「由誰在太平洋上擔當抵禦日本的主要角色」這個問題上未能達成一致,英國遠東司令波帕姆建議從香港和菲律賓封鎖、襲擊日本,美國拒絕接受,認為戰略範圍太廣、承擔的義務過多。
而且,本來用於防禦東南亞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有3艘戰列艦、1艘航母、5艘驅逐艦還奉命調往了大西洋艦隊,協助英國應對德國的壓力。
這就意味著,直到此時美國也沒想過和日本在太平洋交戰,根本沒做好戰爭的準備,兵力和戰備都不是最佳配置。
反觀日本,極其重視太平洋戰區,早在二戰開始前,就有一項國策方針是「向南方海洋方面擴張發展」,即所謂的「南進」政策,自認與「東南亞諸國及南洋地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想要將這些地區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擺脫美國對日本在石油和鋼鐵等方面的經貿鉗制,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
於是,日本在歐美忽視的情況下率先佔領了太平洋諸多島嶼,搶先佔據戰略優勢。
一方勢在必得,一方僅想著防禦。戰略思維的不同,導致資源傾斜的不同。開戰前,日本在太平洋部署的陸軍達到25萬,英美等同盟國約有35萬,看起來兵力比日本多。
但是,日軍是精銳,而同盟國的士兵大部分是當地僱傭的二流部隊,缺乏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應有的作戰素質。舉個例子,菲律賓有防禦部隊13萬,但美國正規軍只有1200人,其他都是菲律賓僱傭軍和民兵。這樣的情況還很多。
而且美軍對於太平洋諸島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並沒有深入了解。例如,美軍擬定了瓜島戰役的計劃,但指揮官此前壓根沒聽說過瓜島這個地方,手上唯一的資料是很多年前的一張海圖。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日本突襲珍珠港的時候,美軍一時之間被打蒙了,反應過來之後迅速做出有效應對,但已失先手,初期打得挺難。
美軍雖然武器裝備較好,可日軍幾乎都是被長年累月洗腦的戰爭狂熱者,意志極其頑固,一個個不要命似的。那時的美國還沒打過像樣的對外戰爭,從未遇到過日軍這樣的敵人,很多美軍士兵對日軍感到瘮得慌。
假設美軍對太平洋戰區的重視度提高一個等級,或者美國把更多資源投入到太平洋戰場,或許這場戰爭不會耗時這麼久,也不會這麼難打。
當然了,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美國國力十倍於日本,即便被山本五十六初期偷襲得手,美軍處於被動應戰的不利情況,但隨著美國戰爭機器的啟動,航母、飛機源源不斷地開往太平洋,這戰也就越打越順了。
美軍的損失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大。
太平洋戰爭下來,美軍的傷亡約在12萬左右。美國自立國以來,除了對宗主國的獨立戰爭,其餘的對外戰爭,大概都沒有過這樣大規模的傷亡,因此對他們衝擊很大,認為損失慘重。
但和日軍對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日本陸軍的傷亡人數約為110萬,海軍約為40萬,戰損比極為驚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日本聯合艦隊,幾乎全是在美軍的炮火下報廢。
以太平洋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雷伊泰灣海戰」為例,美軍的傷亡人數不到三千,日軍傷亡人數超過一萬。
硫磺島戰役中,美軍戰死6821人,傷21865人,合起來傷亡28686人,日軍死了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
而這還是美軍的傷亡首次大於日軍。據說正是因為這一戰,美軍才考慮對日本本土使用原子彈。
所以,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用武器裝備去填,損失的是錢;日軍用性命去填,損失的是人。兩者不是同一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