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石碣粵菜師傅楊桂平:十餘年堅持做純正家鄉菜

2020-12-14 東莞日報i東莞

留著小平頭,衣著整潔,乍一看去,楊桂平不像是個渾身充滿油煙味的廚師。但他從打工仔做起,再到廚師,又做到連鎖店老闆,在廚房摸爬滾打十餘年,終於完成人生的蝶變。其背後是他堅守做純正的家鄉菜的初心,像桂花一樣把清香傳遞給他人,每一步都走得穩穩噹噹。

從打工仔到粵菜師傅

楊桂平是河源人,1997年來到東莞,先在飲料貿易行業工作,摔打了10多年,但毫無起色,日子像流水一天天消逝,激不起半點漩渦。2009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楊桂平開始接觸餐飲業,沒想到命運如流水碰礁石,激起了一朵浪花。

「當時,我在石碣橫滘村開了第一家客家菜館,開店之初,各種困難接踵而來,自己並不是廚師出身,對於菜品及市場的把握不熟,一開始的生意並不如意,廚師這個職位,流動性很大,對自己的生意造成很大的影響。」楊桂平直言,在餐飲業,沒有廚師,就等於沒鹽,沒有鹽就做不出菜,那時他為「鹽」苦惱。

求人不如求己。自那以來,楊桂平開始自己學習廚藝,他從最基本的客家菜理論開始,再一步步實踐,而後再把自己做的菜端上餐桌,讓顧客點評好壞。好的地方,他繼承發揚;不妥之處,他想方設法改正。

楊桂平還將客家菜的傳統做法與當地的飲食習慣相結合,推出了一系列頗受顧客青睞的特色菜。比如「客家鹹水鵝」,取材河源當地的食材;還有「客家釀豆腐」等。這些食材都是從河源老家運過來,在傳統客家菜的做法上再融入當地的飲食喜好,不僅味道純正,而且還贏來了顧客的口碑。

他的菜館就這樣得到顧客的認可。有時,顧客到他的菜館裡用餐,需要點單、預約。

不懈努力開起了分店

時光總是從指縫間溜走,隨著時間的推移,2018年,楊桂平在石碣水南村開設了分店,從當初的打工仔,到粵菜師傅,再到連鎖店老闆,他的人生又邁進了一步。

今年上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整個餐飲業處於停擺狀態。餐飲業的經營都不盡如人意。自下半年以來,菜館生意漸漸恢復,每逢節假日,客如潮湧,座無虛席。笑容又重新回到他的臉上。

今年6月,在石碣鎮首屆「十大名菜」「十佳小吃」評選活動中,楊桂平本人獲評「十大粵菜師傅」稱號,其出品的「招牌鹹水鵝」還獲評「石碣十大名菜」。

面對未來,楊桂平信心滿滿。目前,他的客家菜館保持十多個品種,新的品種還在不斷開發中。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儘可能讓顧客品嘗到多元化的美食,楊桂平計劃研發有特色的湘菜、川菜等菜式,在堅持做純正客家味道的同時,不斷豐富菜館的菜品。

全媒體記者 袁健斌 通訊員 曹木靜

石碣供圖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人間煙火氣 最暖百姓心
    作為一名返鄉創業的廣式燒臘師傅,他以「粵菜師傅」工程落地實施為契機,培訓粵菜廚師,將自己所學的廣味廚藝賡續傳承,為家鄉的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帶動了1366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接下來,我要藉助線下優勢更好發展線上,進而帶動更多老鄉走向小康。」面對未來,他信心滿滿。「燒鵝皇」的廚師在後廚忙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瑞金華屋村「華嬤嬤」:小康生活「泡」出來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東方女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透過平凡生活的溫度與感動,一個又一個的小康故事,生動體現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揭陽以「粵菜師傅」工程鞏固潮菜基本盤
    自2018年「粵菜師傅」工程開展以來,揭陽市結合當地實際,重點推動「潮菜師傅」工程,開展潮菜師傅培訓,加強培訓基地及大師工作室建設力度。截至目前,已建設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2家,創建粵菜大師工作室2個,已培訓「潮菜師傅」2080人,預計至2022年將達4000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風景如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傾聽小康故事之餘,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景。而靠著家鄉秀美的景色,很多群眾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遊相得益彰」「守護好查幹湖這塊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吉林堅持保護生態與發展生態旅遊齊頭並進,繼續在生態惠民富民的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
  • 【粵菜師傅 嶺南新味】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
    而隨著近年「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餐飲行業,也給東莞美食的創新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傳統莞菜展現新面貌 「很難說哪一道菜能代表東莞菜,可以說是『一鎮街一特色,一片區多滋味』。」林中文,專注粵菜23年,是廣東省首屆十大南粵廚王之一、東莞酒店餐飲技師協會副會長,也曾擔任東莞一家知名本地菜酒家的店長、菜式研究所所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風景如畫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正在進行中。農民日報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在傾聽小康故事之餘,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景。
  • 粵菜師傅提供飲食保障:讓援鄂醫療隊嘗到家鄉風味
    讓援鄂醫療隊嘗到家鄉風味「今天中午吃到了薑絲蒸黃花魚和湛江白切雞,是久違的家鄉味道。」儘管平常手藝常被誇贊,但這條微信消息讓來自湛江的粵菜師傅莫康鄭格外高興,因為發送消息的是廣東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這一天,他正準備煲木瓜銀耳糖水,作為醫護人員的宵夜。
  • 「粵菜師傅 嶺南新味」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
    林中文,專注粵菜23年,是廣東省首屆十大南粵廚王之一、東莞酒店餐飲技師協會副會長,也曾擔任東莞一家知名本地菜酒家的店長、菜式研究所所長。莞菜不斷創新年輕人帶來烹飪新活力隨著廣東「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體現傳承和創新的東莞美食,在東莞各大餐館驚豔亮相,拉近粵菜文化與廣大市民們的距離,讓更多人能品嘗「老菜新做」帶來的味覺盛宴。
  • 我市在全省首創「粵菜師傅」工程彩虹計劃餐飲創業項目 僑鄉「粵菜...
    到2022年,將扶持130家彩虹計劃創業店開業,刺激消費增長,至少同時帶動8條以上產業鏈、10多家電商平臺融合發展,年產值預計超過4億元,帶動超過2萬人增收致富,滿足民生「大需求」,實現美好小康生活「彩虹夢」,形成江門特色「粵菜師傅」創業帶動就業品牌。
  • 花甲「粵菜師傅」技能大賽奪冠,從業38年有故事……
    從業38年,從廚師到餐飲管理者、食品研發師,再到粵菜烹飪教師,吳曉藍不忘傳承粵菜文化的初心。如今臨近花甲之齡,他毅然參加早前舉辦的番禺區「粵菜師傅」職業技能競賽,勇奪大賽冠軍。「我想通過參加該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世俗對廚師的偏見,鼓勵學生從做一名工匠型廚師起,逐步提升到管理型、文化型廚師。」吳曉藍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西屯鎮:姚文科的創業致富路
    2012年10月,他毅然放下在西安創辦的企業回到家鄉,重頭開始,帶領著更多的貧困家庭走上致富道路…… 打工萌生「創業夢」 1966年,姚文科出生在甘肅省靈臺縣西屯鎮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裡,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他沒有向命運屈服,一直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殘疾的身體,在母親的幫助和鼓勵下,長期堅持訓練。
  • 「烏蘇里船歌」唱出新故事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親切看望生活在這裡的赫哲族群眾,總書記對赫哲族奔小康的殷殷囑託,當地幹部群眾牢記在心。4年過去,這個民族寫就了屬於自己的小康故事。02藥田裡「種」下的希望在距離魚皮畫小店不遠處的中草藥種苗繁育基地,李玉華正和10餘名同鄉姐妹眼疾手快地除草,皮膚曬得黝黑。幹完活兒,她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額角的汗,仔細地從地裡走向田埂,生怕踩壞了腳下綠油油的草藥種苗。如果說孫鳳華一家是「剪」出來的幸福,那李玉華一家就是「種」出來的希望。
  • 灑向山鄉都是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灑向山鄉都是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08-18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粵菜師傅工程來了,中山如何借勢擦亮「中國粵菜名城」招牌
    近日,由中山市申報的海港城麥廣帆工作室、三溪酒樓鄭耀榮工作室被評定為廣東省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此外,一併申報的三鄉鎮理工學校、中山市技師學院也被確定為廣東省粵菜師傅培訓基地,中山市級層面正在編制《中山市實施「粵菜師傅」工程行動計劃(2019-2022年)》。借粵菜師傅工程之力,中山在新派粵菜發展三十餘年之際,再次撬動其豐厚的粵菜飲食文化資源,擦亮「粵菜名城」品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思維「轉」出新天地,幸福生活來敲門。「叮鈴鈴!」和劉淑梅大姐嘮家常的工夫,她的兒子來電話了。  「兒子,你現在給別人當師傅了,可得認真點,自己學成的同時,要想著多帶出一些人來!」撂下電話,劉淑梅的臉上幸福滿滿:「我兒子叫陳亮,這孩子腦瓜靈,愛琢磨事,也愛嘗試新鮮事物。
  • 「粵菜師傅村」「烹」出脫貧致富路
    」「烹」出脫貧致富路  中新社茂名12月22日電 題:「粵菜師傅村」「烹」出脫貧致富路  作者 梁盛 梁晶晶  廣東僑鄉信宜市轄下有一條旺同村,是全國文明村,也是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範單位,更是遠近聞名、名副其實的「粵菜師傅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丹東河口村:鴨綠江邊萬畝桃園助力村民小康...
    中國日報7月21日電(記者 張小敏 鄭伊然 吳勇)日前,記者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走進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採訪當地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助力村民奔小康情況。(攝影 劉海東)當被問及「你認為的小康生活是怎麼樣的」時,村民王忠武說:「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的就是最重要的。每個人心中的小康生活標準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認為小富即安。現在政策好,只要肯出力,沒有苦日子。」5年前,王忠武辭去公職回到家鄉,和妻子管理起自家房前屋後的二畝桃園,並經營著名為「閒舍庭院」的民宿飯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那些年,我們到南溫泉春遊的日子
    以前遊玩之處屈指可數83歲的朱思富曾在南溫泉工作了41年,對於重慶市民到南溫泉郊遊的記憶非常深刻。徵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等你來曬從即日起,都市熱報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曬光陰」圖片徵集活動,聚焦個人、家庭、企業、校園、社區、
  • 廣州「粵菜師傅」工程:為鄉村旅遊添風味
    聊起「粵菜師傅」工程,從化粵菜師傅培訓室學員、從化良口鎮廚師黃國成滔滔不絕。   黃國成1994年入行,如今已掌勺24年。去年9月,聽說首個粵菜師傅培訓室在從化成立的好消息,黃國成趕緊報名,目前已經參加了20多期活動。   在培訓室學習將近一年後,黃國成鼓起勇氣創業,農家茶樓「澗澗單單」預計本月內開張。從「打工仔」向「大掌柜」的華麗轉身,近在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橋、流水、書香、人家——老北京胡同裡的...
    王秀仁在楊梅竹斜街生活了數十年,據她介紹,當年這裡被稱為「出版一條街」,鼎盛時期有7家書局,魯迅、沈從文、鬱達夫等人都是這裡的常客。在北京楊梅竹斜街,遊客在一家經營傳統老北京手工藝品「兔兒爺」的小店參觀(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隨著時代變遷,入住楊梅竹斜街的居民日漸增多,最多時達1700餘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