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左手邊的《三年、五年》堆疊成山,十年寒窗的心酸和期盼將在明日的高考現場落下帷幕。莘莘學子有他們不為人知的辛苦和努力,而在遙遠的高山之上,有一支創業小團隊也希望借著高考來臨之際,來講述他們的十年——
2008-2010「尋長壽基因之有性系茶樹,種於陽崖陰林爛石頭石沃土之中,建高山生態有機茶園」
從武夷山腳下的梅村輻射全國所有的茶山,可能只是地圖上幾個點之間的幾釐米距離,微不足道;
從2008年到2010年,可能只需要翻開三本日曆本,三十六頁紙從眼前快速划過,不值一提。
可對瑞福生團隊而言,這三年卻極為重要。
因為它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說「開始」,是因為接下來的七年,不,準確地來說,接下來的無數個七年,都將與這裡的一切息息相關;
說「結束」,是因為他們終於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在「熊貓家園,世界茶源」的雅安,在大坪山這一方乾淨的水土上,找到了一處很寂寞、很乾淨、很高貴的萬畝野茶園,那就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茶園,現在被人稱作「苗溪私茶莊園」。
2011-2014「遵自然之道,保護生態微循環立體運轉實現人與自然之和諧,制定育茶標準」
10年前,由於川西監獄的整體遷移,苗溪茶場逐漸荒涼,鼎盛時期一去不復返。茶園被無人問津的蒼涼和無奈籠罩著,滿眼充斥著瘋長的雜草雜灌,以及始終生機勃勃向上生長的柳葉小種茶樹。
瑞福生團隊被高齡茶樹不屈、不甘、不願的精神瞬間打動,他們決定留下來。在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房屋漏水、蛇蟲出沒的惡劣環境下,對整片茶樹進行整改,並在等待新芽的時間裡,開始修路、架設水管、修整房屋,以山為家。
面對這樣的淨土——被2萬畝原始森林層層包裹,終年雲霧繚繞,與世隔絕。這裡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年均降雨量1500—1800毫米,森林覆蓋率90%,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世界頂級水平,最適合茶葉生長。
瑞福生團隊心生敬畏之意,不願褻瀆這份和諧,便讓茶樹在最天然的環境裡,不受外界的任何幹擾,自然地生長。他們引入了「吉祥三寶」——養殖雞、鵝、羊,依靠雞吃蟲根除蟲害問題,憑著鵝、羊吃草解決雜草問題,再用它們產生的糞便作為最好的有機肥料來滋養茶葉的成長。
這種通過充分利用生態資源來確保有機茶品質的方式,正是瑞福生團隊首創的茶葉莊園管理新模式——立體生態循環茶園,在傳統農耕方法的基礎上,融入科學的生產管理體系。後來茶莊園所產茶葉經國家權威機構抽檢,全部符合有機茶葉的標準。
2014-2017承傳統之工藝,遵自然之法則,實現一杯純正、健康、經濟的「塵外仙芽」
茶的一生應該是這樣的:生在山中,死在鍋中,活在杯中。
如果不能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完全釋放屬於自己的、自然的力量,那麼這杯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茶。
為了做一杯真正意義上的「好」茶,瑞福生團隊大膽地採用了「放養」政策:茶葉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任何人都不應該去幹擾它成長的每一個環節。既然前期把這茶樹交給了自然,讓它們遵循自己的生長規律;那麼後期的採集、加工,尤其是在殺青—風選—回軟—揉捻四道工序的過程中,絕不能人為地進行畫蛇著足的做形、添香。
也許在別人看來,這個團隊有些奇怪:對待茶葉的生長和加工這兩件大事上,他們不幹擾的觀念(隨意生長、不在乎產量)太過佛系,但他們堅持的「三無」政策(無農藥、無化肥、無除草劑)卻又過於「離經叛道」,這樣的矛盾似乎在表明他們的態度——做一杯乾淨的茶,讓世界喝好茶。
2018十年磨一劍,一朝試鋒芒
瑞福生的十年是這樣走過來的:三年尋好茶之源,四年探好茶之植,三年建好茶之藝。抱著佛系而又偏執的態度,堅持「一杯乾淨的茶」,惟願「讓世界喝好茶」。
今年,團隊通過不斷試驗,在原有的品種上研發出了更加純正、更加健康、更加經濟的有機茶系列——「甘露綠茶」、「川紅功夫」、「血統藏茶」。
豎起旗杆,帶著十年韜光養晦沉澱下來的決心和信心,瑞福生要揚帆起航了!未來,比星辰和大海更遙遠的徵途,是不斷探索、反覆試驗並重新定義茶行業營銷發展新模式。
「德澤洪茂,黎庶和睦,天人並應,屢降瑞福。」天地無形,自有道,善而福生,正而瑞現。——這就是瑞福生。
落筆之際,衷心祝願各位考生——請帶著我們只做「一杯乾淨的茶」的堅毅決心,用著我們紮根深山不聞窗外事的冷靜心態,在盒上筆蓋的剎那,就能收穫我們只願「讓世界喝好茶」的驕傲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