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的煩惱拋在腦後,學一學太上隱者: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2020-12-12 來點悅讀

在中國大多數有內涵的文人內心底部,都隱藏著一個尋找「桃花源」或「望南山」的願望。可是,當生活這付重擔挑上肩膀的那一刻起,心底的琴棋書畫詩酒花就已經註定會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物質這道人生的枷鎖,把每個人的脈門都拿捏得緊緊的。

《答人》【唐】太上隱者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根據詩題《答人》,似乎很可以明確作詩來由。大抵便是有人遇到隱居山中之人,於是滿腹好奇之下,所以據此詢問隱居之人,隱者為了滿足問者,作了此詩以當答案。

太上隱者和「山中客」一樣,都是隱居深山之人的自稱。楊慎《升庵詩話》中記載:「山魈,一足之怪,自稱太上隱者……東坡所謂『山中木客解吟詩』,即此。」然而,這當然是一則比較荒謬的軼聞,只可當作趣事笑談一番。

其實,說到隱居,聽上去似乎非常的高大上,然而我想,真正的實際情況,並不可能如大多數人想像得那樣美好。就楊慎筆下的所謂「山魈」而言,未嘗沒有可能是「人」,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那些「隱者」。在物質得不到很好保障的情況下,再加上居住地方格外偏僻,那些隱者的起居生活肯定並不完美。所以,時間長久後,人的全身就會變得充滿了惰性氣體,骯髒邋遢不堪。猛然看上去,不正好仿佛「山魈」?此謂笑談,當不得真。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這是對提問者的某種回答,帶著非常閒散的心情。偶然來到這裡,山風吹動松樹,根根松針索索而落。看遠山峰巒如聚,雲海蒼茫,頓覺時光如白駒過隙,白雲蒼狗。思索良久,人生依舊沒有答案。反而,身子漸漸沉重,正好亦真好,大石一塊橫臥松樹底下,高枕無憂,不過如此了。夢,是沒有的;想,更如虛無。

在這裡,隱者的回答包含有巧妙之意。有可能詢問者的提問是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可是,隱者卻不慌不忙,以四兩拔千斤的手法,只是詳細描繪一番自己的行為舉止。似乎其中有真意,然而終究卻是欲辯已忘言的套路。在這種情況之下,隱者的行為隱匿著兩種意思:一是悠閒來自於真實的寫照;二是此番舉動流於表面。用現在的話通俗點兒講,就是隱者在「裝」。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這仍然是持續著的答案,來自於太上隱者的某種想法。深山老林,遠離塵囂,不說與世隔絕,真實情況也相差不了多少。秋收冬藏,寒來暑往,在這種地方,斷絕了與塵世的音訊,最鮮明的一點就是不知今夕是何夕,年復一年。

到了這裡,得此兩句,方才覺得此人並非「裝」,而是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真隱士。時光漫長,或者短暫,又有什麼關係呢?此時此刻,時間忽然變得不再重要,需要把握住的,反而是人自身不斷流動著的心跡。南宋詩人劉克莊有句:「村叟無檯曆,梅開認小春」(《梅開五言一首》),與此相比,卻太露痕跡。

縱觀此詩,詩人娓娓道來,語調輕緩,由行為到內心感觸,自然而然的,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隱者的太上忘情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對於此詩,評論者眾多,有人認為其「語有太古風」(李攀龍《唐詩訓解》),大抵因詩人言語精煉,語意高妙,顯露出一股子絕意凡塵的氣息。如此說來,也十分貼切,值得人用心體味其中真意。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讀一首詩太上隱者《答人》,山中無曆日,隱者自怡悅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唐代:太上隱者《答人》「道隱無名」,太上隱者才是真正的隱士,不求名,亦不求人知,世上也沒有留下他的名字。這一首詩,不過是回答人的話語。隱者本也無意把它當成詩,不過是用語言順口說出自己的志趣,如佛家的偈語,豈有意為詩,恰好是詩的形式,而居然恰好合乎詩。
  • 唐代隱士很經典的一首詩,短短20字灑脫至極,後5字還被後人抄襲
    而生在盛唐還要做隱士,想要做遠古蒙昧時代的太上隱者,恬淡自安,更多的應該是出於自己內心的一種情懷,盛世裡隱居,聽起來就有一種浪漫的意味。今天的這首詩就來自一位唐朝的隱士,標註的作者是太上隱者,不知道是後人給他取的名字還是他的自號,聽上去就給人一種瞬間回到遠古時代的感覺,飄然出世。答人唐代:太上隱者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 詩詞| 尋隱者不遇 賈島(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採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
  • 湖北露營好去處|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把煩惱都拋諸腦後。
    在帳篷裡與三五好友聊聊八卦, 談談心事,把煩惱都拋諸腦後。 房車內窗明几淨,生活所需一應俱全,溫暖的陽光,簡約的裝飾,自然與現代、自由與舒適在這裡融為一體。帳篷營地,北鬥別院,住帳篷,宿木屋,過一段與自然親近的野奢時光。
  • 來這裡把一切煩惱都拋諸腦後!
    每前進一公裡,映入眼瞼的風景都不盡相同,前半路段,兩旁的植物長得豐茂高大,鬱鬱蔥蔥,眼睛所到之處都是一片賞心悅目的綠色。每隔一段路都會有一個亭子,如果覺得累了,想歇一歇,便可以稍作停留,休息一下。1、八片山人煙稀少,請結伴同行,注意安全。
  • 小學一年級下冊《尋隱者不遇》,隱者為何人
    《尋隱者不遇》以「日積月累」的方式出現在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的課本裡,所有日積月累裡面的古詩都是要求背誦並且會默寫。「熟讀成誦會默寫,溫故而知新。」這樣在以後的習作的時候才能做到信手拈來,下筆如有神助!
  • 也說說瑞福生的「十年寒窗」:山中無歲月,寒盡不知年
    2008-2010「尋長壽基因之有性系茶樹,種於陽崖陰林爛石頭石沃土之中,建高山生態有機茶園」從武夷山腳下的梅村輻射全國所有的茶山,可能只是地圖上幾個點之間的幾釐米距離,微不足道;從2008年到2010年,可能只需要翻開三本日曆本,三十六頁紙從眼前快速划過,不值一提。
  • 山中若有眠,枕的是月
    苦一點看,這種田園理想,思之令人落淚。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能夠在這裡享受的,都到了一把年紀,可以說一說人生況味了。 比如陶淵明,出仕三十年,上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下坡「少小抱孤念,曾經有猛志。」在仕與耕之間苦苦掙扎了半世。比如老舍說過年:在爆竹稍靜下來些的時節,我老看見過去的苦境。比如餘秀華說一朵花:我們都是開放過的人,被生活吞進去又吐出來。
  • 賈島最飄逸的詩作,雲霧繚繞的青山,不知何處的隱者,驚豔了千年
    賈島曾在長安做過和尚,因此有很多道士,和尚,隱士的朋友,於是在他的很多詩中,隱居生活便成了經常出現的意象。賈島作詩講究字斟句酌,苦心經營,所以他的詩作就呈現出一種瘦硬冷寒的風格。詩中有雲霧繚繞的青山,有不知何處的隱者,不愧是驚豔千古的佳作。它就是《尋隱者不遇》。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首詩大約寫於賈島還沒有還俗的時候。
  • 山中無歲月,老兵已百年!志願者為抗戰女兵賀壽
    山中無歲月 老兵已百年——長嶽志願者為抗戰女兵賀壽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張為「青山不老,綠水長存,願老人的心中永遠是春天。」3月28日,久居深山的抗戰女兵周張華迎來了她的百歲生日。周張華,1921年陰曆三月初五出生於江蘇省南通,1939年和時任江蘇省保安六路指揮部特務團上校副團長、湖南籍的周文樹相識並結為夫妻。婚後她隨部隊先後輾轉於上海、崇明、南通等地從事後勤宣傳工作。抗戰勝利後,夫妻倆一同在娘家南通經營鹽鋪,解放後她又隨夫回到湖南老家汨羅川山坪鎮高家坊片永安村定居直到現在。
  • 湖面上是很平靜的,讓人心曠神怡,讓人把一切都拋之腦後
    美好的景色,美好的事物會讓人的煩惱變少。這裡有水流,從高處經過一層層的巖石流淌下來,感覺特別的頑強。這樣的景色,美得讓人心曠神怡,小編在看到這樣的景色後,恨不得再也不離開這裡,在看到這樣的景色後,真的是讓人感嘆命中注定!若是有機會的話,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吧!
  • 山中無歲月,老兵已百年!長嶽志願者為抗戰女兵賀上壽
    山中無歲月 老兵已百年——長嶽志願者為抗戰女兵賀壽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張為「青山不老,綠水長存,願老人的心中永遠是春天3月28日,久居深山的抗戰女兵周張華迎來了她的百歲生日。10時許,冒著寒風細雨,長沙、嶽陽兩地抗戰老兵之友志願者翻過海拔300米的山頭,來到汨羅市川山坪鎮永安村為老人祝壽。周張華,1921年陰曆三月初五出生於江蘇省南通,1939年和時任江蘇省保安六路指揮部特務團上校副團長、湖南籍的周文樹相識並結為夫妻。
  • 【經典賞析】郭祥正《訪隱者》:山翁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
    《訪隱者》北宋·郭祥正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寒雲抱泉石。
  • 文登學公園
    2007年4月開工建設,同年10月1日落成。文登學公園西起文化路,東至文昌路,北起文山路,南至環城路。峰山餘脈屏蔽於北,抱龍河水影帶於南,地處城市文化商務區中心區域,總面積103.5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45萬平方米,水面40萬平方米。公園四周開發,不設圍欄;入口設立標誌,不建門廊,體現著公園與市民親和無間。
  • 《太上法脈金丹大道》武當山面授 | 最上一乘丹道,一定不要錯過
    一、開班緣起去年,應證道之旅之邀,太上法脈傳人王訊老師在北京首次公開向廣大養生和修道愛好者面授太上老君親授的太上直證道丹法門——太上法脈金丹大道。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丹道愛好者齊聚京城,在王老師的帶領下修學太上法脈丹道。經歷五天的認真刻苦學習,凡是認真領悟學習的學員體內能量激增,先天之氣自然循督脈上行,運行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