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代價是什麼?
麥家曾經說過:什麼功名我都不想要,只想要一個幸福的童年。因為童年沒有吃過糖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甜的滋味。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但對於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來說。童年不僅沒有糖,甚至連哭都不敢放聲大哭,即使哭了也沒人聽得見。因此,他們只能把無盡的眼淚咽回肚子,等待漫長黑夜的降臨。也只有在夢中,他們才敢呼喚爸爸媽媽。
電影《念書的孩子》講的是留守兒童的心酸故事,電影中的小男孩開開和爺爺的故事,是整個農村現象的縮影。導演用娓娓道來的表達方式,用冬季這一冷調色調來刻畫留守兒童的成長心酸,讓人看了不禁感動流淚。網友們評價這太真實了,簡直看到了自己小時候。這就是真實的力量。特別是小細節的刻畫,讓人不禁感嘆導演肯定也是這麼過來的吧。因為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
這無疑是部成功的電影,在2012年獲得最佳兒童電影獎,還推廣到很多學校放映。電影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好的劇本上,更體現在導演的著實功力上。導演原雅軒把這種功力刻畫在細枝末節上,更體現在對整個故事發展的把控上。導演用電話這一再平常不過的道具推動著電影的進度,更是用電話揭露了留守兒童開開的無聲疼痛成長曆程。
電影中父母與孩子一共有五處通話,通過這幾次通話將電影慢慢推向了高潮和結局,也把開開推到了不得不成長的賽道上。這條賽道不僅有疼痛、有絕望和淚水,更殘酷是這是一條只能前進、永無退路的單行道。那麼我將逐一分析導演是如何通過電話來刻畫主人公開開的成長,並闡述這部電影給人們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一次:開開接電話說:「爸爸,我想你」
電影一開頭就是主人公開開的爸爸媽媽趁著天色還早,無奈地踏上了去打工的大巴車。冬天的早晨,瀰漫著陰冷的大霧,一個小男孩穿著拖鞋和內衣朝著大巴車行駛的方向哭喊道:爸爸,媽媽。伴隨著消失在公路盡頭的車子,他正式成為了一名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留守兒童,他就是開開。
爸媽的外出在白天的開開臉上看不出任何異樣,他甚至跟爺爺說,我已經三年級了,不需要人接送了。他似乎是個很堅強的孩子,正常上學。但到了晚上,他就無聊至極,連電視也看不了。他恃驕的質問爺爺:咱快點交電視費吧。當爺爺告訴他老師說看電視影響學習時,他卻生氣地說:你不想交錢,光想吃藥。哪怕爺爺說沒人想吃藥,是因為生病不得不吃而已。他依然不以為意,摔了遙控器就跑到隔壁燕子家去看電視了。
看電視無果後,悻悻地回到家。正當不知道該做什麼時,爸爸打電話來了。他興奮地拿起電話,說了幾句後,說出了:爸爸,我想你。此時的開開,只是一個想念父母的普通孩子,他把白天壓抑的情感全部都釋放到了「我想你」三個字上。
如果父母想念孩子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作為留守兒童的孩子來說思念就是翻倍的,千千萬萬倍。
第二次:開開想給爸爸打電話,卻因為浪費錢而被爺爺阻止
父母不在身邊一天兩天還好,但時間長了,思念就像決堤的湖水。
可即使再想念父母,開開表面上依然平靜如水。他不會告訴爺爺,實在忍不住了就像他的狗狗小膽傾訴。但夜晚終究每天按時到來,將偽裝的再好的開開打的無處遁形。電視依然看不了,他哀怨地看了一眼爺爺,又跑到燕子家去看電視。可到了燕子家門口,想到之前的情形,他只好打道回府。剛一進門,他就拿起電話準備給爸爸打,還沒撥通就被爺爺阻止了。因為開開告訴過爺爺,他家的電話沒有座機費,接電話不要錢,只要不打電話就不會被扣錢。爺爺及時阻止了開開,開開只好趕緊放下了電話。
多麼心疼的畫面啊,原來思念父母在電話錢面前是如此的蒼白!可如果開開是一個任性不聽話的孩子,他就可以隨便打電話了。可他不是,他深知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不容易,錢來的不容易,能省一分就是一分。這是無數貧窮父母灌輸給孩子的思想。
從這點看出,開開是懂事的。相比第一天晚上對爺爺的態度,他有了一點變化,不再因為沒交電視費再斥責爺爺。而是在爺爺的開導和安慰下開始讀書。
第三次:爺爺煤氣中毒,開開給爸爸打電話卻顯示關機
在爺爺的鼓勵和引導下,開開晚上不再要求看電視,而是給爺爺念書。對爺爺的態度也變得溫和很多,看到爺爺煮飯,還會主動讓爺爺教他做飯。他說自己長大了,可以幫爺爺分擔家務了。曾經那個叫爺爺不要接送他放學的開開,現在卻變得絲毫離不開爺爺,還會因為爺爺忘了接他而傷心落淚。他和爺爺的感情越來越深厚。
但可怕的來了,爺爺煤氣中毒,在害怕和絕望中,他有條不紊地撥打了110,把爺爺送到了醫院。得知爺爺要住院時,他終於撥打了爸爸的電話,可爸爸的電話卻顯示關機。小小年紀的他,提著暖水瓶和爺爺的換洗衣服,一路狂奔到了醫院。好在爺爺被搶救回來了。
他把自己的被子又抱回來放在爺爺的床上,他說因為自己搬開,才導致爺爺煤氣中毒。此時他無比的愧疚,他知道了什麼叫責任。他決定以後一定要好好照顧爺爺,按時給爺爺餵藥,早上起來做早飯,做家務。
此時的開開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會和爺爺因為電視而頂嘴的孩子,在和爺爺的相處之中,他明白了照顧爺爺是他的責任。只要爺爺在,他就是個有人疼的孩子。
第四次:開開接電話,告訴爸爸他不要禮物,囑咐爸媽要注意身體
經歷了爺爺中毒事件後,開開成長了很多。
下雪了,天氣愈加的冷。看到爺爺冷的縮在床上,開開讓爺爺又把爐子燒起來,可爺爺說怕再中毒,不敢再燒了,並提議把爐子錢交電視費。但此時的開開卻說看電視影響學習,他不看。還告訴跺腳可以驅除寒冷。他像一個小大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著爺爺。
接起爸爸的電話,開開絲毫沒向爸爸提起爺爺中毒的事,跟爸爸說爺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快過年了,爸爸問開開要什麼禮物,開開說他不要禮物,讓爸爸和媽媽要注意身體。
開開的話語不再像個不懂事的孩子,他知道了什麼叫:報喜不報憂。他懂得了在家要好好照顧爺爺,同時讓外出的父母安心和放心。
第五次:爺爺走了,開開半夜驚醒撥通了爸爸的電話,流著淚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爺爺最終還是走了,因為城裡還沒有找到可以讀書的學校,開開固執地選擇獨自一人在家。本來可以借住在老師家裡,但他為了不讓狗狗小膽害怕,還是一個人回到了那個沒有爺爺的家裡。因為他曾經答應過小膽,他會永遠保護它。
他不哭不鬧,一人在家,餓了就啃冷饅頭,渴了就喝冷水。即使再害怕,他也不去鄰居燕子家,白天爬在石階上寫作業,晚上對著空床念書。累了就趴在沙發上睡覺,一個噩夢驚醒,發現爺爺不在。他害怕極了,急忙撥打爸爸的電話,電話通了,他流著淚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之前所有的偽裝堅強,此時再也繃不住了。但他卻說不出口,像極了我們小孩後接到爸媽電話的情形:縱然心中有千言萬語,可聽到聲音的那一刻就已泣不成聲,這也許就是留守兒童最真實的寫照了。留守兒童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打電話問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來?然後扳著手指頭數還有多少天過年。最不敢問的是: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走?在他們眼裡一年四季只有冬季,沒有春夏秋。
開開從最開始脫口而出的「爸爸,我想你」到後面的「泣不成聲,無語凝噎」,讓人看著心疼不已。心疼他的懂事,心疼他在不該承受的年紀承受那麼多,他不僅是開開,更是千千萬萬個留守兒童。
導演通過這部電影,給我們呈現的現實指導意義
根據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31日,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數據雖然相比2016年下降了22.7%。但依然是一個龐大的數據。留守兒童長期遠離父母,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代際之間有很多問題。但亟待解決的是他們的心理問題。
我們都知道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孤獨只是他們的代名詞,敏感脆弱才是他們真正的底色。因為長時間的情感壓抑,他們內心變得非常敏感和脆弱。他們不會再輕易地說出「我想你」三個字,因為他們知道說了也起不了任何作用,父母也不會就此回到他們身邊。長此以往,他們得出相比「我想你」,「我能照顧好自己」更能讓父母放心。
如果孩子還能給父母說出「我想你」三個字,那父母應該慶幸孩子心理還是健康的。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表現的處處讓你放心,也不會對你們說這三個字時。你們應該引起注意而不是感到幸福,此時的他們一定承受了很多他們不應該承受的。因為相比會哭會撒嬌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更讓人心疼。
童年,是孩子特別重要的一段時光,他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以後的人生。如果可能,希望天下所有父母都能把孩子帶在身邊。錢可以少掙點,哪怕日子苦點也能過得去;如果孩子的童年殘缺了,將是父母一輩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