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可以責備章子欣的監護人,因為你根本不了解留守兒童

2020-12-18 時間電影院

電影總是揭露百態人生,在2012年上映的一部冷門電影《念書的孩子》,為我們介紹了一個留守兒童的世界。

中國山區內的留守兒童非常多,最近讓大家特別關注的就是章子欣的案件。一個九歲女孩被陌生租客帶走後,溺水而亡,兩名租客也自殺身亡。這件事情真想究竟是怎樣的,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網友們卻把所有的憤怒都加在了章子欣父親的身上。一時間,微博滿屏的評論都是家長監護不當。

的確,章子欣成長缺少了父母的監護,可這些網友是否真的了解留守兒童家庭的苦?在《念書的孩子》中,同樣也有一個9歲的留守兒童路開,路開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家裡只有一個病重的爺爺。除了路開之外,這個村子裡也大多都是留守兒童。

通過電影我們可以看到, 兒童之所以留守,是因為家裡太窮。路開的家裡沒有有線電視,想要看動畫片還要去別人家蹭,並且要被別人嫌棄;家裡的座機更是不敢往外打電話,因為付不起電話費,他們與外界差不多是斷了聯繫的;飲食方面更是艱苦,蘿蔔白菜饅頭,這些做好後可能要吃上好幾天。

既然老家生活這麼苦,為什麼父母打工不把孩子帶在身邊呢?是因為太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嗎?其實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沒人照顧,而是在城市中無法上學。

哪個父母忍心把一個小孩子留在家裡,尤其是當路開的爺爺去世之後,家裡只剩下路開一個人。可如果把他帶到城市裡,路開就面臨無法上學的問題,因為路開是農村戶口。

這樣兩難的境地讓父母如何選擇?孩子上學是大事,耽誤不得。路開堅持留在家裡,每天跟自己的小狗一起啃涼饅頭,當父親再次回來接路開的時候,父親一邊做飯一邊哭。可想而知,章子欣父親回來時,他的心已經碎了。

對於留守兒童,父母的心裡一直是自責的,陪伴、教育、保護、照顧,這些都沒做到,不出事還好,若是孩子出了事,父母的心會一輩子都活在自責當中,除了父母自己,沒人可以再責備他們!

就算退一萬步講,章子欣的父親做到了監護的責任,可監護再得當,也抵制不住不法分子害人的心。

看完《念書的孩子》這部電影後,這些留守兒童真的很讓人心疼,他們從很小開始就被環境逼著要懂事,要獨立,現在還要多加一條,就是要學會保護自己。這樣的生活真的毫無安全感可言。

所以說,如果我們想防止章子欣事件再次發生,我們更多的精力應該是去呼籲孩子們上學制度的改革以及貧困地區的經濟開發。我們希望,章子欣的案件能成為時代的警示,希望將來有一天,留守兒童不再為想念父母而傷心,留守兒童在哪個城市都有學可上,留守兒童的安全能受到嚴格保障。

相關焦點

  • 情系留守兒童 福彩溫暖人心——承德福彩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暖冬行動
    2020年12月4日,承德市福彩中心負責人祝建平一行六人前往承德市營子區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暖冬入戶走訪活動,並為每戶困難兒童送去慰問品和600元福彩慰問金。本次走訪活動共有5個留守兒童家庭,承德福彩中心負責人祝建平與每位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親切交談,詳細了解家庭基本情況、孩子健康狀況以及存在的實際困難,囑咐監護人在履行監護職責的同時,要加倍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樹立孩子自信,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
  • 39歲校長山村任教19年 為留守兒童建「親情家園」
    這是該校在建成「留守兒童親情家園」之後,又一個重點為留守的孩子提供學習娛樂的場所。「兒子和媳婦常年不在家,這兒河道坑塘又多,要是再沒老師管著,我這麼大年紀了,可真拿俺小孫子沒辦法!」78歲的李三莊村村民李順和說,這些年來,幾乎每個暑假,張鵬鎳都會和老師們一起,到學校或到家裡陪伴這些孩子,讓村裡的老人們省了不少心。
  • 守護童年守望成長——監利市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主題活動
    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與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更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與愛護。為了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系列工作」部署,進一步關愛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 免費義務教育,「留守兒童」福音?
    「留守兒童」的存在,有其複雜的社會背景,也是社會轉型期的客觀形象,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考慮通過政策的調整或在政府行為的層面上,以政策槓桿或政府行為的力量,在短期內明顯減少「留守兒童」的人群。根據我們調查和深入訪談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及其父母都是希望與對方生活在一起的。
  • 留守女童對監控喊爸爸媽媽,請給留守兒童多一份愛
    安徽安慶的一位留守女孩對攝像頭呼喚爸爸的視頻在網絡引起熱議,爸爸看到視頻後立刻和媽媽一起連夜驅車9小時回家。爸爸說,女兒一開始見到時有點陌生,但馬上就把珍藏幾個月的零食分享給自己。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最高興的事情莫過於見到爸爸媽媽吧?
  • 夏天到了,河南五名留守兒童男孩下河泳遊,結果悲劇發生了
    潢川縣110指揮中心接到電話報警後,儘管火速趕到現場,依然沒能救回五個孩子的生命。據悉,這五名男孩有三人是八年級學生,兩人是九年級學生。這五名男孩都是留守兒童,孩子溺亡時,父母還沒有趕回來。看到這個新聞,很是悲傷。雖然社會一直宣傳要關愛留守兒童,可是他們還是太可憐了。
  • 僑界代表關注華僑留守兒童:簡化出入境續籤手續
    陳乃科調研發現,華僑留守兒童因為多在16歲以下,有些甚至剛出生不久,很難辦理學生籤證,基本上都先辦理半年入境籤證,再採取辦理寄養的方式在當地就讀,籤證到期後還需按期續籤。  對此,陳乃科認為,出入境管理部門應該針對此類人群,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簡化籤證續籤手續。
  • 福州萬名留守兒童是外國籍 父母多屬於非法移民
    這些「第二代」的父母多數是偷渡出國,為了掙錢和自己拿到外國國籍,要高強度工作,例如一天工作13個小時,沒時間和精力照看孩子。  「一般在孩子幾個月時就抱回國內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鄭孝煌說,此外,在美國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比國內高太多。而且國外對幼兒的養護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如果父母沒時間照顧孩子,沒盡到監護人職責,很容易被舉報,甚至被判刑。
  • 都昌縣西源鄉: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攜手伴你成長」主題活動
    據悉,為紮實做好留守兒童工作,該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定期開會研究部署,總結經驗,解決問題,推進工作;落實責任,強化協作,形成長效管理機制。發動鄉村黨員幹部積極開展與留守兒童結對子關愛行動,在生活上照顧、在學習上幫助。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形成合力。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馬伊琍為留守兒童發聲背後,是中國697萬兒童的悲劇人生
    這句看似波瀾不驚的話背後,卻是中國幾百萬留守兒童的悲劇人生。根據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顧。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常常因為生病、年邁、忙於農活,根本沒辦法很好地照顧他們。家裡沒有老人的,便成為了獨居留守兒童。上過《變形記》的梁訓就是其中一個。梁訓家所在的糧都村,坐落於貴州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巔。
  • 河北邱縣:「三支隊伍」護航留守兒童
    在邱縣,像張玉茹這樣的留守兒童有3200人左右。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牽動著孩子家長、學校老師、教體局領導的心。該縣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正學說:「建設美麗鄉村學校、辦人民滿意的『幸福教育』是我們的目標,其中,讓農村留守兒童不再孤單等現存問題,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內容。」
  • 鳳凰箭道坪小學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送教上門文明實踐活動
    班主任在向監護人了解情況。志願者與留守兒童親切交流。紅網鳳凰縣分站9月22日訊(通訊員 田文平 吳術寶)近日,鳳凰縣箭道坪小學文明實踐站組織教師利用周末時間,年級組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送教上門文明實踐活動。第一支部組織委員吳術寶和班主任老師洪楊來到三年級留守兒童蔣歡學生家中,孩子父母常年在浙江打工,一直跟奶奶姑姑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課餘的家庭輔導很困難。
  • 小芳,熟悉的名字不一樣的人生,因為她是留守兒童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快樂無憂地長大那年我十三歲。放學歸來,見村裡人都聚在樹下議論紛紛。我自然地朝屋裡走去,叫罵聲迎面撲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你不招惹他們,他們會弄你?」「你讓我怎麼出去見人?」「怎麼攤上你這麼個玩意?丟人啊」……
  • 留守兒童心靈比較脆弱,但是自尊心極強,可以從這3點引導孩子
    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固執己見的心理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更是如此。留守兒童獨自留守在家,常常不得不一個人應對和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加上留守兒童封閉自我的個性特點,往往會使他們變得固執,從而堅持己見,不懂得變通,聽不進他人的意見和看法。
  • 「晚安寶貝」:百萬留守兒童的睡前故事
    小燕所在的學校地處偏遠,大多是留守兒童。「媽媽,我每天晚上看你一眼就好。」這於孩子們是一種奢望。和小燕一樣,中國有超過3000萬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孩子,平時寄宿在學校。他們分布在全國10萬多所農村學校,近一半是低齡寄宿。恐怕沒有人比歌路營的聯合創始人杜爽更了解這些留守寄宿兒童。
  • 納溪區:留守兒童做手工月餅慶中秋
    9月26日上午,在瀘州市納溪區合面鎮四平村黨群服務中心,一場主題為「愛在中秋·與你『童』行」的月餅手工製作活動正在熱火朝天的進行。但在廣大農村,很多未成年人都是留守兒童,中秋節無法與父母團聚。為進一步關心關愛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該鎮結合「童伴媽媽」項目,在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邀請20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以集體製作月餅的方式過中秋迎國慶。
  • 早在十多年前,嵐山就有了一個不收費的「留守兒童輔導班」!
    但是這裡的孩子不像外界了解的留守兒童那般無依無靠,因為於慶富老師,解了他們的困局:早在十多年前,於老師就開始在村裡開「留守兒童輔導班」。當然這個輔導班從不收費,於老師會將村裡的留守兒童統一組織起來,假期、周末都可以統一在一起學習、講故事、看電影,誰有不會的問題可以請教於老師,有困惑的心事可以說給於老師聽。
  • 體驗傣族潑水節 留守兒童樂不思「暑」
    7月31日,參加南都留守兒童圓夢行動的38名留守兒童走進深圳錦繡中華體驗圓夢行動日常活動,學完傣族方言、看完傣族舞蹈還能來現場體驗潑水節,一連串的民族風情讓孩子們大呼過癮。    初探傣族風情,現場學唱潑水歌    「如裡桑沙。」現場眾人齊呼,38個留守兒童家庭在深圳錦繡中華學起了傣族常用語。
  • 十三部委發起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行動
    全國婦聯等十三部委共同啟動「共享藍天」全國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大行動,探索從政策和法律的層面解決數以千萬的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請聽中央臺記者趙薇的報導。           由於人戶分離,流動兒童平等受教育、接受衛生保健和和預防免疫等一系列權益往往難以在留住地實現,廣東省中山市率先在全國推出16歲以下暫住兒童隨行卡。憑藉這一身份,流動兒童也能平等地享受入學、免疫接種等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