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30日,「巴味渝珍」杯重慶市第三屆鬥茶大賽(決賽)暨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採摘開園活動在開州區舉行。同時,開州區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也正式採摘開園,萬畝茶園鬱鬱蔥蔥,茶旅融合發展將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採摘開園,美麗的採茶姑娘
五星冠軍茶 今年花落這三家
採茶、制茶、茶藝表演……4月30日上午,開州區大進鎮紅旗村陽光明媚。「巴味渝珍」杯重慶市第三屆鬥茶大賽(決賽)暨大進鎮萬畝生態茶園採摘開園活動正在這裡舉行。
開州區巴渠茶葉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龔厚祥笑容滿面,有著30多年制茶經驗的他正在現場展示手工制茶技藝,只見他手捧起新鮮採摘的茶葉,在180℃以上的高溫中殺青,揉捻成型,再通過脫水、攤涼、烘焙等工序後,茶葉就製作而成。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屆鬥茶大賽活動收到各區縣選拔推薦的112家企業、178個茶葉產品參賽。邀請了市內外專家按照最新版國家標準進行審評,從茶葉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和葉底五個方面,最終評選出重慶市五星冠軍茶葉3個、重慶市金獎茶葉7個,評選出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優秀茶葉生產企業5家、重慶市優秀融合發展茶葉企業5家。
永川秀芽、秀山紅茶、雲嶺小碗分別獲五星冠軍綠茶、紅茶、沱茶。龔厚祥所在的合作社在鬥茶大賽中獲得了重慶市深度貧困鄉鎮優秀茶葉生產企業。據重慶市茶葉學會理事長童華榮介紹,與前兩屆比較,本屆茶產品品質有明顯提升,達到高檔名茶水平的比例高,競爭激烈。
制茶工藝展示
特色農副產品來趕場 魚子醬三文魚最吸睛
當天,重慶市茶產品線上交易平臺也啟動上線,通過農產品線上交易平臺和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暢通深度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渝字號」茶葉走出深山、走出三峽、走向全國。
活動現場,除來自全市的名優茶產品外,開州區的中藥材,果品,糧油,水產,畜禽等特色農副產品也紛紛亮相,汁多味甜開州春橙、紫水豆乾、開州再生稻米,還有來自開州譚家鎮冷水魚流水養殖基地的三文魚、魚子醬吸引了一大波美食愛好者。
據該基地負責人蔣開均介紹,基地建成標準化冷水性魚類流水養殖魚池10萬平方米,是目前中國內陸單體面積最大的冷水性魚類流水養殖基地。以鱘魚、淡水三文魚、大鯢等魚類等繁育養殖為主。
「我們的魚子醬和三文魚等產品遠銷上海、鄭州、廣西等地方,還出口到越南、俄羅斯等國家。」蔣開均說,基地帶動就業70多人,帶動周邊村民增收。每年僅三文魚銷售就超過10萬尾。
重慶市深度貧困地區特色農副產品展銷活動現場
深度貧困鎮「逆襲」 萬畝生態茶園加載成型
活動儀式上,隨著全市最大的單體山地生態有機茶園在大進鎮紅旗村開園採摘,大進鎮也完成了一次「逆襲」。
地處開州區東北部的大進鎮,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貧困人口多,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差,基礎設施差,自我發展能力差。但南北差異性氣候在此交匯,為茶葉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積澱了深厚的茶歷史文化。
近兩年來,在重慶市委組織部扶貧集團精心幫扶指導下,大進鎮按照「生態、安全、優質、高效、融合」的發展思路,以打造萬畝茶旅融合產業園的目標,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目前,在大進鎮全鎮已新植茶園1萬餘畝,成為目前全市最大的單體山地生態有機茶園,紅旗村是茶園的核心區。與此同時,巴渠特色的農家院落、5公裡茶葉梯田健身步道、觀景平臺……短短三年時間,一個個「產區」變「景區」,茶旅融合發展成為大進鎮的一張新名片,為全市特別是貧困地區發展茶產業提供了示範樣本。
據重慶市農業農村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茶產業已成為重慶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成為許多貧困地區的首選產業,一個個茶園為貧困山區農民開闢了一條致富路。據統計,全市貧困地區茶葉種植面積達到59萬畝、產量1.95萬噸,分別佔全市的66%和47%,茶產業惠及了18個貧困區縣的114個鄉鎮、257個貧困村、23100多建檔立卡貧困戶。
茶藝表演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倩 攝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