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通過口傳心授傳承的「技藝標本」,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10月1日,由平遙縣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為期一個月的「迎國慶、慶中秋」鳥蟲體字畫、晉商印章篆刻技藝非遺保護成果展在平遙縣文化藝術中心開展。
一張張鳥蟲體字畫作品活靈活現,使人耳目一新;一幅幅晉商印章篆刻作品古樸端莊,情趣盎然。據介紹,此次主要展出了溫晉亨、馮光英兩位代表性傳承人的藝術作品。
平遙古城書畫院院長 郭保旺:在這裡面我看到了許多過去沒有看到了東西,他經過挖掘,經過他的加以解釋加以思考,更把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很好的傳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霍文忠:以此為代表提升我們全縣的非遺傳承人,他們傳承非遺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這樣一種保護理念,讓更多的社會群眾,社會各界能夠了解這些非遺,珍愛非遺,傳播非遺。
近年來,平遙縣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申報力度,不少珍貴的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有效的搶救和保護,此次非遺保護成果展,是平遙縣非遺保護生動實踐的典型代表。相關人士表示,要秉承「保護、傳承、普及、弘揚、振興」的理念,將平遙非遺保護推向新的高度,為「大美古城 小康平遙 國際旅遊城市」建設注入更加強大的內涵和活力。
平遙古城書畫院院長 郭保旺:我們的非遺傳承人都要推出自己的展覽,讓我們平遙的非遺項目更發揚光大。
平遙縣非遺聯盟秘書長 鄧曉華:我覺得以後應該有更多的對傳承人的一些激勵、展示,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去了解認可,然後把非遺更好地傳承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霍文忠:希望我們社會各界和群眾能夠走進我們文化藝術中心的這個展廳,來認識我們的非遺,學習非遺,使這項非遺能夠全社會得到廣泛的認識和傳播。
據悉,本次馮光英非遺作品成果展,精選其篆刻書畫作品四十餘件。其中篆刻作品十二屏,印章與邊款共五十餘面,風格有古璽文印式,鳥蟲篆印式,繆篆文印式,小篆細朱文印式及肖形印式,邊款圖文並茂,與印文相配合,並在經典名句印創作頁後附了跋文贊語,體現了作者將優秀傳統文化融於現代生活的努力。書法與篆刻關聯緊密,這次展出書作二十餘件,其中臨摹楷書作品四件(卷),小楷作品五件,多與修身治學相關。餘為隸書行草書作品,皆為自作詩文,展示出作者四體皆能的書藝與良好的文學素養。繪畫作品展出十件,挾金石書法之骨力,故其筆下多水墨蒼勁,與其篆刻書藝意韻相合,洵為可觀。(記者 杜利勇 通訊員 郭亞麗)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