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奇葩說》剛播的時候,馬東最常說的一句臺詞是,「我們是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當時,這句話是作為一個「笑話」存在的,每一次馬東強調這句話的時候,都是這個舞臺最「不講道理」的時候。
回過頭來看《奇葩說》第一季的樣子,還是個略顯生澀的節目。
帶著「奇葩」的標籤,既要對得起這個名字,又要和普通觀眾接軌,是《奇葩說》的第一個難題。
而網絡播出的形式,給了《奇葩說》最大的自由度和可能性,讓它能夠完成這一平衡。直到現在,它也不必困於時長,可以拆成上下兩集,展現所有有趣的內容。
可以說,《奇葩說》最開始的成功,一是贏在了這份自由,二是贏在了人,贏在了三位導師,能夠控得住《奇葩說》的氣場,讓這個節目「皮」得恰到好處,既犀利又溫情。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不知不覺間,《奇葩說》居然真的變成了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還
吸引了了很多辯論大神的加入。
到現在,《奇葩說》成為了一個少見的難以復刻和模仿的節目。
馬東說,他希望《奇葩說》可以做到第十季。
其實一個綜藝節目的壽命,通常在三到五季之間,就已經算得上「長壽」了,而《奇葩說》錄到第三季的時候,就也開始遇到難題——它需要新鮮血液的加入。
也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奇葩說》成了一個極具接納性的節目,如果不是這個節目,我們大概很難看到薛兆豐和李誕坐在同一張桌子上。
因為以辯論為背景的特質,《奇葩說》給了每一個先到、後來的選手發光發熱的機會。
即使《奇葩說》的辯論氛圍越來越濃厚,「不著調」的大王和馬劍越也融入到了其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專注邏輯的詹青雲、專注段子的傅首爾,同時在這個舞臺上得到強烈的反饋;曾經被大面積吐槽的楊奇函、儲殷,也有機會憑著說話,被觀眾們接受和喜愛。
因為「說話」是這個舞臺上唯一的標準,反而讓它對每一選手,都是公平的。
馬東曾經說,《奇葩說》的意義是讓我們意識到其實自己的立場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堅定,它很容易被動搖。
但在我看來,到第六季了,《奇葩說》的另一個意義,是讓我們慢慢覺得,原來「辯論」,也沒有那麼難。
第六季的新「奇葩」程思博表現可圈可點,論證「是否支持「黑科技」:每個人都可以復活一個最愛的人」
先說一個「完全正確」的三段論「人活著是一件好事、愛的人是人,所以復活愛的人是一件好事」
氣氛熱鬧起來了,又接著繼續說「復活」:它曾經叫做青黴素、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我們也已經有了「冷凍人」的技術,我們不應該排斥科技的發展
看久了《奇葩說》的觀眾,即使說不出其中的辯論技巧,也能感覺到這個「立論」的思路,是熟悉的,能看到一點過去某場比賽的影子。好像,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學到了一點點辯論的技巧。
這還挺有趣的。
《奇葩說》的選手們,也不乏有人走到其它節目中。陳銘到許多其他節目中,繼續呼喚愛;姜思達一早就交出了某瓣8.6分的短視頻採訪節目《透明人》,後來參與其他綜藝節目,表現同樣出彩。
「會說話」,還真是一張通行證。辯論是讓人思考的過程,看多了《奇葩說》的來來往往,也逐漸發現,原來「表達」,也可以有那麼多的技巧,讓溝通更高效,也讓我們更「平和」地達到目的。
只是「說話」這件事,一直流於理論,枯燥的同時,實用性並不強。而《好好說話》,則是立足生活中的小場景,用最「接地氣」的方法,高效地教你說話的技巧。雙十一到了,何不趁此機會,跟著「大咖」們,學一學說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