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遇見安格爾:迷失在雅典廢墟的「中國畫家」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在杭州遇見安格爾:迷失在雅典廢墟的「中國畫家」

澎湃新聞記者 陸斯嘉

2018-06-03 08:59 來源:澎湃新聞

1856年法國評論家泰奧菲勒•西爾維斯特在《在世的藝術家史》中寫到:「安格爾先生和我們沒有一點共同之處,他是一位19世紀迷失在雅典廢墟中的中國畫家」。

6月2日,來自新古典主義代表畫家安格爾故鄉,法國蒙託邦安格爾博物館的70件作品開啟了中國巡展的最後一站——浙江美術館的展出。此次「安格爾的巨匠之路——來自大師故鄉蒙託邦博物館的收藏」 特展是安格爾在中國第一次成系統的、全方位的展示。

儘管展品中沒有人們熟悉的、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泉》《大宮女》及其他安格爾賴以成名的肖像畫,但通過安格爾的創作、臨摹、素描、收藏品以及他人對畫家名作的臨摹等,觀眾可以追隨藝術家的內心,通過展品,與一個立體、完整、鮮活的安格爾相遇。

新古典主義代表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西方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巨匠,法國國寶級新古典主義大師,是古典主義繪畫領域中將表達「永恆的美」的理念發揮到極致的藝術家,他以溫克爾曼的古典藝術最高理想「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為原則,創作出眾多繪畫傑作,其中以收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泉》《大宮女》《土耳其浴女》等最為人熟知。

安格爾
《大宮女》,現藏於巴黎羅浮宮。

安格爾《泉》,現藏於巴黎羅浮宮。

在安格爾的家鄉法國蒙託邦,有一間以畫家名字命名的博物館——安格爾博物館。藝術家先後於1851年和1867年進行過一次捐贈和一次遺贈。目前該博物館藏有安格爾的4500幅素描、20多幅油畫、50套版畫、古代藝術藏品、藏書、家具、小提琴、老照片以及學生們的臨摹畫和各種草稿,可以說在法國及世界範圍內,它是「最完整詮釋安格爾藝術面貌的所在」。由於博物館內部裝修,這些珍貴藏品得以「走出圍牆,走出法蘭西」,來到中國。

6月2日,「安格爾的巨匠之路——來自大師故鄉蒙託邦博物館的收藏」特展在浙江美術館正式開幕,蒙託邦安格爾博物館帶來了70件有關安格爾的藏品。這場展覽是安格爾在中國第一次成系統的、全方位的展示,也是繼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天津美術館兩站後,中國巡展的最後一站。

法國蒙託邦安格爾博物館館長弗洛朗斯•維基耶•杜泰伊。

展覽開幕式上,法國蒙託邦安格爾博物館館長弗洛朗斯•維基耶•杜泰伊表示,過去安格爾被稱為「迷失在雅典廢墟中的中國畫家」,是同時代人的誤解,今天將安格爾帶到中國,希望中國觀眾打開想像,通過自己的眼睛認識安格爾,並從中汲取靈感。「此次展覽,展現了安格爾的心路和成就,還呈現了他的個人生活、興趣愛好、私人畫室以及他一生心愛的收藏,從全景和微觀維度深入、立體、鮮活地還原了安格爾。」

父親的影響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品中既有藝術家創作的安格爾畫像和塑像,也有安格爾自己創作的油畫、素描等作品原件,如《戈拉奈肖像草稿》《坐在椅子上的聖母》《為路易十三的祈禱所做草稿》等作品,不論是描繪細緻入微的人物表情,還是描繪衣服的褶皺,都體現出了安格爾深厚的素描功底。而《藝術家父親的肖像》、《男裸體模特》、《臨摹拉斐爾自畫像》則體現了安格爾對顏色、輪廓、多線條律動的天才稟賦。

《路易十三的祈禱 》草稿(路易十三)安格爾 黃色紙上的石墨和擦筆畫

《坐著的保羅-希吉斯貝爾·穆瓦特西耶夫人像》 (草圖) 安格爾 1856年前後 布面油畫和鉛筆畫

在開幕日下午的講座中,弗洛朗斯•維基耶•杜泰伊說起了關於《藝術家父親的肖像》的趣聞。

《藝術家父親的肖像》(讓·馬麗·約瑟夫·安格爾)安格爾 1804年 布面油畫。

安格爾的父親約瑟夫•安格爾是蒙託邦皇家美術學院院士,在素描、雕塑領域皆有造詣,對古典主義美術和音樂有著深厚的修養,使安格爾自幼就受到古典文化的薰陶,也正是在父親的指引下,安格爾很早離開家鄉,前往土魯斯接受正規學院訓練,並在1797年在巴黎成為著名畫家大衛的學生。為父親畫肖像,正是安格爾的巴黎時期。隨後,安格爾前往義大利,父子倆再也沒有見面了。此後當老安格爾畫自畫像的時候,他沒有對著鏡子畫,而是直接看著兒子的畫作畫,只因為「(小安格爾)畫得實在太像了」。

安格爾使用過的小提琴 義大利製造(18 世紀末) 小 4_4 尺寸 國產楓木琴身,雲杉拼板背板,楓木柄,楓木夾板。

在展廳中心位置,擺放著一架安格爾鍾愛的小提琴。安格爾自小便在父親的栽培下學琴,日後還當上了土魯斯管弦樂隊的第二小提琴手,他一生鍾愛莫扎特音樂,與帕格尼尼等音樂家為友。杜泰伊說,在法國有一句婦孺皆知的短語:「安格爾的小提琴」,意為一個人熱衷的業餘愛好。這個短語是一位安格爾的朋友最先發明的,但很快成為法國人的日常。展覽中,不僅有小提琴原件,一幅描繪小提琴的畫作也靜靜地在展牆上流淌著旋律。

三個角度解讀安格爾

70件展品,數量雖不算太多,但如何梳理出一條線索,讓觀眾更好地解讀安格爾?這次展覽選擇了「安格爾看自己」、「安格爾看世界」、「世界看安格爾」三個角度呈現安格爾的創作歷程。

《安格爾1818年在羅馬的畫室》作者:讓·阿魯 1818年 布面油畫。

《青年男子肖像》 作者:雅克-路易·大衛(安格爾的老師)布面油畫。

「安格爾看自己」集合了安格爾的油畫、版畫、素描及草稿作品,是安格爾對自身關照的綜合呈現;「安格爾看世界」集合的是安格爾的收藏和對安格爾有影響的其他畫家的作品,展現了安格爾的收藏視野與收藏趣味;「世界看安格爾」集合了安格爾的友人描繪安格爾的作品,展現了他人對安格爾的印象與鏡像。

《大眾的聖母》(臨摩自佛羅倫斯皮蒂宮藏拉斐爾原作)安格爾 1821—1824 年 布面裱硫酸紙油畫。《椅子上的聖母》(模仿拉斐爾)安格爾 紙上石墨和擦筆畫。

《拉斐爾自畫像》(臨摩自佛羅倫斯烏菲茲博物館收藏的拉斐爾畫作)安格爾 1820—1824 年 布面油畫.

在安格爾的藝術養分中,拉斐爾是一位無法被繞開的「男神」。在談到這位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家時,安格爾曾說:「拉斐爾不僅是最偉大的畫家,他既英俊,又善良,他就是一切!」 安格爾還感嘆,他要是早出生300年就好了,那樣他就可以成為他奉之為神的拉斐爾的弟子。此外,安格爾大半生都在臨摹和讓自己的學生臨摹拉斐爾,搜集他的繪畫或雕刻作品,納入自己的收藏,這一點可以從展覽中眾多臨摹拉斐爾作品中窺見。

《雅典紅彩陶三耳瓶》(公元前 5世紀中期)紅黏土,細漿。

《坎帕納裝飾板,森林神榨葡萄》(拉齊奧地區,公元前 1 世紀至公元前一 1 世紀前半期)黏土。

展覽還展示了幾件古代器皿。杜泰伊介紹說,與大衛對古羅馬藝術鍾情不同的是,安格爾醉心於古希臘藝術。安格爾認為,希臘器皿的繪製者們具有一種能讓人體驗到難以捉摸的希臘繪畫的能力,這令他讚嘆不已:「每一次我飽覽伊特魯利亞的作品後,都更加確信,藝術家在描繪希臘時,應當以這些美的範例為依據,進行創作、模仿……」在安格爾看來,要全面理解希臘世界,陶器是必不可少的補充材料。安格爾總共收藏過數千件考古資料,如拓片、抄本、雕刻、照片等。

素描與東方的線

1856年法國評論家泰奧菲勒•西爾維斯特在《在世的藝術家史》中寫到:「安格爾先生和我們沒有一點共同之處,他是一位19世紀迷失在雅典廢墟中的中國畫家」。儘管這一評價顯得有些武斷和片面,但也恰好反映出安格爾繪畫中的東方趣味。

安格爾認為「線條——這是素描,這就是一切」,線是素描的組成部分,也是繪畫的基礎。他說,「線條和造型越簡潔,作品越具有美和力量」,此種審美似乎與中國畫的線描很是相似。而安格爾的素描成就,使人們視他為與達•芬奇和拉斐爾比肩的大師。展出的一組素描作品,被陳列在展線最開始的部分。

《密涅瓦與海神止怒阿奇裡斯》(整組) 安格爾 羽毛筆和鞣酸鐵墨水繪畫,銻石墨鉛筆打底。《羅馬一瞥,梅蒂奇別墅花園》 安格爾 紙上石墨和渲染畫。《薩爾瑪西斯與雌雄同體》 安格爾 紙上石墨和水彩畫。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位新古典主義大師,浙江美術館特別策劃教育專區,對比東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展示「線的藝術」。西方素描中強調的「線」,其實在中國人的造型觀念裡根深蒂固,中國傳統繪畫自漢以來一直以線造型作為繪畫主體,如漢畫像石、畫像磚上所表現的狩獵圖、雜技圖、百戲圖、車馬圖等均體現的是瞬間的意象。「線的藝術」版塊,不僅通過西方藝術家的作品向觀眾呈現西方藝術線條之美,也從中國古典與現代藝術作品線條中引出對東方意蘊的思考。

在教育專區,一位家長帶著孩子體驗「線的藝術」。

歷史的延續

作為新古典主義最後一位大師,安格爾的一生經歷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大變動時期。在藝術上,親身經歷了浪漫主義畫派、現實主義畫派的崛起,但他始終堅持古典主義,追求古典式的寧靜,重視素描,強調理性。可以說,安格爾藝術不僅是西方正統學院的範本,也是19 世紀晚期、20 世紀早期藝術革命的重要先驅之一。他的作品繼承了拉斐爾和普桑的畫風,也啟迪了畢卡索的創作以及藝術表達中解剖結構的變形;他對印象主義的德加、雷諾瓦產生過影響,並激發了19 世紀歐洲藝術流派的振興。20世紀留學法國的徐悲鴻先生及其留法期間四位法國導師弗拉孟、達仰、柯羅蒙、貝納爾都受到過安格爾的影響,「所以今天的展覽不是一個偶爾,而是歷史的延續。」杜泰伊說。

杜泰伊認為,儘管蒙託邦博物館內鮮有安格爾賴以成名的肖像畫,即便有也只是畫室小樣和前期草圖,可還是為研究者和愛好者們提供了一份不同凡響的素材,讓他們得以觀察安格爾的創作歷程:從他9 歲時臨摹尼俄伯頭部雕像的「第一幅素描」,直到他去世當日放在畫桌上的最後一幅作品,臨摹自喬託的《哀悼基督》。正是因為安格爾博物館是這樣一個地方,即人們可以在此追隨藝術家作為一個人的內心,通過一幅又一幅作品與畫家相遇,並結合畫家熟悉的世界還原他的思想,最終揭示其思想在此次展出的畫作中所達到的程度,這次展覽因此才具有其全部的意義。

《尼俄伯頭像(希臘神話中底比斯王后)》 安格爾的第 一幅作品,創作於 9 歲時 紙上石墨畫。

《安格爾近1860年時的坐姿照》 攝影師:安德烈-阿道爾夫-歐也尼·迪斯德裡。
《安格爾青年自畫像》(臨摹自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畫作)作者:阿爾芒·岡蓬 1874—1877年 布面油畫。

講座與活動

《安格爾的巨匠之路——來自大師故鄉蒙託邦博物館的收藏》

主講人:弗洛朗斯•維吉耶•杜泰伊(蒙託邦安格爾博物館館長)

時間:6月2日 下午2點

《從安格爾談東西方的線性素描》

主講人:應金飛(浙江美術館主持工作副館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時間:6月9日 下午2點

《即便是煙霧,也必須用線條來表現——觸摸安格爾》

主講人:張堅(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館長,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時間:6月23日 下午2點

《單純的力量一一漫談安格爾對後世藝術家的影響》

主講人:何紅舟(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助理、油畫系主任、教授)

時間:6月30日 下午2點

《視而不見的顯而易見——繪畫觀看認知模式問題研究》

主講人:檀梓棟(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時間:7月15日 下午2點

以上講座可通過「浙江美術館之友」 微信公眾號免費預約。

除了為觀眾開設兩個教育專區《線的藝術》、《安格爾與德拉克洛瓦之爭》外,浙江美術館還邀請青年藝術家柯飛羽、章獻為展覽設置互動體驗區《黑匣子:窺見巴黎沙龍》,用3D列印、實時直播等當代藝術語言重現安格爾《大宮女》和《泉》等名作中的元素。

展覽將持續至7月21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15)

相關焦點

  • 安格爾名畫抵達杭州 來感受新古典主義大師的震撼吧
    2018-05-30 13:0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劉慧5月30日上午,浙江美術館庫房,昏暗的燈光下,隨著海關人員的輕輕開啟,來自法國蒙託邦安格爾博物館遺產管理負責人兼館長弗洛朗斯·維吉耶·杜泰伊女士,與眾多媒體一起,見證了世界名畫安全抵達杭州。
  • 70幅作品講述安格爾的巨匠之路
    《尼俄柏頭像》《洛哲解救安吉莉卡》《藝術家父親的肖像》《椅子上的聖母》  《泉》中舉罐倒水的裸體少女形象是在中國流傳最廣的西方描寫女性人體的名畫之一,它的作者就是法國新古典主義領軍人物安格爾。如今,「安格爾的巨匠之路——來自大師故鄉蒙託邦博物館的收藏」展正在中華世紀壇展出,這是安格爾在中國第一次成系統的、全方位的展覽展示,70件與安格爾有關的作品展現了這位19世紀新古典主義大師的成就。
  • 法國著名畫家安格爾:素描是真正的藝術
    歷史上的西方畫家,都十分重視素描,而把素描對於繪畫創作的價值提得最高的,應推十八世紀法國畫家安格爾。安格爾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家,曾在羅馬學畫,並受教於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大維,後來長期擔任法國官方的巴黎美術院院長。由於他極力倡導素描,遂形成與重視繪畫色彩效果的浪漫主義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之間的一場論戰。
  • 他就是從尖銳的學派鬥爭中走出的法國新古典畫家——安格爾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位文化藝術的畫家,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1870年——1867年,出生於法國加龍的蒙託邦(Montauban),是新古典主義畫家、美學理論家和教育家。藝術本來也只是一個夢,不過比權勢的夢、財富的夢、情慾的夢,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藝術,是個最好的夢。
  • 安格爾的視覺東方主義
    安格爾(1780—1867)是法國繼大衛之後最著名的古典主義畫家,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法國畫壇盛行的東方題材的追隨者。如果說在德拉克洛瓦那裡,東方題材和浪漫主義的聯姻是因為它們在追求異國情調的視覺意志方面有所吻合,因而顯得不是太過突兀,那麼在安格爾這裡,東方題材和古典主義的結合就是一種矛盾性的紐結,因而有著更加值得關注的別樣意味。
  • Ingres(安格爾)藝術簡歷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法國畫家。1780年8月29日生於蒙託邦,1867年1月14日卒於巴黎。自小父親就培養他對藝術的興趣,那時,他非常熱衷追求原始主義。由於他用功、認真,17歲的安格爾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畫家了。 當時,大衛正擔任拿破崙的首席畫師。
  • 執著追尋永恆美的典型處女座,新古典主義旗手——藝術巨匠安格爾
    安格爾以他的獨特方法描繪出小姑娘的「迷人」之處,矜持的神態,被畫家有意拉長的脖頸、潔白的紗裙,稚氣的身軀,褐色長袖手套上纏繞著一條白蟒般的貂皮圍巾,純真、克制的性感,表現出了小姑娘既不是孩子又還未達少婦的年齡。
  • 安格爾的故事①:真想回到故鄉自由地呼吸,那裡有玉米餅
    他的老師有畫家約瑟夫羅克,風景畫家讓布裡昂,還有讓他住在自己家裡的雕塑家讓-皮埃爾維岡,他們同老安格爾一起,鼓勵他前往巴黎深造。於是安格爾在1797年來到位於巴黎的大衛畫室,隨身帶著老師們籤名的推薦信:「這位前途光明的年輕藝術家將憑藉其近乎掌握的過人才能為祖國爭光。」
  • 分析安格爾的作品《泉》的深刻含義
    文藝復興之後,人們對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水有了更高的敬仰,人們用詩歌和散文讚美水,在沒有照相機、攝像機的年代,畫家的畫筆就是記錄歷史見證的最好工具。大海洶湧澎湃,長河波浪滔天,小溪娟娟細流,不管水是雄偉還是渺小,都來自一個小小的點,那就是泉。看一看安格爾是怎樣體現人們對泉的崇拜?
  • 一周觀展指南|安格爾的巨匠之路與橫山大觀的150年曆程
    除了正在展出的一系列特展,浙江美術館即將舉行的《巨匠之路:法國安格爾博物館藏品展》與日本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即將開幕的《誕辰150年 橫山大觀展》備受關注。前者是國內舉辦的首個安格爾主題展,全部作品來自法國安格爾博物館;後者呈現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的日本藝術家橫山大觀在日本與西方文化交錯融合的時代探索和發展過程。
  • 雅典| 篆刻文明與滄桑的著名「廢墟群」(下)
    雅典 | 篆刻文明與滄桑的著名「廢墟群」(上)雅典,也許你可以不知道雅典的三位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雅典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守護和平的女神雅典娜向這座城市拿出了油橄欖,人們要和平不要戰爭,雅典娜女神也成為這裡的保護神。今天的主題就是奔向雅典衛城,世界著名廢墟建築群。燃!燒!吧!我的小宇宙!
  • 遊大英博物館18號展廳隨感-記憶的宮殿與廢墟的碎片
    留存下來的這一半又一半在雅典,一半在大英博物館,少數在梵蒂岡和羅浮宮。而大英博物館擁有的這部分藏品是最精華的一部分。其四,展廳內的展品分布遵循了這些雕塑在帕特農神廟上的相對位置,就好似把它們從雅典照搬了過來。這些外部裝飾雕塑來自於神廟的三個部分。
  • 安格爾用14年創作人體藝術《土耳其浴室》,傾注了對美的所有理解
    文·段宏剛法國19世紀著名學院派畫家、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1780年——1867年)在晚年,接受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創作任務,按照拿破崙王子的要求,繪製一幅全景式的人體藝術作品,旨在畫中把不同民族又一個七年,也就是1862年,安格爾終於創作完成了這幅大作,取名為《土耳其浴室》。安格爾在這幅作品裡,把學院派的創作技法和審美趣味發揮得淋漓盡致。以紮實深厚的造型技巧,精細嚴謹的筆觸,描繪了20多名膚色不同、容貌不同、姿態不同、氣質不同的姑娘,把年輕女孩的青春活力和風情萬種展現得惟妙惟肖,可以說,這幅油畫代表了西方美術史上女性人體油畫的巔峰。
  • 來自巴黎高美和羅浮宮的「珍品」 :看大衛與安格爾作品同臺「PK」
    這些作品來自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收藏和羅浮宮在巴黎高美的寄藏品,包括大衛、安格爾、普桑、烏東、呂德、弗拉貢納爾等,是對法國16世紀至19世紀早期路易十四到拿破崙時期美術的最高水準進行回顧。  普桑、大衛、安格爾作品均亮相  早在20世紀初,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吳冠中、常書鴻、顏文樑……就曾到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留學,這些留法藝術家們極大推動了中國藝術和中國藝術教育的發展。展覽中的許多展品,就是這批留法美術生們當時在學校看到的作品,試想一下,或許徐悲鴻跟你在同一角度看過這幅油畫呢。
  • 杭州廢墟傳奇
    這裡曾經是華東第一大主題公園,投資2.6億元,從1997年開始,未來世界作為一個遊樂場所存活了9年,接下來的兩年半,它活在自己的「廢墟傳奇」裡。  如今,連廢墟都快徹底消失。9月的第一個星期,它就將完成最後一次拆除。  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廢墟的釋義是「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變成的荒涼地方」。
  • 雅典衛城-廢墟之美
    來雅典旅行的人們,最不可能錯過的景點,一定是雅典衛城。它位於雅典市中心的衛城山丘上,從城中的各個角落仰望山丘之上的衛城,就仿佛仰望眾神之光輝。她將一棵枝葉繁茂、果實纍纍、象徵和平的油橄欖樹賦予人類,而人們渴望和平,將這座城市歸屬於女神雅典娜,並把橄欖樹栽滿雅典各處,從此,雅典娜這裡的保護神。雅典,也因此而得名。隨著遊客人流,徒步登上衛城所在的山丘,在愛琴海的豔陽下,依次走過雅典衛城的山門、雅典娜勝利女神殿、帕特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埃雷赫修神廟等。
  • 閉絕之境-迷失與行動:震中孤島映秀廢墟中生存
    第2頁:幾家合成一個槽,住也是 第3頁: 真是一波三折啊    來源:南方周末  【閉絕之境-迷失與行動】映秀鎮:廢墟尋覓  在5月13日晚上阿壩州州委書記侍俊帶領七人小組冒死翻過餘震不斷、泥石流頻發的大山到達之前,這裡曾經是沒有任何外援的震中孤島。
  • 法國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畫家—泰奧多爾.夏塞裡奧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泰奧多爾.夏塞裡奧,從小就顯露出繪畫的天賦,11歲就被安格爾的畫室接納為學生,學習安格爾的古典主義畫派!安格爾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曾說:「這個孩子會成為繪畫界的拿破崙」!後夏塞裡奧受到德拉克羅瓦的影響,試圖將安格爾的古典主義風格和德拉克羅瓦的浪漫主義顏色調和起來 但安格爾對此非常不滿,因而兩個人關係決裂!《阿波羅與達芙妮》是夏塞裡奧的一幅名作,這件作品就典型地把德拉克羅瓦的浪漫主義熱情和安格爾的古典主義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 一周觀展指南|龜茲壁畫展佛國藝術,安格爾作品講希臘神話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學院與沙龍——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以作品展示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藝術和社會風貌,其中安格爾的油畫《朱庇特與忒提斯》首次走出歐洲。這幅作品自誕生之日起便引發討論,其古怪、神秘卻不古典的「哥德式」風格,吸引著全世界藝術愛好者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