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遊花蓮 感受「天人合一」(圖)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個人遊」臺灣正流行,其最妙之處應該就是自在,坐看雲捲雲舒,起行禪房深處,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如風穿林間,清爽自由。

  自在也需要環境的醞釀。最滋養自在的所在,就是花蓮。

和臺北、高雄這樣的繁華都市隔著一座中央山脈,花蓮躲在山海之間,禾苗青青,雲霧飄飄,好山好水好空氣,進山、出海、下田,或者就坐在家庭小旅館的廊下逗弄主人的貓狗,都能找到自在的感覺,你還可以觸摸到天人合一這樣的大命題。

 山

  花蓮藏著高山,這就是聞名的太魯閣,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峽谷。高山、深谷、斷崖、急流……行走其間,令人起今夕何夕之感。

  太魯閣沿途都有景點介紹和路線圖,你可根據時間和體力自行選擇,一般大家都不會錯過的景點有燕子口、慈母橋、綠水步道、天祥、九曲洞、長春祠、七星潭。走在路上,你可以遙想一下當年蔣經國率領退伍軍人靠斧頭和炸藥一寸一寸修建這條道路的艱辛,有200多人命喪此路。正是因為有了這條道路,山外的人才能走進太魯閣。在此之前,只有世代居住在山中部落裡的人才能在半山上的羊腸小道上行走。

除了山景,大陸遊客可能感興趣的還有蔣經國修建、蔣介石下榻過的「行館」,現在已成為五星級的晶英酒店,位於天祥景區。進入外表樸素、內裡舒適的酒店,喝一杯咖啡,滿眼青山綠水,一座紅橋飛跨,咖啡加美景伴隨著「流光容易把人拋」的興衰感慨,你的旅程就自在圓滿了。

 海

  花蓮面向太平洋,在花蓮看到的海不是海,而是大洋。到了花蓮,一抬眼就能看到太平洋,除了「讓我們看海去」,還能乘船到茫茫的洋面上尋找海豚和鯨。

  花蓮的海岸線有120公裡,太平洋北赤道暖流「黑潮」為花蓮帶來豐富的洄遊性魚類,結果,各種鯨、豚追隨魚群而來。

到了花蓮,你輕易就能找到為遊客而設的賞鯨船,收費在每人1000元新臺幣左右。登船駛向太平洋,世界只剩下了陽光、白雲和藍緞子般的海水起伏舒展,只有那個時候你才能體會什麼是「表裡俱澄澈」,並且「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當小虎鯨忽然躍出水面,在洋面上舞出一道拋物線時,你的心會被牽動。三三兩兩的海豚、鯨在太平洋上飛躍、入水,成為太平洋上最優秀的舞者。

 寺

  「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花蓮是30年前證嚴法師修行之處,現在是慈濟基金會的總部所在地。

  證嚴法師的修行處,是一棟灰瓦白牆的樸素房子,與小學校相鄰,這就是靜思精舍。精舍是慈濟事業的起點,也是慈濟人的心靈故鄉。證嚴法師在此帶領弟子「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發展起今日慈濟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事業。精舍雖然小門窄戶,但有一股令人屏息靜氣的力量。坐在門前的樹下,桂花的香氣襲來,稻田在風中延展,雖未置身深山古寺,卻有一種純粹和靜穆自然地在心中生長起來。

  靜思堂宏偉莊嚴,雖是慈濟主要的活動場所,但擺脫傳統的寺院形式,從建築到功能都融入現代氣息,除了挑高13層樓高的講經堂外,還有圖書館、史料館、會議廳。對於信眾來說,這是禮佛修行的地方;對於遊客來說,它也是一座豐富的免費博物館。

  在花蓮個人遊,最後落腳靜思堂,想想一路所見所感,也許你會因這一趟旅程而有些改變吧?(記者 陳曉星)

相關焦點

  • 自在遊花蓮 感受「天人合一」
    海   花蓮面向太平洋,在花蓮看到的海不是海,而是大洋。到了花蓮,一抬眼就能看到太平洋,除了「讓我們看海去」,還能乘船到茫茫的洋面上尋找海豚和鯨。   花蓮的海岸線有120公裡,太平洋北赤道暖流「黑潮」為花蓮帶來豐富的洄遊性魚類,結果,各種鯨、豚追隨魚群而來。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探訪貴德玉皇閣 感受道教「天人合一」 (5/10)
    探訪貴德玉皇閣 感受道教「天人合一」 (5/10) "← →"翻頁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藝術精神的至高境界
    或許正是因為天人合一思想如此地根深蒂固,中國的山水詩、山水畫乃至於園林藝術才會如此發達。01何為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自然與人為是相通且不可分割的。天人合一不僅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更成為了中國藝術的核心價值。02「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高表現「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各種藝術形式中皆有體現,我們不妨以繪畫、建築和詩詞為例,更深刻地領會這一思想的藝術價值。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來青羊,感受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成都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首先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賢哲們提出的一種宇宙觀和哲學思想,它至少應包含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應尊重自然、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等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觀還認為人類應該平等地對待自然界的一切,與之處於一種完美和諧的狀態。因而,「天人合一」思想體現的是一種大智慧,一種永恆的自然法則。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人與道契合,當下就在天堂
    天人合一是莊子在大宗師篇中提出的一個構想,雖然他並沒有直接說出這四個字,「天人合一」僅是後人將莊子的思想簡化而整理出的詞句。天就是大道的意思並包括大自然,所以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人和大自然溶合一起,進一步可以與大道契合。大自然在道之內,但不完全代表道。而道是無所不包、包括大自然。簡單地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道契合時,就有開放的心態,當下就在天堂。以天人合一為目的之人生,應該是優遊自在而且心中無掛礙。
  • 「天人合一」看香港
    「天人合一」位於山頂上,中文大學裡新亞書院學生宿舍學思樓和知行樓之間。未到實地,我腦海裡會湧現很多的景物想像:書院?樓臺亭閣?碑刻長廊?等,但到眼前,不直接「參與」到實地景物中,你還真的不會理解「天人合一」的絕妙奧義。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又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內經》。在該書中,指出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具體表現為人體形態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 從黃帝內經讀懂——天人合一
    從中我們有著直接的感受就是人要隨著春天的生發之氣而做相應的行動,以適應形體和精神的需要,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重要體現。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這個總結直接就從天地四時的變化,對應到人的身體上來,並且說明了,如果不順應四時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不同的病變,這就更為體現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了,所謂天人合一,並不只是在精神是達到合一,更是要身體力行的達到天人合一,以適應四時的變化,從而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人字天」背後的「天人合一」
    「人字天」奇觀形成於圖中蘑菇石與鯨魚石之間,延伸出來的懸挑棧道名為「天人棧道」,寓意天、地、人和諧共存。景區內山峰巍峨挺拔,千姿百態;山勢雄渾磅礴,氣派非凡。在這神秘的丹霞境地裡,經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一處著名的景觀,名曰「人字天」。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太吾繪卷》天人合一這個特性效果怎麼樣 天人合一特性效果介紹
    導 讀   太吾繪卷遊戲中的天人合一這個特性的效果是怎麼樣的呢?
  • 「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原標題:「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大家手筆)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根深蒂固的傳統,是天道內涵的展示。一般來說,道作為一個整體,稱作易道;分解地說,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周易·繫辭》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講的就是這三道。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漢朝董仲舒利用五行學說闡述了天人感應的原理,篇幅相當長的。以上是說天人感應,那麼再說說人和天怎麼做到天人合一的。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純粹的天與人合一。因為我們知道,天不能單獨存在,天單獨存在就不會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