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2013年,在國家相關文件裡就提出了研學旅行,但研學旅行對於許多的從業者來說,都是個新的行業。大家都在做,大家都是按自己的想像和思路在做,這就出現了「只旅不學」或者將課堂換到了室外去上課的現象,沒有規範,沒有標準模板。同時,許多人包括教師和學生對研學旅行還缺乏正確的認知,如何去轉變大眾(包括教師和學生)對研學旅行就是出去旅遊這一錯誤的認知?我們在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能力等級培訓班的學員中,展開了討論。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
時間:2020年2月9日星期日
會議形式:線上微信群
參會人員:全國首期研學旅行師南昌培訓班及菏澤培訓班的所有學員及班主任老師。
參與發言人員有:秦雪、王聰靈、王開青、王挽瀾、賈增琳、戴霞、王波、宋慧、謝培、佔慶麗。
將大家的觀點總結如下:
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一)研學旅行還在起步階段
研學還在起步摸索階段,在很多家長心目中,研學旅行是變相的旅遊。這是因為現在很多研學旅行公司就是這麼做的,所以給大家造成了誤解。因此,需要我們做出真正的研學旅行課程,打鐵先要自身硬,我們自己對研學了解多少,掌握多少,能否給別人說清楚研學和旅遊的區別?這是第一關鍵所在。
對一個新鮮事物有不同的認知,是一個正常現象。問題的關鍵是相關從業人員自己先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二)研學課程的制定和執行有問題
關鍵還是在課程的制定和執行方面,也就是說你這個課程,你怎麼帶?他們參加之後,他跟一般旅遊有什麼區別?我們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培訓就是給出了方向和標準。比如我們課程有課前課中課後,課前有準備,課中有體驗,課後有反饋,有產出。我們對我們的產品了如指掌,我們知道該怎樣去做,能給客戶真正帶來不一樣的,全新的,讓學生一參加就會「哇」一聲的研學課程,我覺得其它就好解決了。研學指導師自身的素質,和我們開發的研學課程,擺在消費者面前,他們當然會自己選擇。
(三)沒有緊扣政策法規
按照教育部文件,研學旅行可以簡單概括為「研究性學習+旅行體驗」。還有一個要點是,學生的集中食宿和集體旅行。可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遊,在組織方、參與主體、具體路徑、定位和目標上都有其獨特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二、我們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
(一)轉變認識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進行宣傳引導
通過傳統媒體和各種新媒體,做好研學旅行的宣傳,提高大眾的認知。
時下根據現在的情況,不是推廣了很多的線上教育嗎?給我的啟發是我們做這塊前期來說,也可以做線上宣傳,最好還有研學這塊的典範,再對老師前期來個輔導,讓老師也參與了解什麼是真正的研學旅行,因每位老師手上都有個家長群,有時老師的說服力會比研學導師更強,家長對老師的信任度會更大,中期階段,再讓我們專業的研學導師進駐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進一步的宣講及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以及上面的所有問題。
2.進行專題(專業)培訓
開展各級各類的培訓,比如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層面,學生層面,旅行社,基地營地等相關層面的培訓,讓主要參與方了解研學旅行。
時下我們做為研學導師不知道能否再像以前一樣做出課程,可以根據當下做出更具有意義性質的,比如人與自然,國情教育,實踐等,讓學生們真正感知感同,有深刻的領悟,再是同學之間的傳達,以做過幾次來看,我們後批研學的學生比第一批多很多,因為同學們出去以後會有感觸,所以回來後也會對其它學生說,最後的決定還是我們要對課程進行深入的研究,真正做出有意義的課程,我們也可以把這次疫情的正能量在以後做出個版塊,讓更多的孩子了解,讓他們也有這方面的領悟,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時下聽了很多關於研學這塊的東西,也蠻有感覺的,在這段時間內,我們首先要先反思,反思之前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反思自己以前哪些不足,再是對自己的團隊進行專業的學習,在以後的研學市場,肯定會淘汰很多人,因為只有專業的事情教給專業的人做才能發揮到極致,所以我們也要不斷去學習及實踐,只有自己在第一線才會了解最具體的不足之處,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再就是我們的研學導師也應該深入學校,與老師多多交流,多多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愛好,以及後期的心裡輔導,我覺的這樣你才能真正設計出一個有靈魂的課程。
3.推出和推廣政策法規
目前與研學旅行相關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規有十幾個,但知曉率並不高,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尤其是行政推動在教育,文旅,餐飲等重點行業推廣。研學指導師自身的素質,和我們開發的研學課程,擺在消費者面前,他們當然會自己選擇。拋開政策不完善,配合不夠等因素以外。我們必須認清我們自身是一線工作者,現在討論的這些認知問題是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的思維,三觀也不一,要完全去改變市場環境及個人對研學的認知,不是一件易事。個人覺得:做好自己,以點帶面,不要為了盈利而盈利,一定要有教育情懷,活動質量大於學員數量。我們自己專業程度決定自己能否站穩市場和走遠,所以要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
(二)從專業規範性和嚴謹性下功夫
所以各位趁著這個時期多去思考,多去研究,多思考一下如何做課程,做執行。研學旅行不單很多家長不懂,現在可能連我們很多從業者都不懂,畢竟是個新生事物。
1.研學旅行的關鍵在於學校領導的了解什麼是研學旅行,對學校有什麼好處,對學生有什麼好處,老師推廣這個對他有什麼好處。這些問題,學校只有真正有動力來推廣研究旅行,學校負責研學旅遊的領導鼓勵來參加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培訓,前期推廣階段可以給當地教育局和學校負責研學領導一個免費名額。
2.學校要把研學旅行(為社會實踐課程)納入學生的正常考評,同語數英一樣重要,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活動,能解決這兩點,我想家長也不會反對的。
3.作為研學旅遊的實施方,整個產業鏈都必須專業化,孩子學回去要有效果,要有好的反饋,如果這三個方向做好的話,這個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個人愚見供大家參考。
4.讓我們的工作合時宜
以時下疫情來說,把國情和人與自然放在首位,看到那麼多優秀人才在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義不容辭地趕回來,真的很感動,這也證明在大家的心裡,還是很有愛國這種思想,所以後期的課程我們也會針對性的去開發,還有讓孩子們更好的去了解大自然及愛護大自然,實踐可以從我們這次疫情做啟發,讓孩子在面對任何疫情時都能做好防控,防災,防火等各種措施,我想這些對孩子們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當然,一旦孩子們真的學到些什麼以後,做為家長就更樂意讓孩子去研學,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真正學到了一些東西及知識,總比放在家裡玩電玩、玩遊戲,玩手機強。
(三)從安全和費用方面考量
首先說明一下,研學教育其實很早就下了文件,只是有些地方教育部門看重不看重,我們每次的研學,教育部門都會有一兩次隨從,校方領導和老師是每個學校必派的,據我了解也有些地方尚未啟動,所以市場前景還是蠻大的。
如果要跟學校做研學旅行的話,必須要解決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不能讓學校領導有風險。第二個,讓家長覺得安全。第三個,課程要能符合要求。第四個就是利益的均衡,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你必須要有資質。
我們這裡教育部門每年都會有一次補助,助那些貧困學生出行,這種活動是教育部門直接派人及每個學校抽派老師,所以說看每個地方,著重不著重,但後期我相信,所有的地方肯定都要往這方面發展,當下我們就是在原基礎上更加的學習專業的知識,及更好培養自己團隊的實踐能力。
時下上半年出行研學是不太可能,只有下半年了,所以在這段時間裡,大家可以多多學習,多多交流,也許以後我們可以組織成一個更專業的團隊,因為我覺得每個人肯定都有他的優勢所在,我們可以互相合作的。
(四)考慮地域及地情
各地具體情況不一,但我覺得還是要加強自我素質提高最重要。
我認為研學旅行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的新事物,是一個涵蓋廣泛的產業鏈,就服務方而言,涉及教育機構、旅行服務方等,作為我們從業者,我認為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優勢是什麼,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這山看著那山高,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更容易迷失自己。關於我自己對研學旅行的認識我會在17號的直播系統中分享。
我眼中的研學旅行,為了更好記住他,我自己給它一個所謂的定義:研學旅行是以安全為前提,以旅行為方式,以教育為目的,以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為宗旨的一種體驗式學習形式。
我做為一個當地的旅遊業人士,了解我們這所有的資源及服務,包括所有的吃、喝、住、行、娛、樂、遊、購,進軍研學領域,我個人覺得不衝突,因為從一個旅遊業人士的角度來分析,我更加了解當地民情風俗,及當地的所有研學基地,有時反而覺得可以把哪些服務做得更好,當然這就要看你怎麼來經營及運作了,首先是要有平臺,再是專業,再是資源等,我覺的有時多元化經營模式不會讓自己在某一時刻感覺到迷茫及措手不及。
旅遊是食住行玩,研學是衣食住行學玩。
對,但在旅遊行業中,你也可以得到啟發,首先我舉個列子,吃這方面,像我們的資溪麵包是全國有名的,在讓孩子們吃的同時可以讓他們了解麵包的啟源以及到自己親手怎麼製作流程等,當孩子們從體驗過程中吃到自己親手製作的麵包,那感覺是不一樣的。
我一直認為,最終你的客戶購買的是你貫穿在整個研學旅行始末的教育理念。
三、所有人都應該搞清楚幾個概念
這裡和大家探討幾個概念,旅遊,研究性學習,研學旅行(每個概念有不同的定義,但本質基本是一樣的)。
旅遊:旅遊是外國或外地人口進入非定居地,並在其逗留和移動所引起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動的總和。( 施拉德,1910,有更改)
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01,《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
研學旅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教育部,2016)
最後,我們用頤悅天下旅投王挽瀾老師的話來結束這次的討論:
基於以上的理解,本人有幾下觀點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1.研學旅行是一種特殊的旅遊活動,是帶有明確教育目的的旅遊活動。
2.研學旅行的基礎是教育,或者說是教育+旅遊,教育是本質,旅行是形式。
3.研學旅行是校外教育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在操作中要突出體驗性和實踐性。
4.研學旅行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應與一般意義的研究性學習有所區別,要突出旅行體驗的特點,發揮旅遊的獨特教育功能,避免出現學而不遊或者遊而不學的片面操作。
全家聯國際教育
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