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 ,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的事件。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
背景
荷蘭在17世紀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將韋麻郎率軍艦兩艘偷襲澎湖,伐木作舍,擬長久佔領。明朝總兵施德政命令都司沈有容率兵面責,荷方理屈,於十一月退出澎湖。天啟二年(1622)五月,荷蘭艦隊再次侵佔澎湖。四年二月,巡撫南居益派總兵俞諮皋、守備王夢熊等收復澎湖,擒荷將高文律。荷蘭殖民者強佔澎湖的陰謀未能得逞,於同年八月轉而侵佔中國臺灣島西南部,先在大員建臺灣城(荷人稱熱蘭遮城),後又在赤嵌地區建赤嵌城(荷人稱普羅文查城)等城堡,做為軍事侵略統治據點,並使用武力鎮壓高山族,燒毀村社。崇禎十五年(1642),荷軍又打敗於天啟六年侵佔臺灣北部雞籠(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奪佔了臺灣的西南部和北部。荷蘭在臺灣對漢族、高山等族人民施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和剝削。在政治上通過任命漢族和高山族「長老」進行統治;在經濟上將臺灣土地全部佔為己有,向臺灣人民強收高額地租,每甲田(約合十一畝)年收租為上等田十八石,中等田十五石六鬥,下等田十二石二鬥,還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在文化教育上派遣基督教傳教士向臺灣人民灌輸宗教思想,創辦學校,推行奴化教育。
荷蘭殖民者
南明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權之後,他手下大臣黃道周是個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幫助隆武帝出師北伐。但是掌握兵權的鄭芝龍,只想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出兵。過了一年,清軍進軍福建的時候,派人向他勸降。鄭芝龍貪圖富貴,就拋棄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權也滅亡了。
鄭芝龍有個兒子叫鄭成功(福建南安人),當時是個才二十二歲的青年將領。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時候,鄭成功苦苦勸阻他父親。後來,他眼見父親執迷不悟,氣憤之下,就單獨跑到南澳島,招募了幾千人馬,堅決抗清。清王朝知道鄭成功是個能幹的將材,幾次三番派人誘降,都被鄭成功拒絕。清將又派他弟弟帶了鄭芝龍的信勸他投降。他弟弟說:「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親的性命難保。」但鄭成功依然不為所動。
後來鄭成功兵力漸漸強大起來,在廈門建立了一支水師。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乘海船率領水軍十七萬人開進長江,分水陸兩路進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但是清軍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騙他。鄭成功中了清軍的計,最後打了敗仗,又退回廈門。鄭成功回到廈門,清軍已經佔領福建大部分地方,他們用封鎖的辦法,要福建、廣東沿海百姓後撤四十裡,斷絕對鄭軍的供應,想困死鄭成功。鄭成功在那裡招兵籌餉,都遇到困難,就決定向臺灣發展。鄭成功少年時期就跟隨他父親到過臺灣,親眼看到臺灣人民遭受的苦難,早就想收復臺灣。這一回,他下決心趕走侵略軍,就下命令要他的將士修造船隻,收集糧草,準備渡海。
戰略形勢圖
2.收復臺灣過程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要他兒子鄭經帶領一部分軍隊留守廈門,自己親率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這時候,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有點害怕。鄭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戰船排在前面,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麼可怕,你們只要跟著我的船前進就是。」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慌。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在今臺灣東平地區)和赤嵌(在今臺南地區)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了好多破船,想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鄭成功叫何延斌領航,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登上臺灣島。臺灣人民聽到鄭軍來到,成群結隊推著小車,提水端茶,迎接親人。躲在城堡裡的荷蘭侵略軍頭目氣色敗壞地派了一百多個兵士衝來,鄭成功一聲號令,把敵軍緊緊圍住,殺了一個敵將,敵兵也潰散了。
侵略軍又調動一艘最大的軍艦「赫克託」號,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阻止鄭軍的船隻繼續登岸。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船把赫克託號圍住。鄭軍的戰船小,行動靈活。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託號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赫克託號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兩座城裡不敢應戰。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說只要鄭軍肯退出臺灣,他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慰勞。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敵軍頑抗,一時攻不下來。有個當地人給鄭軍出個主意說,赤嵌城的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不戰自亂。鄭成功照這個辦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果然乖乖地投降。
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頑抗,等待救兵。鄭成功決定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他們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公元1662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後,灰溜溜地離開了臺灣。
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是一個風景秀麗、經濟富裕的發達國家。作為一個只有4.18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當年的荷蘭可是風光一時,在世界各地到處殖民,曾霸佔我國臺灣長達三十餘年。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17世紀鼎盛時期的荷蘭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力量,荷蘭的商船數量超過1.5萬艘,比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和雄厚的資本,荷蘭在世界各地搶奪殖民地和貿易權,荷蘭佔據了馬六甲、錫蘭、新尼德蘭等多塊殖民地,是西班牙之後最大的殖民帝國。當時的英國、法國都要靠邊站,荷蘭的實力可見一斑。其次,臺灣長期孤懸海外,在古代非常荒僻落後,中原王朝根本看不上眼,臺灣連藩屬國的資格都沒有,長期游離於中原王朝之外。明朝雖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轄東南沿海的海上事務,但並未在臺灣島上設置有效的管理機構。由於明朝不重視,所以臺灣一度成為倭寇和海盜們的聚集地。當時臺灣的價值甚至都比不上澎湖。1602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後開始大規模向遠東擴張滲透,他們首先把目標就鎖定在了澎湖列島上。1604年,荷蘭人佔領了澎湖列島,但荷蘭的行為激怒了明朝政府,明朝派兵驅逐了荷蘭人。1622年,荷蘭人在攻打澳門失敗後,逃到臺灣海域,再次佔領了澎湖。1624年,南居益任福建巡撫,再次將荷蘭人驅逐出了澎湖。荷蘭人被驅逐後,被迫將注意力轉向荒僻的臺灣。由於臺灣島上只有一些原始的土著居民,所以荷蘭人幾乎沒費什麼勁就佔領了臺灣沿海地區。荷蘭在臺灣修築港口和城堡,建立了殖民統治。對於荷蘭人佔領臺灣,明朝並沒有當回事,不僅沒有派兵阻止,甚至都沒有進行抗議,任由荷蘭人佔據臺灣。實際上,荷蘭人去臺灣正是明朝官員建議的。就這樣,荷蘭人一直統治了臺灣30多年。直到1661年,臺灣才再次得到重視。由於明朝大將鄭成功在東南沿海失去了根據地,已經無法在大陸立足,所以被迫向海外轉移。鄭成功經過考慮,決定把臺灣作為在海外的基地,重整旗鼓對抗清軍。1661年,鄭成功率 2.5 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跨海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儘管後來荷蘭人勾結清政府試圖重返臺灣,但由於在臺灣遭到重創不得不作罷。1683年,清政府降服臺灣鄭氏,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面對強大的清王朝,早已衰落的荷蘭人不得不放棄重返臺灣的美夢,老老實實退到爪哇島種咖啡。參考資料:《明代後期中國與荷蘭關係研究》、《鄭芝龍:十七世紀的閩海巨商》、《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