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北京東城小學於近日開展國學教育,使小學生快樂背古詩,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中華文化。
探索國學教育 建設文明東城從娃娃抓起
北京市教委發布了《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古詩詞、書法、楹聯等內容,引導學生們廣泛閱讀古今文學名著,作為中小學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基礎素材。
從東城區教委了解到,近年來,東城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探索。本學期,史家小學教師張聰代表本市,參加全國首屆語文教學大賽,其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通過組合閱讀形式,把國學經典與教材文本相組合,榮獲本屆大賽特等獎。
區教師研修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室主任蔣傑英介紹,今年3月,《弟子規新解》經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列為地方教材。目前,《弟子規新解》已走進東城區30所小學。此外,為了增加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們的閱讀素養,東城區開展了組合閱讀教學方式研究,重點關注國學經典與教材文本之間的聯繫。組合閱讀為課堂帶來了一篇文章變多篇文章的新格局,進一步豐富了教學內容。
快樂背古詩 寓教於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09中學小學部有個室內活動特別受歡迎。這個特別的活動就是集背誦、音樂欣賞為一體的「快樂背古詩」。在該校近日開展的教學觀摩會上,該校小學部的孩子們手舞足蹈,快來背古詩,給參加會議的260多名教育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孩子們都是109中學小學部的二年級學生,為方便孩子記憶,學校獨創了一套古詩操。2013年一年,孩子們做著操,竟輕鬆背下了70首古詩和10篇古文。校長劉炳輝計劃將二年級古詩背誦篇目增至80首,之後每年逐漸增加,孩子們小學畢業時能背出10萬字古詩文。「從去年(2013年)9月開始,每天早上7:40-7:50,學生們在教室跟著音樂節拍快樂背古詩。」小學部主管校長王衛軍介紹,活動開展以來,二年級的學生已經能背誦近百首古詩,一年級學生能背誦30餘首古詩,預計小學五年內可完成大約十萬字的背誦量。為了加深學生們對古詩詞的理解,2014年9月,學校在小學部的一、二年級開設了國學校本課程,每周一節。課上,老師為學生們講解背誦過的古詩詞,結合古詩詞延展國學教育。下學期,學校計劃推出由本校教師編寫的國學校本系列教材。該教材分5冊,一至五年級每年級一冊,內容涵蓋唐詩、宋詞、經典古文和《論語》等國學讀本。
東城區和平裡一小語文教師趙瀛最近正在給六年級學生教授課文《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是印第安人首領西雅圖的一篇演講稿,表達了對故土的眷戀。由於印第安距離學生太過遙遠,趙瀛就引導孩子們關注北京,在講到「善待河水」時,老師就讓孩子們了解北京缺水的現實以及南水北調的艱辛;當講到「照管空氣」時,老師就和學生們說起了「霧霾」,讓學生們了解清潔空氣的重要。
在國學校本課之外,學校還開設了書法校本課,每周一節,經過一年的硬筆書法訓練,如今二年級的學生已開始學習軟筆書法。王衛軍告訴記者,學校希望通過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讓孩子們熱愛古詩詞,從小培養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培育愛國熱情,長大成為文明有禮的北京東城人。而讓國學文化走進孩子們的生活,需要學校和家長達成共識。本學期末,學校將向每位家長贈送《論語新解》一書,希望家長了解更多的國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