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那些驚人巧合,莫非真的有輪迴穿越?看完後背後直冒冷汗!
歷史多有相似,可相似到一定程度,人們就不得不對其進行一番評頭論足了。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遇到過不少的巧合,除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外,歷史上也發生過不少令人驚奇的超巧合事件,有些令人驚訝,但是也有些恐怖的巧合。有些時候,真的不禁令人覺得是否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操控這一切。
頭尾巧合:
1.夏朝的開國君主是「啟」,末代君主是「桀」。
「啟」就是開啟的意思,而「桀」的諧音就是終結。這是歷史的一個巧合,還是冥冥之中就已經註定了呢?
2.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個政權又歸於一統,而此時統一天下的,恰巧就是晉朝。
3.歷朝在建國之後的第二第三代皇帝時都要經歷一次動蕩。
漢朝的七王之亂,目的是削藩;
明朝朱棣叛亂,也是因為皇帝想削藩;
清朝後來還是因為削藩而戰亂;
歷史循環:
1.秦滅楚,統一六國,數十年後秦被楚霸王所滅,更詭異的是最後圍困楚霸王,逼其自殺,並分其屍首的五個漢軍將領都是秦人。
2.李唐被朱梁所亡,六百年後,朱明被李順所滅,驚人的巧合吧?而且朱溫和朱元璋都是安徽人,李唐與李順都是西北人關隴人士。李順的建立者李自成祖上就是被李唐賜予國姓的党項族先人。
3.清朝更是興於女人(孝莊),亡於女人(此慈禧),奮起於攝政王(多爾袞),最後亡於攝政王(載灃),以娃娃(福臨)當政走向盛世,以娃娃(溥儀)當政走向滅亡,清初四大輔政大臣,清末有中興四大名臣。簡直就是一張紙完全可以對摺的兩面。
4.明朝的結局,明朝最後的兩個名將一個是鄭成功,一個是李定國,結果卻是:成功不成功,定國未定國,很有些諷刺味道在裡面!
歷史替代:
1.楊家江山送給「李」,我國古代歷史上,楊氏建立的王朝總是被李氏取代。楊隋被李唐取代,五代十國中的楊吳也被李氏的南唐取代。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楊侑即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縊死。同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廢楊侑為希國公,閒居長安,次年五月又把他殺害。楊堅建立的隋朝存在了38年之後,就這樣滅亡了。李淵稱帝後,改元武德,都城仍然定在長安,李淵即是唐高祖。
2.大宋皇位繼承人,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而從第二代皇帝起就開始是他的弟弟趙光義及其子孫了;然而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趙光義的子孫,從第二代皇帝起就又重新回到了趙匡胤的子孫這一脈上。趙匡胤一脈的子孫從失去帝位到重新登上帝位,時間相隔長達186年。
北宋被金國滅亡以後,徽宗第九子、欽宗的弟弟趙構逃至應天即帝位,建立南宋。後因驚嚇,喪失生育能力,後將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趙昚,即宋孝宗。孝宗之後又有宋光宗趙惇、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宋度宗趙祺、宋恭帝趙顯、宋端宗趙惇和衛王趙惇等,他們都是太祖趙匡胤一脈。
朝代斷層:
1.漢朝的巧合
劉邦在芒碭山「拔劍斬蛇」,起義誅暴秦,後尊懷王之約,西略地入關,兵伐鹹陽。
子嬰投降後,眾將都建議殺之以謝天下,劉邦卻說:「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遂寬宥了子嬰。
劉邦建立了大漢朝,200年之後出了一個投機鑽營的「安漢公」王莽,他是漢元帝王皇后的侄子。漢平帝駕崩後,王莽立漢宣帝兩歲的玄孫廣陵侯子嬰為皇太子,並改名曰「孺子」,史稱「孺子嬰」,由王莽居攝,總攬朝政。不久他就「順符命,去漢號」,篡權改國號為「新」,並策命孺子曰:「諮爾嬰……詩不云乎?『侯服於周,天命靡常。』封爾為定安公,永為新室賓,嗚呼!」
看到這兒有什麼感想?很相似吧?
劉邦興於蛇,而亡於「蟒」;西漢從秦朝的子嬰處奪得江山,王莽亦從西漢的子嬰處奪得江山,且兩位子嬰均得以「寬宥」。可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關於劉邦興於蛇而亡於「蟒」的巧合,後來還演化出了一段神話故事:
劉邦斬蛇前,白蛇說:「你今天欠下的帳總有一天要還的。你斬了我的頭,我就篡你的頭:斬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劉邦大怒,說:「我不斬你頭,也不斷你尾,讓你從中間一刀兩斷!」說完,一劍把白蛇從正中間斬為兩段。所以西漢傳到平帝,白蛇轉投胎王莽,毒殺漢平帝,篡漢為新。後經光武中興,滅了王莽,才又恢復了漢室,建立了劉氏東漢王朝。而東西漢恰巧各傳200餘年。
2.宋朝的巧合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
當時,周恭帝柴宗訓只有七歲,小符太后(周恭帝的小姨)20歲,孤兒寡母無力糾纏,只得禪位於趙匡胤。周恭帝在禪位的詔書中說:「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封柴宗訓為鄭王,並賜他丹書鐵券,相當於尚方寶劍,可免一死。
誰知,三百多年後,公元1276年,蒙古兵臨臨安,宋使請和,元將伯顏云:「汝國得天下於小兒,亦失於小兒,其道如此,尚何多言!」不得已,也是七歲的宋恭帝與祖母謝太后、母親全太后奉表降元。宋恭宗在投降詔書中寫道:「臣眇然幼衝,遭家多難。……今天命有歸,臣將往焉。」宋恭帝等被押往大都,忽必烈封其為「瀛國公」,也算是善待他了。
同是孤兒寡母,同是「七歲」,同諡「恭帝」,就連詔書言辭都何其相似。
3.魏晉的巧合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滅亡,曹操迎漢獻帝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持朝政,自為丞相,封魏公,進魏王,加九錫。殺死漢獻帝懷孕的董妃,「幽死」伏皇后,鴆殺二皇子,但他礙於「道德包袱」,終一生為漢臣,沒有篡權,要做「周文王」,把篡權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他兒子曹丕繼魏王位不久,於公元220年,逼迫漢獻帝讓位,曹丕建立魏朝,是為魏文帝。封漢獻劉協為山陽公,「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還說:「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漢獻帝活到54歲,也算得以善終。
這逼宮受禪的曹丕並不長壽,只活了36歲就死了,其子魏明帝曹睿活到30多歲也扔下了孤兒寡母辭世了,遺命司馬懿和曹爽(曹操的孫子)輔幼主曹芳繼位。曹爽乃一介武夫,不久,全家(包括嬰兒)被司馬懿一鍋給「燴掉」了,朝政大權落到司馬氏手上。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開始主宰魏朝廷,甚至逕行廢立,司馬師暴死,繼其位者是他弟弟司馬昭,司馬昭也自為丞相,並逼曹髦封他為「晉公」,加九錫。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齒之言。後來司馬昭殺掉曹髦,另立一個宗室子弟曹璜來當新傀儡,司馬昭把新君曹璜改名曹奐,不久又被進封為晉王,等到司馬昭一死,其子司馬炎繼位為晉王。公元265年,司馬炎就效曹丕故例,逼迫十五歲的曹奐禪位於他,建號曰「晉」,史稱「西晉」。
曹魏四十五年篡來的天下被司馬晉奪去了,曹奐被封為陳留王,302年去世,時年57歲,也得以善終。
曹操父子對漢獻帝玩弄的把戲,在孫子曹爽、曹奐身上被司馬昭父子反過來淋漓盡致地重演了一遍
個人巧合:
戴笠戴笠原名戴春風,字「雨農」,死於岱山,岱與「戴」同音;找到戴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溝,當地人稱為「困雨溝」,而戴笠的號正是「雨農」,山腳下有一座不大的「戴家廟」,(這讓人不由想到《三國演義》裡的「鳳雛」龐統死於「落鳳坡」);岱山位於板橋境內,而板橋姓戴的人又特別多,當地有「板橋的戴,西善橋的蔡」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