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軌上延展不悔人生
——凱裡工務段一線職工群像掃描
特約記者 葉志權 唐思佳
金秋時節的滬昆線貴州東段凱裡工務段管內,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美麗畫卷。列車在苗嶺侗鄉奔馳而過,一邊是職工年復一年的堅守,一邊是旅客平安回家的保證,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讓旅客心情愉悅。
近日,記者尋訪凱裡工務段一線職工的足跡,展現他們的工作片段。雖是點滴記錄,但可窺見紮根山區鐵路一線職工的責任與擔當,平凡中的堅守。
潘秀德:沐雨櫛風守山人
坐落於滬昆鐵路上行水花至鎮遠區段的涼風坳Ⅱ級防洪看守點,周邊山高坡陡,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極易造成邊坡溜坍。潘秀德是凱裡工務段鎮遠橋路車間的一名看守工,他和3名同事常年日夜守護在這裡,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守山人」。
立秋後的貴州,涼意襲襲。10月3日8時許,潘秀德穿上黃馬甲,穿戴好防護用具沿著山腳來回巡查。「我們必須每兩個小時防洪巡查一次,下雨時還要上山開展連續不間斷巡查。」潘秀德說。
2015年,潘秀德接到了涼風坳Ⅱ級防洪看守點的任務。「5年裡,像這樣24小時連續看守的日子累計有1848天。」潘秀德掰著手指數了數,「這座山體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滑坡嚴重,按照要求必須24小時不間斷監控。」
用眼睛盯注用耳朵傾聽、用腳步丈量,這樣的工作潘秀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據潘秀德介紹,在一次強降雨過程中,他和同事一起巡查發現山體坡面有少量泥土溜滑,正夾雜著雨水往下流淌。他第一時間報告了上級部門,現場監護,並及時採取了坡面臨時固定措施,消除了安全隱患。
看守點的工作不免有些枯燥,接車是唯一的「調味劑」。「嘀嘀嘀」,別在他腰間的列車接近報警儀響了,潘秀德拿起防護旗立崗按標迎接列車,返回後他在記錄本上清晰地記錄下列車通過的時刻、車次等信息。
上下班要沿著蜿蜒的山路行走近半個小時。山裡的風說來就來,而且方向沒有規律。有一次,看守點煮飯的鍋被大風吹得無影無蹤,潘秀德情急之下只好讓家人送來自家灶上的鍋應急。「就是一心一意怕錯過接車,怕山體有動靜,下大雨的時候一刻都不敢離開工作崗位。」潘秀德嚴肅地說。
1848天,潘秀德和同事們在這裡迎來送走了一場又一場山雨,徒步進行防洪巡查達一萬餘遍次,迎接過往列車達十萬餘趟次,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守護著西南山區鐵路運輸安全。
可愛的人,做著可愛的事,溫暖著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的平凡,充滿著力量。因為有你,才有了西南山區鐵路運輸安全。最可愛的人在最平凡的崗位做出了不一般的貢獻。
吳家強:夫妻比翼平凡處
六個雞站,是大山深處一個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五等小站,所處地形陡峭,鐵路鋼軌橫穿山谷而過。自1975年湘黔鐵路開通以來,這裡換了一代又一代工務職工,而節假日累計值守時間最長的當屬吳家強夫婦。
2016年3月,同為「鐵二代」的吳家強、鍾桂萍夫婦因工作需要調到六個雞線路工區,一呆就是近4年。他們曾在2017年見證過小站最紅火的時刻,也曾為來此參觀的遊客當好導遊和安全員,是遠近聞名的網紅小站「夫妻檔」。
調入小站的近3年時間裡,夫婦倆一直默默無聞紮根在這裡,用心呵護著工區責任地的線路、道岔。
48歲的吳家強在2018年凱裡工務段生產布局調整中被任命為工長,被委以「兵頭將尾」的重任。他一年365天的任務就是帶著職工對眼前這條長達18.5公裡的線路和9組道岔3.2公裡站線設備進行檢查、維修和養護,確保行車安全。算起來,吳家強是工區的「老人」了,哪一米鋼軌到了檢查周期,哪一顆螺栓需要及時加固,他都心中有數。吳家強人很樂觀,在這個閉塞的小站,他總是主動與職工談心交心,為大家加油鼓勁,為山區鐵路安全生產凝心聚力。
同為48的鐘桂萍每天的工作單調卻不簡單。穿上橙色「馬甲」,拿起安全防護旗,對每一趟即將通過鐵路的列車進行預告,在線路上一站就是一整天。
這個國慶和中秋長假期間,吳家強和鍾桂萍依然選擇了留守值班。「我們全年算下來在小站呆了有330天吧」,妻子說道,「我已經融進了這裡,走出小站總想到要早點趕回來,想著小站這個『家』。」
當被問到為什麼總是主動申請值班時,吳家強直率地回答:「我們留下來,就可以多讓兩個職工回家與親人團聚。」
「工區現在有幾個職工?」我們追問。
「算上我們夫婦倆,只有10名職工,8男2女。」吳家強微笑著說。「全段像我們這樣兩口子在同一個工區的很少,凝聚合力抓安全保春運暢通,我們責無旁貸。」
「同為一家人,工作起來也更有默契,工作的時候互相幫助,少了牽掛,多了底氣」,鍾桂萍認真地說。
筆者從留守的其他職工口中得知,倆夫婦之間有一個邪秘密」,他們主動擔當「候補隊員」,遇到節假日,或者職工家中有事,總是率先頂上,他們堅信,兩個人的力量總比一個人大。
為了支持丈夫工作,鍾桂萍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從未因為個人問題請過一天假,家裡的老人生病,她總是打電話請求親戚幫忙照顧。對於在貴陽讀書的兒子,學習、生活關心也少了很多,本來說好的春節旅行也推遲了,這也讓夫婦倆心生愧疚和遺憾。
好在22的兒子很是懂事,時常打來電話安慰,爸爸媽媽,小站離不開你們,我的很多同學都很羨慕你們,說我的爸爸媽媽是網紅小站的「守護神」,節日裡你們最忙,這個長假,我還到小站來過。
鄧興順:祖孫三代滬昆夢
在滬昆線貴州東大門的玉屏線路車間管內有一個名副其實的「鐵三代」世家。祖孫三代都是線路工,「滬昆夢」在他們手中接力和延續。他們就是爺爺鄧興順,兒子鄧應標和孫子鄧傑。
爺爺鄧興順,1944年出生,1965年當兵,1967年轉為鐵道兵,1970年在成鐵三段當工人。1975年6月,鄧興順支援新開通運營的湘黔線來到玉屏工務段,1978年任線路班長,1980年擔任線路工長,1989年在開始擔任玉屏線路領工區領工員,直到1994年光榮退休。
那個時候,由於新線剛剛投入運營,作業環境非常艱苦,住的是枕木搭建的小平房,穿的是經過多次縫補的破舊工作服,維修線路的路基是沙子和石砟混合,每次作業結束都是滿身灰土。若趕上清理道床翻漿就更遭罪,一鎬下去,臉上、身上都是泥漿。因為線路基礎薄弱、設備陳舊,技術落後,軌枕都是木枕,鋼軌多數都是短軌,火車通過鋼軌接頭時,總會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音。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國家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山區鐵路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鄧興順針對小半徑曲線幾何尺寸不達標問題,採取安裝軌距杆固定幾何尺寸的方法,對管內曲線進行加固,大部分軌枕也由原先的木枕更換為砼枕,木枕、道釘等零配件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當時流行一句話:養路工三件寶——撬棍、耙子、大頭鎬。那是安全生產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那個年代,列車經過鋼軌接頭時的「哐當、哐當」聲變成了「咔擦、咔擦」聲。
1994年,24歲的鄧應標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青溪線路工區的一名線路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參照著書本自學《技規》和《維規》,不斷向師傅請教,在實踐中消化所有的知識點。他的雙手被搗鎬把磨起了厚厚一層老繭,別人做一遍的活,他至少要做2至3遍,慢慢成為了線路養護的行家裡手。由於自己的刻苦鑽研,他先後在郎洞、玉屏擔任線路班長。那個時候,工區管內的站專線P43、P50鋼軌還有不少,木枕也比較多,鋼軌接頭下塌嚴重,尤其是小半徑曲線作業時,用當時的話講就是「每天在曲線裡追著病害轉,一天小跑下來,活還是幹不完」。那個時候,調整線路幾何尺寸,都是依靠鐵棍、鐵錘,幾個人撬起枕木,然後敲打道釘,依靠道釘和枕木的咬合力,調整小半徑曲線的轉向數值,時間久了,木枕上都是道釘眼。由於道釘不能承受太大的力量,作業人員只能先更換枕木,再調整線路幾何尺寸,很難保持線路設備狀態穩定。
1999年5月,隨著鐵路體制的改革,玉屏工務段撤併為凱裡工務段,上級對線路設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線上既有的木枕全部更換為砼枕,同時使用扣板式扣件,提升設備質量。而且對維修線路的設備進行了再次升級,新裝備、新機械也在源源不斷投入到現場維修中。
2013年的時候,鄧應標的兒子鄧傑退伍回家,被分配在了玉屏線路工區從事線路工作。實現了與父親並肩工作的夢想。隨後,他又調到玉屏線路維修工區、線檢組工作。現在,鄧傑是羊坪線路工區的線路工。2020年4月,因工作認真負責,業務較強,他被推薦參加了全段首屆後備工班長培訓班。50天的封閉培訓,鄧傑努力學習,豐富自己的崗位知識,誓為山區鐵路線路設備質量優質把好最後一道關。
從蒸汽機車到和諧號列車,從12.5米短軌到500米無縫鋼軌、從人工搗固到機械化作業……山區鐵路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祖孫三代人,經歷了鐵路工務維修體制和方式的變化,見證了山區鐵路自開通以來45年的滄桑巨變,他們用一家三代一脈相承的踏實苦幹精神,築夢前行數十載,為山區鐵路建設繼續奮鬥,無怨無悔拼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