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很多人的小腳趾甲都分成了兩瓣,其實這並非是一種疾病,大可不必因此而驚慌。實際上,關於分成兩瓣的小腳趾甲,不但有著內在的科學原理,甚至還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傳說和民族傳承。
從某種意義來說,分成兩瓣的小腳趾甲也是我們的一個「圖騰」,但提到中國人的圖騰,談的最多的還是一種神奇的生物——龍。
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這個觀念是紮根在我們每個中國人心裡的。然而,近年來網上卻出現了一些爭論。
有人說龍當然是中國人的圖騰,因為歷朝歷代皇帝都自稱「真龍天子」,他們的身體叫「龍體」,坐的椅子叫「龍椅」等等,這本身就是中國人尊龍崇龍的實例啊。
但是,也有人說:從《西遊記》、《哪吒》等書籍和影視中可以看出,在我國神話體系中,龍的地位好像不是那麼崇高,他們好像更像某片水域的管理員,或者某些大佬的坐騎。那麼,究竟哪種說法是對的呢?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翻翻一些古籍,看看裡面有沒有關於龍的記載。
首先,《史記天官書》中講「權,軒轅。軒轅,黃龍體」。《昭明文選卷第十一》記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的身世「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由此可見,早在先秦時期,龍就得到了人們的尊崇。與龍扯上關係,就好像加了Buff,稱帝也有了依據。
但是,龍不是一開始就被皇家所壟斷的(要不然怎麼會出現「葉公好龍」的成語)。實際上,在宋元之後,才禁止民間使用龍的形象。
我們再來看看民間的龍。在民間,龍通常都跟水有關,比如《陋室銘》中有這樣的語句「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民間的龍還有三六九等,清初詞人納蘭性德曾經說過「天龍為貴,海龍次之,江湖之龍又次之,井潭之龍下矣」。總之就是管行雲布雨的,所以在民間才建了這麼多龍王廟。
甚至在《本草綱目》裡面,龍還是一味藥材,吃了可以補腎。由此可見,民間所指的龍與皇家的龍是不同的。
皇家的龍,類似「君權神授」的代表,只是一種經過實體化的象徵物。而民間的龍,更像是一種能帶來降雨的水族異獸。
因此,討論龍是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偏頗,這個問題混淆了中西方圖騰的概念。
在西方,通常用一些猛獸來作為自己的圖騰,想藉此獲得它們超凡的力量。而中國龍更多是一種內在精神的表現,其外形並不是那麼的重要。從這個角度講,龍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