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龍的傳人:中國龍多元一體超越圖騰

2020-12-12 中國青年網

  賦予中國龍以新內涵、新生命

  ——關於龍文化的歷史學、人類學、文化心理學解讀

  漢代畫像石上的伏羲女媧蛇身像。相傳華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形象中的「蛇身」,是龍的原始形態。

  《本草綱目》中的「龍有九似」圖。其中龍的形象為:馬首、兔眼、蛇身、蜥腿、鷹爪、鬣尾、鹿角、魚鱗、蜃腹。「九似」之喻,其實是讓「龍」這個複合體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具有無所不能的神通。

  自度曲·龍年吟

  李 喬

  春牛犁田,春醪千盞,龍飛目前。遙想炎黃圖騰,君王竟獨佔。旗纛畫龍影,敗鱗蒼穹間。聯軍強締城下盟,泣血空扼腕。我族畢竟龍種,潛龍豈能總在淵。黃花崗,血花燦,龍椅翻。祖龍安在哉,御河空鎖紫禁殿。呼喚少年中國,一改龍鍾頹相,赤縣無數新青年。鐵流如龍兩萬五,紅星閃,槍刺寒,戰血鮮。長纓縛蒼龍,城頭大旗換,笙歌響徹月兒圓。曾播龍種收跳蚤,江流幾多灣,折騰起波瀾。小平最具肝膽,駕長車踏破萬重山。春天故事,四季新顏。真龍在民間,龍之傳人千千萬。百代機遇只一瞬,效龍馬,莫等閒。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巨龍方能上雲天。

  龍年春節到來之際,謹以此向讀者恭賀新年!——編者

  特邀嘉賓

  王 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教授)

  王春瑜(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

  龐 進(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劉志琴(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作為歷史之謎、文化之謎和哲學之謎,龍文化在新時代需要作出新的求索與新的解答

  主持人:近些年以來,尤其是2000年新世紀第一個龍年以來,龍文化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爭論較多。今年再逢龍年,龍文化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怎樣看待龍文化在當今時代備受關注的原因?

  王東:在我看來,龍文化受到新關注至少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原因:

  一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世界歷史進程,中國人的文化身份認同、文化歸屬感問題越來越突出,引起了人們對龍文化的關注與日俱增。當中國國民逐漸融入經濟全球化時代洪流的時候,人們靈魂深處勢必會反覆追問這個終極問題: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這不僅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小的問題,而且是13億中國人的民族根、民族魂的問題。

  二是伴隨著中國融入世界市場,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怎樣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問題也就越來越突出地提了出來。對於中華民族這樣一個獨特的原創文明國家來說,56個兄弟族群的人構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不可能離開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傳統。為此,從黨的十六大、十七大起,就提出了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歷史任務。源遠流長的中國龍文化,包含著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基因、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信仰體系,勢必成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一塊強大基石。

  三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成為時代課題,不僅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經濟基礎與制度保證,而且還需要中華民族精神作為強大精神支柱,勢必要求深入開掘中國龍文化的歷史文化哲學底蘊。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雙重使命,更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開掘中國龍文化之根,發掘中華文明原創性,從而倡導中國價值觀新理念、中國民族精神,是當代中國學人義不容辭的神聖歷史使命。

  四是改革開放新時期30年來,尤其是頭兩個龍年以來,幾乎一直伴隨著關於中國龍文化的理論爭論,作為歷史之謎與文化之謎,呼喚著我們作出新的求索與新的解答。

  五是伴隨著中國崛起、國力增強,「中國威脅論」又和西方對中國龍文化的誤解結合起來,形成了「赤龍威脅論」,認為中國發展會給世界帶來末日,因而怎麼澄清「中國龍」與西方吃人蛇妖「dragon」的關係,也成為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由此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和平發展、文化復興的大勢加強,伴隨著2012年的龍年到來,中國龍文化的歷史之謎、文化之謎、哲學之謎,勢必成為一個國內外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

  -「龍的傳人」應從人文的意義上來理解,中國龍源於圖騰,但又超越圖騰

  主持人:在關於龍文化的爭論中,人們對龍是否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爭論較多,也有人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一說也提出質疑。究竟該怎麼看待龍與圖騰的關係?「龍的傳人」是一種誤談嗎?

  王東:圖騰,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原始文化現象,通常作為原始的氏族社會特徵標誌,成為原始的血緣共同體、氏族共同體的文化象徵。一般圖騰,通常只是一種實物標記,一種動物或植物,拿來作為氏族標誌。簡單套用西方原始文化研究中的圖騰概念來說明龍的本質是不適宜的,不能籠而統之把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龍文化歸結為原始圖騰文化。在「龍是否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問題上,二十世紀,特別是八十、九十年代兩次文化討論中,提出了種種不同說法,其中至今影響最大的,仍然首推聞一多先生在四十年代提出,而在八十、九十年代文化討論中廣泛流傳的原始圖騰說,或叫綜和圖騰說,其主要觀點認為在氏族部落之間的兼併過程中,不同氏族部落的圖騰標誌綜合到一起,於是形成了帶綜合性的龍,綜合性的圖騰。

  綜合圖騰說有助於啟迪我們探索原始社會後期龍的起源問題,卻仍然無法說明,中國的龍為什麼在原始社會後期起源,而在原始社會之後的文明時代真正形成,長期存在,不斷發展? 我認為,中國龍與原始圖騰有著較大區別,主要表現在:從具體內容上來看,中國龍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原始圖騰崇拜的對象、圖騰文化的內容,通常都是自然界中實際存在的實物,或動物,或植物,或其他實物形態;而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古代中國人,藉助於自然界中某些實物原型,經過綜合力、想像力、創造力的充分發揮,創造了龍的形象、龍的造型、龍的符號。這是基於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從文化內涵上說,原始圖騰具有「祖先——親戚——保護神」三重含義,從本質上看文化根基是氏族血緣關係;而中國龍的本質特徵,卻在於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緣關係,升華為以地緣關係為根基的民族文化內涵。從功能上看,中國的龍與一般原始圖騰,也有著迥然有別的重大差異。原始圖騰本質上是氏族文化、血緣關係的表徵;而中國的龍卻是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

  總之,龍的本質在於,它源於原始圖騰、綜合圖騰,但又從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種原始圖騰、綜合圖騰,從基於狹隘血緣關係的氏族文化象徵,升華飛躍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象徵。「源於圖騰,超越圖騰」,這個提法有助於啟迪我們既注意中國龍文化與原始圖騰文化的歷史淵源關係,更注意探尋龍的深層本質所在,龍從氏族部落的文化象徵走向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象徵的真正奧秘。

  主持人:那麼,怎樣正確理解「龍的傳人」這一說法?

  龐進:所謂「龍的傳人」,只能從人文的意義上來理解,而不能從血緣遺傳的意義上來理解。

  一、龍以象徵物的面目融入了華夏人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媧位列三皇,是炎帝、黃帝的直系祖先。出現在漢代畫像石上的伏羲女媧生著長長的龍尾,而且親密地交纏在一起。這說明,至晚在漢代,龍崇拜就和祖先崇拜結合在一起了。伏羲、女媧、炎帝、黃帝等人文先祖有龍之稱、龍之比、龍之功、龍之譽,其後代自然就成了「龍的傳人」。

  二、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族是在各大文化區系、眾多類型文化的交匯影響中逐步容合而成的,而在各大文化區系、眾多類型文化中都發現了原始的龍,說明龍是民族大容合的參與者、伴隨者、見證者,當然,也是標誌者,因為不管容合前的各族群以何物為標誌,容合後的統一的華夏族選擇了龍。

  三、龍的精神與中華始祖的精神同一。龍的精神是容合(兼容、包容、綜合、化合的概稱)、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這樣的精神與中華始祖的精神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以上三點,決定了華人、華裔「龍的傳人」的身份。

  -龍文化是個複合體,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積澱著多種文化內涵。研究龍文化,需要對龍的形象進行辨識,剔除其封建性,弘揚其平民性

  主持人:關於龍的形象,有著各種各樣的解讀,有的認為龍是帝王的象徵,具有封建性,應該廢棄龍作為中國的形象代表;有的人認為,龍的貴族化並沒有取代它的平民性。那麼,該怎樣正確看待龍的形象?

  王春瑜:作為宮廷龍,從秦漢以後,龍已定型成帝王的化身或代名詞,皇帝離開娘胎曰「龍誕」,嗚呼哀哉叫「龍馭賓天」,至於龍椅、龍袍、龍旗等等更是不一而足。不過,天外有天,龍外有龍。在皇宮之外的社會生活中,尤其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龍則另有多種形象在活動著,這在古今歌謠中,充分地顯示出來。龍文化畢竟是個複合體,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積澱著多種文化內涵和文化形象。

  龍——一種英雄形象。三國時吳孫皓天紀年間童謠謂:「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這裡的「水中龍」,指的是晉代名將王濬,他的小名叫阿龍。晉鹹寧二年(公元279年)王濬擔任龍驤將軍,率水軍伐吳,所向披靡,攻克石頭城(今南京),吳王孫皓投降。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曾經寫道:「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此外,晉趙王倫既僭位,洛中謠謂:「虎從北來鼻頭汗,龍從南來登城看,水中西來河灌灌」,這裡的「龍」實際上指的是「齊東藩而在許,故曰龍從南來」,也就是與成都王、河間王共舉義兵的齊王。事實上古今人名中,稱某人龍者,不知凡幾。今天的口語中,有自古相傳的「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云云,以示光明磊落的大丈夫氣概,也就是英雄氣概。早在一千多年前,民謠就有「龍不隱鱗,鳳不藏羽」之說。今日口語的「龍、虎、狗」之別,也是指的英雄、好漢、小人之別。

  龍——血統論的象徵。杜甫有詩謂:「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這是十分肉麻的血統論頌歌。在封建統治階級的長期灌輸下,廣為流傳的兒歌《麻雀》,則更典型地宣揚了血統論:「龍生龍、鳳生鳳,麻雀生兒飛篷篷,老鼠生兒打地洞,婢女生兒做朝奉。」這首歌謠流毒深遠。在「文化大革命」中,臭名昭著的「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口號,更把血統論推向極致,流毒全國。

  龍——變化不定的形象。或為飛天者,「雲從龍,風從虎」;或為只見其頭者,「神龍見首不見尾」;或為播雨者,「人能變火,龍能變水」;或為首領的象徵,「群龍無首」;或為血統論的異化,「龍生九子不成龍」;或為懶漢的暱稱,「懶龍伸腰金不換」……真可謂「魚龍變化」,不可勝數。

  一言以蔽之,龍作為一種文化,內容龐雜,精華與糟粕雜陳。弘揚龍文化,我們應當批判宮廷龍及其政治肌體上附著的帝王思想、血統論之類歷史沉渣,繼承並發揚龍騰九天的英雄氣概,龍舟競渡時的參與意識、協作精神、一往無前的豪情,等等。

  -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精神是龍文化的深層精神底蘊,它辯證地解決了綜合性與創新性、繼承性與變革性、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係問題

  主持人:我們知道,龍的形象是兼容了多種飛禽走獸的形態和功能,這種多元綜合形態蘊含著怎樣的主體精神和深層內涵?

  劉志琴:龍,就是多元相容的一大創造,龍的本身不僅兼容了多種飛禽走獸的形態和功能,連龍的後代也是多元相容的。中國古代有龍生九子的傳說,這九子各有各的個性和愛好,有好音樂的、好行文的、好訴訟的、好冒險的、好負重的、好動的、好靜的、還有好打架的等等。這個被中國人視為神聖的龍,並不要求兒子像自己一樣成龍,而是任其自由發展,各行其是,這是多麼寬容博大的胸懷! 這雖然是一則神話,但在民間廣為流傳,並附會在人們無比崇拜的龍身上,不能不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反映。

  綜合的基礎是兼容,這是多元互補的思維方式,它的能量大於簡單的個數相加,因為這是對單個優勢進行了再優選的組合。經過綜合的雖然已不是初具的形態,但初具的形態卻在綜合中得到升華,優勢互補增強了個數相加的效應,產生新的飛躍。所以綜合併非是一個吃掉一個,而是多元相容,創生新的形態。

  中國龍的複合形態,是中國人運用綜合思維對多種生物兼容並蓄的成果,也是中國人早在史前時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風格。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經過各種學說和流派的包裝和發展,龍的造型愈來愈加多樣,功能愈來愈加複雜,內涵愈來愈加深厚,形成別具一格的龍文化。雖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龍文化也不免有良莠混雜的情況,毫無疑義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兼容心理和綜合思維方式創造了中國龍的獨特形態。所以兼容與綜合是龍文化的主體精神,也是中國文化的原創精神。

  王東:中國的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四個基本觀念: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二是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三是陰陽交合的發展觀(或叫變易觀);四是兼容並包的文化觀。這四大理念,貫穿了一個基本精神,就是尋求普遍和諧的價值目標,這是決定中國人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核心理念,構成中華智慧的四大基石。龍的形象所包含的這四重關係,集中起來講,就是兼容並包、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精神。以承認多元文化的兼容性為前提,以多元文化的綜合性為途徑,最終達到中國多元文化的創新性、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性——這就是龍的形象包含的深層精神底蘊和文化基因。

  主持人:怎樣理解龍的精神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呢?

  王東:龍的形象所包含的這種文化精神,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基本精神呢?我認為:

  這種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間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不斷發展的強大源泉;這種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靈魂,貫穿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為統攝中國文化傳統的普照之光,賦予中國文化以活生生的民族魂魄;這種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精神,為中國文化持續發展提供了內在機制,「多元兼容——多元綜合——多元創新——多元一體」,成為中華文明不斷進化的內在機理;這種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主要基因,這種文化精神通過龍的形象,找到了生動形象的物化表現形式,當我們說自己是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時,主要不是指的血緣關係,而是指民族文化的認同關係,民族精神的傳承關係;這種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精神,是我們民族傳統世代相傳、防止斷裂的可靠保證,它辯證地解決了綜合性與創新性、繼承性與變革性、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係問題,保證中國文化具有一以貫之的學統、道統、民族傳統,具有代代相傳的永久魅力,使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間連綿不絕,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這種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常青不衰的源頭活水,眾多古代文明都因動力衰竭而發生斷裂,或因外族入侵而戛然中斷,而惟獨中華文明靠了這種精神動力源泉,歷經百劫而不衰,屢歷磨難而常新。

  -龍的精神經過轉型與創造,蘊涵著積極的現代價值

  主持人:龍文化在中國已經演化了幾千年,流傳至今,其主要精神是什麼?當今時代,如何看待龍的精神的現代意義?

  龐進:一個世紀以來,龍已隨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完成了它的現代轉型。對龍的精神蘊涵,我曾用「容合、福生、諧天、奮進」八個字來概括。容合是「兼容、包容、綜合、化合」的概稱,它經歷了因突出「容」字而與「融合」有區別。所謂「容」,就是尊重、維護、延續自然界的生物生態的多樣性,和人世間的文化形態的多樣性。文化形態的多樣性使人類文明基因多元、表象豐富、活力散射、風光萬千,從而為「合」,即創造新的文明提供著更多、更好的選擇性和可能性。當今的世界已進入以大容合為特徵的全球化時代,容合的事實已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福生是造福眾生的簡稱。龍本來就是中國人為福生而創造的。古往今來,龍的身上都一直體現著福生的精神。作為水利神、農業神,龍是造福眾生的;作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龍更是造福眾生的。福生之「生」,指的是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內的所有生物。人是高級動物,位於生物演化序列中的最高端,故福生首先是「福人」,然後才是「福」其他生物,即「以人為本,兼顧眾生」。福生的踐行、落實,需要道德規範以約束,需要法律制度以保障。福生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幸福論。

  諧天就是與天和諧,就是尊重天道,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與大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文明。龍的容合對象,幾乎將與古人生產、生活關係密切的動物、天象一網打盡。這些動物和天象,代表著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自然界。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識之士都在大力倡揚生態文明的當今,強調龍的諧天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諧天意味著放棄「人類中心主義」,意味著人與自然不再對立,意味著按自然規律規範人的行為。諧天是一種天人觀,也是一種生態論。

  奮進就是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創新圖強。從姿態上看,無論水中遊、地上行,還是天上飛,龍給人們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鱗、精神抖擻、全力以赴、一往無前的形象;而民俗活動中的龍舟競渡,則突出地昭示著龍的奮進精神。奮進也是一種強國論。這種強國論認為,一個國家的強盛,有賴於國人的團結奮進,只有萬眾一心,奮發進取,一個國家才能昌盛富強。而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能告別落後,告別屈辱,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龍文化所包含的獨特信仰、核心文化理念,必將為創造世界新型文明提供新型文化基因

  主持人:中國龍文化在當今社會呈現出了新形態、新內涵、新生命,對世界文明有沒有積極作用?

  王東:為什麼中國龍至今還保持強大活力?主要原因在於中國龍文化在現代社會呈現出新形態、新內涵,龍文化以其最深層也是最現實的方式、價值觀念來解決當代世界文明面臨的四大全球問題、深刻危機:龍所包含的天人和諧理念,有助於解決人與自然關係破壞引起的生態危機;龍所包含的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有助於解決人際關係、族際關係、國際關係衝突引起的戰爭危機;龍所包含的陰陽互補的矛盾和諧發展觀,有助於解決單純強調對立競爭造成的南北關係危機;龍所蘊涵的多元兼容並包文化以及中國龍形象所包含的四大理念,如果發掘出來加以發展創新,有助於從思維觀來解決只承認—元文化造成的文明衝突危機。

  西方近代工業化文明帶來的全球危機與問題,既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制度根源,也有深層的思想根源、文化根源。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龍既是最古老的造型,又包含著最鮮活的理念。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古老的中國龍如果去掉東方神秘主義外衣,以對外開放的廣闊胸襟,認真汲取西方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它所包含的獨特信仰、核心文化理念,必將獲得新的生命,為創造世界新型文明開掘出富於生機的源頭活水,為創造世界新型文明提供新型文化基因。

  (主持人:黃月平)

  -主題連結

  歷史文化名人談龍

  聞一多: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在中國,較早對中國龍作「圖騰認同」論的是聞一多教授。他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龍』……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魯迅:「懷疑於中國古然之神龍者,按其由來,實在拾外人之餘唾」

  眾所周知,魯迅是著名的反滿清皇權、反封建思想的大將。但他對於20世紀初有些人對龍這種文化形象的指責,卻進行了一番申斥。魯迅認為,龍作為代表中國的古老神話形象,與俄羅斯以鷹為國家首要形象,英吉利人以「獸」為形象代表一樣,無可厚非。他指出,「複次乃有藉口科學,懷疑於中國古然之神龍者,按其由來,實在拾外人之餘唾……嗟乎,龍為國徽,而加之謗,舊物將不存於世矣!顧俄羅斯枳首之鷹,英吉利人立之獸,獨不蒙垢者,則以國勢異也。科學為之被,利力實其心,若爾人者,其可與莊語乎,直唾之耳。」(龐進)

相關焦點

  • 新解讀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龍的傳人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新解讀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龍的傳人英語怎麼說?他說:「龍到底是什麼,說法不一,難以確定。而羊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從歷史上是可考的。」   黃楊稱,被視為中華民族血脈的羌族,其名「羌」是甲骨文中最早記識族號的唯一文字。而在甲骨文中,「羊羌同義」,因此羌人又被稱為「羊人」。同時,中文裡的一些代表美好含義的文字也都包含「羊」字,例如「美」、「善」和「祥」。羊的形象和藹可親,適合作黃河文明的象徵。
  • 民族文化:中國人為何被稱為「龍的傳人」?從神話、圖騰、皇權看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而中國人對此種稱呼也具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那麼中國人為什麼會被稱為「龍的傳人」呢?答案就在中國的民族文化裡面。  中國是一個文明繁榮、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上下幾千年的浮沉中湧現了諸多歷史故事。正是這些故事的存在,推動著文化的交流、歷史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興起。
  • 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所一直崇拜的神異動物。在中國傳統的習俗中,龍是吉祥的象徵。
  • 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黃帝統一了中原以後,在部落聯盟中,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有的圖騰是蛇,有的是羊,也有的是老虎,各種動物都有。後來隨著部落聯盟的壯大,黃帝覺得需要有一個圖騰來作為大家共同的圖騰標誌,可是各個部落的圖騰都不一樣,該選誰呢?
  • 中國有龍嗎?為什麼中國人又稱為「龍的傳人」?
    黃帝一族以熊為圖騰,而作為反派的蚩尤一族的圖騰則為龍。黃帝和蚩尤在逐鹿大戰,黃帝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蚩尤,但是蚩尤的勇猛和剛烈卻讓參戰的所有人印象深刻。戰爭結束後,為了讓蚩尤一族,臣服於自己,黃帝採用招安政策,將自己原本部落的圖騰由熊改為龍,由此拉開中國上下五千年以龍為尊的歷史長河,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人歷來就自稱龍的傳人。
  • 中國頻頻發現龍的蹤跡,龍真的存在嗎?難道不僅是中國人的圖騰?
    龍,在中國的影響頗為深遠。在中華大地之上,幾乎隨處可見龍的影響。不管是從生肖文化來看,還是從「血脈起源」來看,中國人永遠都是龍的傳人。一直以來,這種所謂的「龍」,是被譽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圖騰象徵,並沒有所謂的實質性證據。那麼,龍這種生物,究竟是真實存在呢?
  • 河南發現3700年前的「中國龍」,證明了中國的龍圖騰!
    自古以來,華夏民族的圖騰——龍,就已經深深的烙刻在了每名華夏兒女的心中,那麼,龍圖騰究竟起源於何時呢?又有什麼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呢?下面的這件由2000餘片綠松石組成的「超級國寶」或許能給我們解開這些千年未解之謎。
  • 美國是鷹,俄羅斯是熊,印度是象,為何中國自稱「龍的傳人」?
    大家都知道,自從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龍就成了帝王專用,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皇帝龍袍繡的也是龍,普通人是不能使用帶有龍的標誌的。皇帝為了神話自己,會有生母夢見被龍纏身,進而受孕生龍子的說法。雖然現在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在古代卻很管用。在古代除了皇帝外,誰敢說自己是「龍的傳人」,無疑是罪不可赦。
  • 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快來圍觀一下各個時期龍的樣子
    早在炎黃時代,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各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以後,夏朝以黃龍為圖騰。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出土的各種青銅器和玉器上,形態各異的龍飾文物比比皆是。那時,華夏的子孫們雖不曾見過真正龍的模樣,卻無比堅定地把自己視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今天,人們普遍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具有強大能力的精神象徵,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標誌,是信仰載體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紐帶。
  • 大熊貓能否做中國標誌? 中華民族為何是龍的傳人
    大熊貓能否做中國標誌? 中華民族為何是龍的傳人 2008年12月29日 08:40 來源:廣州日報 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  沒錯,最近《功夫熊貓》受到了很多中國人與世界其他國家觀眾的熱捧。但可愛是一回事,能不能當標誌又是一回事,米老鼠可愛吧,為什麼美國人不拿它當成標誌?
  • 中國人為什麼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龍和鳳都是咱們民族文化的圖騰,說到咱們中國的祖先,最早上溯到伏羲,女媧。發現的最早伏羲女媧的像,就是人首而蛇身,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龍的身子。所以中國人一直就認為,龍的形象是蛇的身子馬的頭,鷹的腳鬣的尾。
  • 龍圖騰,息息不滅的華夏精神
    龍是中華文化裡的主要圖騰、主要象徵,很多華人等自稱龍的傳人。在華人文化圈裡,龍文化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龍圖騰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則是中國天文的四象。神話傳說裡龍是神異動物,能行雲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太空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 為何中國的圖騰是龍?
    從某種意義來說,分成兩瓣的小腳趾甲也是我們的一個「圖騰」,但提到中國人的圖騰,談的最多的還是一種神奇的生物——龍。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這個觀念是紮根在我們每個中國人心裡的。然而,近年來網上卻出現了一些爭論。
  •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中華民族先民崇拜熊圖騰,龍與熊有著直接的關係,龍的身上體現出熊的特徵,用熊圖騰一說可以解釋龍的起源。
  • 在古代神話中,蛇的地位要比龍的高,那為何還說我們是龍的傳人
    在古代神話中,蛇的地位要比龍的高,那為何還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在我們中國,常常會用龍的傳人來自稱,當年王力宏的那首《龍的傳人》多麼膾炙人口,就連校園裡的孩子都能完整的哼上兩句。用龍作圖騰是我們的傳統和習慣。
  • 中國古代真的有「龍」嗎?為什麼「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古今很多學者與專家經過多年的考證與研究,基本已經搞清了中國人為什麼會崇拜「龍」,中華名族為何以龍作為民族的圖騰。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圖騰,圖騰一詞本源於印第安語toten的譯音,意為「他的親族」遙遠的原始人認為每個部落都會和一種動物,一株植物有著親密的聯繫,他們有著親族的關係。
  • 中華圖騰「龍」之謎。
    圖騰指一個氏族的標記或圖騰,處于氏族社會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於某一動物,植物 或其他特定物類,並認為這種物類是其氏族的象徵和保護神,因而對其加以特殊愛護並舉行各種拜祭活動,古往今來,有一種神聖的動物形象深深地紮根於海內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那就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龍」。
  • 人類祖先伏羲女媧是蛇圖騰,為什麼他們後裔僅有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世界很多地區很早就崇拜蛇圖騰 在中華文化裡,人類始祖很早就有了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這是什麼文化含義呢?後來產生的龍圖騰,又是怎樣從蛇「進化」到龍的呢? 但是,後來華夏文明出現了龍圖騰,而其它地區古文明沒有出現大規模類似的龍文化呢? 這跟中華文明的巨大包容性有關!上面不是說蛇圖騰上面加了個人頭像嗎?後面的文明衝突戰爭後,每兼併和統一一個地方部落或國家,就在上面添加該部落的圖騰的一部分,史書記載有軒轅黃帝「合符」的事件!
  • 中國形象標誌為何不能是龍?
    據《南方都市報》12月5日報導,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係學會副會長吳友富教授領銜的「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的重要研究」已被正式列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這些專家認為,「龍」的英文翻譯「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容易讓外國人產生不好的聯想,因此必須「重新建構國家形象品牌」。
  • 豪大大解密歷史:為什麼中國人叫做龍的傳人,華夏為什麼尊崇龍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一直將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在中華大地上,龍也是一直備受推崇的神靈,歷朝歷代的君王也都稱自己為龍體、龍種。那麼,中國人為什麼如此信奉一個不存在的物種,其中到底有什麼淵源呢?今天,豪大大就帶大家看看,為什麼中國人叫做龍的傳人,華夏為什麼尊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