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原標題: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

深海獅子魚照片。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深海獅子魚骨骼結構圖。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或許你並不了解:從廣闊無邊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達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著一個令人心悸的名稱——「海鬥深淵」。這裡終年無光、溫度低寒、缺乏氧氣、食物資源匱乏,有著巨大的海水壓力,化學環境也非常獨特,對於常規生命來說,這裡是地獄一般的禁區。

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這裡顯現出它的無處不在——事實上,在這樣的「地獄禁區」,研究人員仍然發現了數百種物種,獅子魚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在這片特殊的深海水域,它有著「高高在上」的地位,處於超深淵食物鏈的頂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釐米的壓力。

4月15日,一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研究成果面世,就與這一神奇物種相關——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攜手,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令人振奮。

科學家們發現:在不到2000萬年的時間裡,為適應超深淵環境,獅子魚產生了奇妙的形態變化。它們在皮膚、骨骼和細胞等方面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演變,以承受深海環境的巨大壓力和其他挑戰。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還揭示出適應超深淵的遺傳基礎,並由之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的機制。

「這些成果的取得,標誌著我國深海工程與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這一研究中涉及的超深淵獅子魚樣本,是在2016年年底和2017年年初,由我國科學考察船「探索一號」通過「天涯」和「海角」號深淵著陸器,從馬裡亞納海溝約7000米深的多個地點捕捉到的。

這一研究成果,被最新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Ecology &Evolution》(《自然-生態與演化》),題為「Morphology and genome of a snailfish from the Mariana Trench provide insights into deep-sea adaptation」(《馬裡亞納海溝獅子魚的形態與基因組解析及其深海適應機制》)。西工大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青年教師王堃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水生生物所何舜平研究員與西工大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邱強、王文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在海洋底部,陽光無法進入,這裡的能量來源通常只有兩種。」王堃告訴記者:一種,是地殼運動帶來的能量,它們會形成熱液冷泉區;另一種,則是海洋上層的生物死亡以後飄落的遺體,悽美壯麗的「鯨落」即屬此類。

通過對一尾超深淵獅子魚的解剖,研究人員發現:其胃部有近100個完整的甲殼類生物。「這可能意味著,它們需要像駱駝一樣長久地儲存食物,從而更好地應對食物匱乏的外界環境。」不僅如此,超深淵獅子魚的生育周期也大大延長,以使其更好地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繁衍。

在環境的作用下,物種的演變常常令人驚嘆:由於長期生存於黑暗的海底,超深淵獅子魚的皮膚色素和視覺相關基因發生了大量丟失,這使得它看起來通體透明,而且視覺缺失,對可見光不再有反應。

「高壓環境對普通的骨骼也是致命的。」王堃說,超深淵獅子魚中一個與骨骼鈣化相關的基因——骨鈣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鈣蛋白調控骨骼鈣化和發育,「這可能使得它的骨骼變得非常薄,而且具有彎曲能力,頭骨變的不再完整。」

研究人員還發現,不飽和脂肪酸合成的相關基因在深海魚中出現了擴張,這使得在高壓和低溫下,此類生物能夠保證它們的細胞膜流動性。

此外,與蛋白質穩定性相關的基因也發生了特異性改變,以防止蛋白質在高壓下出現錯誤的摺疊。「這些從內到外的改變,共同保證了超深淵獅子魚能夠以肉體之軀,承受海洋底部的極端壓力」。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更蘊藏著無窮的生物演化可能性。在王堃看來:深海獅子魚基因組的解析,有助於闡明物種對於深海極端環境所做出的演化適應,為進一步的深海探索提供了線索。

「目前,科研團隊在現有研究基礎上,通過獲取其他深海生物樣本,正在對深海生態圈的生物演化過程進行進一步探索。」王堃透露:還將與學校其他單位進行合作與交叉,從仿生學角度開發耐高壓和生物自發光材料。

(趙媛媛 孫海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獅子魚為您揭開深海7000米的生命奧秘
    獅子魚為您揭開深海7000米的生命奧秘出處:中科院水生所 作者:孫慧 水產養殖網 2019-05-25 10:41:00比如,生活在深海7415米的獅子魚。2016年底和2017年初我國深淵科學考察船「探索一號」通過「天涯」和「海角」號深淵著陸器帶回了海鬥深淵獅子魚樣本,這是目前我國在深海獲取魚類樣品的最大深度。兩年多來,中科院水生所和深海所、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通過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獅子魚適應深淵極端條件的遺傳特性。
  • 深海幽靈:7000米深海下的「毒師」獅子魚
    獅子魚是約115種海生魚類的統稱,因為它們的胸鰭和背鰭具有很多延展的輻條,很像獅子的鬃毛而得名。獅子魚體型小,最大約30公分長。由於胸鰭和背鰭上長著長長的鰭條和刺棘,形狀酷似古人穿的蓑衣,因此又被叫作「蓑 」。獅子魚身上的鰭條和刺棘是獅子魚的武器。
  • 西工大與中科院揭開獅子魚深海「耐壓」謎團
    深海獅子魚樣本(圖片由西北工業大學提供)  記者昨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下「抗壓」的機理
  • 「探索一號」萬米深淵科考,首次捕獲水深7千米級獅子魚
    10月16日,海鬥深淵科考試驗隊結束了54天的馬裡亞納海溝之旅,完成了深海裝備海試和科考作業任務,順利返回三亞。「第一次深淵科考,我們進入了萬米時代;第二次,證明我們不光能夠進入而且有能力作研究;這一次,證明我們有實力在深淵堅持,有能力引領世界深海深淵的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中科院深海所所長丁抗說。
  • 海底10000米處有什麼?科學家深入馬裡亞納海溝,發現深海生物
    到了1000米以及更深的深海,我們就只能看到漆黑一片了,因為沒有光線,這裡的生物為了適應黑暗的環境只能進化出照明的能力,有些深海魚類還會利用發光的器官來吸引小魚。圖像上的是一種獅子魚,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6-8千米深的水域,以體型較小的甲殼動物和蝦為食,科學家給它取名馬裡亞納獅子魚。
  • 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深海環境具有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食物匱乏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 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稱作海鬥深淵。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篇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文章,其主角就是來自馬裡亞納超深淵的獅子魚,文章引用信息如下(DOI:10.1038/s41559-019-0864-8):海洋水深6,000到11,000米之間區域稱為深海帶或者超深淵帶,是地球上最惡劣的環境之一,具有高靜水壓,黑暗,食物匱乏,
  • 海底8000米處,有什麼生物?研究者潛入深海,拍到它們真面目
    特別是伴隨著深潛技術的不斷提升,對於茫茫深海的探索也不斷深入,人類意識到一個神奇的事情:原來恐怖的深海中,也有生物存在。「頑強」的馬裡亞納獅子魚其實,從海平面開始往下,超過200米的水深海域,就已經算是深海了。深海也是科學家們在研究海洋的過程中,最神秘的地帶之一,包括一直到今天為止,也不斷有新的生物、新的發現在深海湧現。深海有什麼特點呢?
  • 中科院萬米深淵科考試驗隊返航 創多項國際國內首次
    本次萬米深淵科考試驗收穫的主要科學成果包括:國際上首次誘捕獲得全程低溫保存的7000米級3條獅子魚樣品和9000米級2隻糠蝦樣品;國際上首次在7012米水深發現索深鼬䲁屬魚類,這是已知的該屬存活的最大深度;國際上首次在同一潛次實現全海深垂直分層水體微生物原位富集與固定取樣,最大深度10890米。
  • 海底10000米處有什麼?科學家深入馬裡亞納海溝,發現深海生物
    到了1000米以及更深的深海,我們就只能看到漆黑一片了,因為沒有光線,這裡的生物為了適應黑暗的環境只能進化出照明的能力,有些深海魚類還會利用發光的器官來吸引小魚。圖像上的是一種獅子魚,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6-8千米深的水域,以體型較小的甲殼動物和蝦為食,科學家給它取名馬裡亞納獅子魚。
  • 海底8000米處,有什麼生物?研究者潛入深海,拍到它們真面目
    特別是伴隨著深潛技術的不斷提升,對於茫茫深海的探索也不斷深入,人類意識到一個神奇的事情:原來恐怖的深海中,也有生物存在。「頑強」的馬裡亞納獅子魚其實,從海平面開始往下,超過200米的水深海域,就已經算是深海了。深海也是科學家們在研究海洋的過程中,最神秘的地帶之一,包括一直到今天為止,也不斷有新的生物、新的發現在深海湧現。深海有什麼特點呢?
  • 萬米深海科考細節 網友:寶寶想知道珍貴樣本是什麼
    在徵服了萬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後,工作母船「探索一號」科考船12日上午8時返回海南三亞。「探索一號」的首航成功,表明了萬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首航的「探索一號」是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科考船,它原是中海油公司的一艘海洋工程船,經改造後變為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母船及具備通用深水科考、海洋工程應用能力的科考船舶。其滿載排水量為6250噸,船長94.45米,型寬17.9米,主機功率為12000馬力,續航能力大於10000海裡,可在海上連續工作60天以上。
  • 科學家8000米海底發現頂級獵食者獅子魚 但「深海殺手」可不止它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9日報導,近日,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發現了一種獅子魚,生活在深達8134米的海底,再一次刷新了人們對海洋生物棲息地深度的認識。今年6月8日,中國科考隊員也曾在雅浦海溝深淵區捕獲到獅子魚。
  • 進化後的獅子魚,成為深海頂級生存者,鯊魚也不敢貿然攻擊它們
    人類對於海洋還有許多未知的地方,只知道那裡應有盡有,時不時會有新的發現,特別是在深海的地方。 科學家曾在深達8000多米的深處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獅子魚,這裡是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擁有強大的壓力,人類的科學設備暫時無法潛入到這種程度。
  • 深海最深處有什麼可怕的東西?
    深海的可怕之一是高壓海洋表面的壓力約等於一個大氣壓,每下潛10米就增加一個大氣壓,最深處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有11034米深,在這裡的生物要承受1100個大氣壓,若沒有特殊的身體結構會被一下子壓扁,所以最深水層中棲息的反而是那些能順應壓力的無脊椎動物。下圖為海底平原的海參。
  • 「國之重器」潛入萬米深海,這一關鍵部件出自哈工大!
    11月28日,我國「奮鬥者」號萬米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10909米深海後勝利返航。「奮鬥者」號的關鍵部件深海電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學院特種電機研究中心研製。深海載人潛水器坐底萬米深海,電機在海底高壓強、海水侵蝕的環境中工作,要求耐高壓強、耐腐蝕、體積小、重量輕、高可靠、低振動與噪音,是國際難題。2007年開始,特種電機研究中心鄒繼斌教授、徐永向教授團隊首次承擔我國深海電機「863」項目,並一直參與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的研究工作。
  • 來自深海的捷報!揭秘-10909米的「奮鬥」故事
    我國載人潛水器發展歷程  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中國載人深潛事業劈風斬浪的幾十年,我國先後突破了多項核心深潛技術。點擊視頻,感受中國一代代深潛人的「深藍夢」。2016年6月  「蛟龍」號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完成了它的終極挑戰,最終將記錄保持在了7062米。
  • 馬裡亞納海溝可能存在深海巨獸麼?成功下潛1.1萬米,連魚都沒有
    有的時候我們會把深海世界想像成很陰森恐怕的世界,比如裡面會不會存在奇幻的怪物,作為人類我們最大潛水極限深度也超不過三百米,在深海之下近萬米之處,是人類絕無可能觸及到的地方,所以對於深海世界我們也都充滿了很多好奇心。
  • 探索神秘「蔚藍」的「利器」——世界海洋日看我國自主研發深海...
    「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機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是一種新概念水下機器人,通過調節自身浮力和姿態以實現在水中滑行,作業深度覆蓋300米至7000米,可連續工作幾十天至幾個月,航行範圍可達幾千公裡,將收集到的海水溫度、鹽度、濁度、含氧量,以及海流強度和運動方向等數據,實時回傳至陸地。
  • 世界最大,中國萬米級潛水器獲突破,地球深海不再有禁區
    據報導,中國立項重點研製的這款新一代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將會超過一萬米,而球殼是潛水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中國通過3年的攻關,最終完成建造並通過了驗收,其性能和指標完全滿足總體需求。在地球上有71%的面積被海水覆蓋著,有一半的區域又被2000米以上的深海海水所覆蓋。
  • 參考睿評|海洋科技新突破助中國走向深海「探龍宮」
    要成為海洋強國,到深海探寶,就必須掌握進入深海和在深海進行資源開發的技術。雖然中國對深海探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卻以令世界驚嘆的速度取得令世人讚嘆的成就。2015年7月8日,巴布亞紐幾內亞「蘭金」號科考船駛向新不列顛海溝。(新華社)近年來海洋科技進步飛速近年來,中國深海科技發展迅速,各類深海潛水器競相取得技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