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連新聞網
鳳凰松
玻璃觀景平臺
觀音閣
新紫陽觀
朝陽寺
老牛背
箭眼
石壁鶴影
天女木蘭
仙人湖
文/圖 《丹東日報》記者張墨林 通訊員劉洋
這裡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這裡有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玻璃觀景平臺;這裡有令人望而卻步的險境佳景「老牛背」,這裡有上百種珍稀植物……「遼東第一名山」、「東北的黃山」——
文化
千年的傳承
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鳳凰山位於中國最美的邊境城市遼寧省丹東市鳳城市(縣級市)境內。丹東、大連,山水相連,人民友好。丹大高鐵的開通更拉近了兩市人民的距離。從大連到丹東再到鳳城鳳凰山,坐高鐵只需2個多小時,自駕遊4個小時,便可到達。「到丹東,不到鳳凰山,乃撼事也!」
鳳凰山歷史上曾經幾易其名,唐朝前曾叫屋山,唐朝稱橫山、烏骨山,遼代稱熊山,明朝易名鳳凰山。相傳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東巡此山,時有「百鳥朝鳳」、「鳳凰拜祖」現象發生,李世民御賜「鳳凰山」之名。
鳳凰山虎踞遼東要衝,素有「遼東屏障」之稱。早在南北朝時,山南(現古城裡)築有「烏骨城」,屯兵數萬。唐初在山中建有「熊山城」,遼時改建「山陰城」,城內設有開遠縣,使之成為歷史上遼東政治、軍事、文化之要地。
鳳凰山有眾多的宗教建築,如朝陽寺、紫陽觀、觀音閣、藥王廟、鬥母宮、碧霞宮、九聖祠、靈官廟等,另有忽必烈塔、解放紀念塔各一座。八座古寺觀多為明清建築,歷經重建,得以傳承。
在這些寺觀附近,保存了不少明清石碑,最早的為1590年(明萬曆十一年)《重修鳳凰山古剎大寧寺記》及《修建觀音閣記》。在山崖形勝之地,還留下眾多的摩崖石刻。據不完全統計,有四十多處,其中以攢雲峰石刻為最早,為1531年(明嘉靖十年)雲南人龔用卿書。
鳳凰山作為旅遊勝地由來已久,到清鹹豐年間開始形成傳統的陰曆四月二十八日「藥王廟會」,遊人之多,會況之盛,影響之大,為世人稱道。1981年恢復了四月二十八日廟會,改名為「鳳凰山物資交流大會」,遊人僅四月二十八日當天就達20餘萬人次。此後,歷年都有增加。今年的鳳凰山廟會,更是把文藝演出、民俗文化與商品交易融合在一起,場面空前繁榮。
景色
雄險幽奇秀
鳳凰山歷史悠久,自古就有「遼東第一名山」之譽。清道光鹹豐年間,鳳凰山便與醫巫閭山、千山、藥山並稱奉省「四大名山」。
鳳凰山風景的特點是集「雄、險、幽、奇、秀」於一身。「老牛背」、「天下絕」、「箭眼」等奇觀險境世間罕見,聞名遐邇;「鳳凰洞」、「觀音洞」、「三教堂」、「一品洞天」等古洞深穴,幽然神秘,其樂無窮;「山雲鋪海」、「澗水飛濤」、「長松佇月」、「天池在望」、「怪石凌空」等八大傳統景觀變化多端,神奇迷離;「石壁鶴影」、「金龜求凰」、「參娘望夫」、「金蟾望月」等數十尊像形景石似是而非,引人入勝;「丹泉」、「聖源」、「佛池」等汨汨幽泉,清冽甘甜,四季不竭;近年建的「凌空棧道」、「玻璃棧道」、玻璃觀景平臺、黑風口棧道等,不僅讓鳳凰山景區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更讓遊人在傳統中體會到另外一種驚險刺激。
生態
繁盛而珍稀
鳳凰山氣候適宜,水量充沛,為植物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環境。鳳凰山植被被初步劃分為十種類型,即油松林、核桃楸林、雜木林、山地草甸、山扁豆荒地等。鳳凰山樹木品種繁多,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枝葉色彩各異,特別是秋季,赤橙黃綠青藍紫,構成「錦繡峰坡」。更有千姿百態的蒼松翠柏,生長於懸崖峭壁之上,深壑幽谷之中,搖曳多姿,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想像空間。被命名的松不下二十種,諸如「蟋龍松」、「鳳舞松」、「裂石松」、「半邊松」等。
鳳凰山的花草繁盛而珍稀,四季競放,香盈四野。有詩讚曰:「春山吐翠杜鵑紅,夏嘗雲海聽瀑聲。秋霜盡染勝錦繡,冬雪冰凌排青松」。天女木蘭、冰凌花、玉凌花,不要說看一眼她的芳姿、聞一下她的馨香,就是聽到她們的名字,足以讓人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