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鳳凰山行
我駕駛著汽車,旁邊坐著妻子,離開丹東已經約摸一個小時了。道路在平原上蜿蜒著向前延伸,天空灰濛濛的,是那種浮塵天氣,向四處望,看不到什麼突出的風景。漸漸的,遠遠的前方展現出一幅淡淡水墨般的巨山的剪影,逐漸的清晰,崢嶸的輪廓,楞角分明,仿佛刀劈斧砍,與延邊小山的渾圓山頂大為不同。妻有點興奮了:「這大概就是鳳凰山吧?」
今年五一我向妻提議去丹東,看鳳凰山。在此之前,她經常聽我說起什麼泰山、嶗山的,簡直都聽煩了:「什麼山、山、山的,我是在山裡長大的,山有什麼看頭!」但在我的勸說下,妻竟然同意了。我們早晨四點半出發,走高速到敦化,再從敦化上201國道奔丹東。這條路線只有白山和通化兩個城市,公路在鄉村間蜿蜒。從敦化到露水,從露水到撫松,從撫松到江源,
路途漫漫,怎麼走也走不到頭,過了晌午竟然還沒有到通化,已是人困體乏,有點心煩氣躁了。到下午兩三點鐘開始爬山越嶺,而且道路愈來愈險峻,有的時候一衝上坡忽然就是個急轉彎,右側便是駭人的險地。車頭頂著護欄,急打方向盤,儀錶盤前放的物品譁啦一下從左邊滑到右邊,一會又滑回來。我一手扶方向盤,一手拿東西遞給妻,叫她放到後座,就在這一剎那,車頭便向護欄的側端衝了過去,急打方向盤躲開,雖然有驚無險,但過後思之心有餘悸。
天慢慢黑下來,不時地下著小雨。視線不好,我的意志力和判斷力也都在下降,何況距丹東仍然遙遠,心理防線遂崩潰,只好在細雨濛濛中駛進寬甸,聊住一晚。今天早晨到了丹東,賞鴨綠江,遊斷橋,午飯後才向鳳凰山進發。
汽車繼續向前飛馳,山已經在我們的右側顯得崔嵬逼人了。續向前,前方豁然開朗,遠遠地看到了山門、停車場,還有擁擠的車輛。有小車,也有旅遊大巴,連公路的兩邊都停滿了。我們喊道:
「這就是了,鳳凰山!」
雄闊的山門上鐫寫著對聯,也沒來得及細瞧,匆匆買票,進山門,乘遊客專用車,緣緩坡,到山腳。仰望,山體巨大,異常陡峭,一小截臺階掩映在濃密的樹木中。在登山路徑示意圖前研究了一會,似懂非懂地向前走,對旁邊什麼觀的一點也不感興趣。爬了一段人工臺階,前邊便失去了道路,而是在一面巨石的斜面上鑿出腳窩,並有固定的鐵鏈供人攀援。我和妻扶著鐵鏈小心翼翼地挪動,不料那一邊卻有人反方向移動。交錯的時候一方要仰靠在石面上,另一方手抓鐵鏈從你身體前繞過。我們背著相機、水、麵包和水果,因為運動體熱,外套脫下來系在腰間,這些東西不但礙事,影響安全,也非常消耗體力,只好把吃的喝的都丟棄在石縫邊。後來爬到山頂饑渴頓乏,又看到清理垃圾的工人在絕壁間攀上攀下十分辛苦,感到後悔,那是後話。
又爬過了幾個大石頭,石縫間有溪水流下。有一組人從上面下來,說:「別走了,沒路。鑽一個洞,好深,趟水走了半個小時也沒找到出口。」我們於是折返下來,向右側轉移,打聽好了,路徑沒錯。仰面一看,竟然是牆壁般陡直。緊緊抓住鐵鏈,腳在腳窩裡踩實,然後才敢向上移動一步。向上看到前邊人的腳底,向下看到後面人的頭頂,再遠處是那道觀及廣場上濃密的樹冠和蟻群似的遊人。心嘣嘣跳,心裡交織著興奮、緊張,又充滿獵奇的渴望,同時還伴隨著些許的膽怯和狐疑,思忖著能否順利成功的繼續攀爬下去。可是身在絕壁,已後退無路,這可是來之前所沒有預料到的。身處險境,貴在凝神專注,不能心生雜念,索性橫下一條心,勇敢攀登。好不容易攀上這塊絕壁,撫心坐定,驚魂稍安,看巨石邊就是萬丈深淵,不敢向邊緣多移動半寸,再看前邊又是陡峭的石路。
我本擔心妻子力弱膽小,卡在中間不好辦,沒想到她竟然大呼過癮,頗享受這種刺激。於是我們方才的疲憊都一掃而空,反倒興致高漲,渾身充滿了力氣。牽著手站起來,臉上掛著孩子般燦爛的笑容,一齊喊道:「前進!」
我們去過十大名山之一的長白山,但是北方的山土多石少,很難讓我們這些看慣了北方植被的人產生感動。我和妻爬過海南的東山和南山嶺,尤其是南山嶺巨石大如屋,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遠遠沒有這裡陡峭險峻。據了解,鳳凰山主體由花崗巖構成,巨崖闊石,青苔如墨,像烏黑的骨頭,南北朝時期始稱烏骨山。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稱為「鳳凰山」,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鳳凰山高度雖遠遜於華山,但奇險相似,自古即有「遼東第一名山」之稱。著名景點有老牛背、天下絕、鳳凰洞、通玄洞、石壁鶴影、金龜求鳳、箭眼、拜祖石、山高水長、亙立中天等等……要想把整座山的景點全部看遍,少說也得一整天時間。上山的路徑很多,我們爬的路線沒有經過這些景點,不過有了這番歷險體驗,還有什麼遺憾呢?
簡短截說,我們爬過了兩座山峰,雖然風光不同,但險要崎嶇盤旋別無二致,只是越上越高,眼界漸寬,山風漸猛。灰濛濛的霧靄不知何時散去,藍天顯露出來。同行的一組遊人基本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我在其中要算是最長的了。爬了這麼久,開始時歷險的感覺和刺激逐漸平息,有點覺得累和渴。腿有點顫,坐在石上不想起來。前邊還是一座高峰,比方才兩個還要高,遠遠看到似米粒大小的遊人在石脊上緩慢移動。有反向過來的人說,還得要再爬兩個多小時才能越過那座峰到達索道。旁邊有個人說:「我可不爬了,我要回去。」回去,談何容易?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而且已經爬了這麼久了,回去也是路途漫漫,其艱難不啻於向前走。我們都成了過河的卒子,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於是大家鼓足勇氣,互相鼓勵,繼續前行!
終於爬到了方才看到的那座高峰,這是鳳凰山的第二高峰。我爬到一塊巨石上,仰望大塊的雲在頭頂疾走,感覺罡風獵獵,衣袂飄揚。想起了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寫:「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放眼四望,一邊是平原,可看到鳳城;一邊是山巒如波濤起伏,連綿不絕。唐詩人岑參有詩曰:「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走似朝東。」用在此處非常恰當。忽然大塊的雲仿佛山崩下來頃刻間覆蓋了全部天空,似孕育著雨意。在此絕頂,我感到人類的渺小。面對大山的偉岸,我的內心產生了些微的戰慄。我合十對天祈禱,幸好天空瞬又轉晴。
有人講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到地拍照、過後問啥都不知道。」而我認為旅遊絕不僅僅是消費享樂,也不是單純的強身健體,它能增長見聞,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開闊心胸,磨練意志。在此種意義上,我最欣賞蘇轍的一段話。他在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寫道:「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裡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裡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和蘇轍比起來,我的交通工具更加便捷,可是他提到的幾個地方我竟然一個都沒有光顧過,豈不慚愧?
跳下石頭,向下攀援,看到索道就在腳下。而前方還有一座高峰,那是鳳凰山的最高峰,依稀能看到串串人影在山脊上緩慢爬行。因為擔心爬完最高峰天就變黑了,帶著一點遺憾,決定下山。乘纜車的時候,竟然看到三三兩兩的人乘纜車上山。如是上山,豈能領略山之奇偉、壯麗及豐富的精神感受?
出山門,這時才有時間細看門上的字。正中門楣書「鳳凰山」三個大字,兩側對聯寫道:
「神州攬勝無雙地,華夏曆險第一山。」
詢問妻爬山的感想,她一反出行前的態度,大讚山之奇峻。我本以為她要說「不虛此行」之類的話,沒想到她竟然說:
「登鳳凰山,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