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2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們在家門口領略大師風採,增強文化自信」
□ 本報記者 賴海榮
11月25日,氣溫偏低,濛濛細雨籠罩著冬日的南昌市東湖區八一公園。撐一把傘,漫步於公園的健康步道,曲徑通幽處邂逅一座仿古建築,青磚黛瓦蒼翠了歷史,紅漆木柵透出了歲月,屋簷翹角訴說著建築內蘊藏的藝術乾坤,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上寫著「梁書美術館」。
南昌市民最喜歡去的公園裡出現一座美術館,並非偶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近年來,南昌在城市改造和更新中,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積極打造文化名片,不斷拓展公共文化網點布局,提升城市文化品質,涵養市民文化素養。梁書美術館最早是八一公園的花圃,歷經辦公場所、休閒會所、茶館等多種經營形式後,終於找到最好的歸宿——被精心打造成梁書美術館,面向市民免費開放,成為南昌全面推進「文化之城」建設的藝術新地標。
走進梁書美術館,一股暖暖的「春風」撲面而來,吹走了細雨的微涼,吹散了初冬的寒意,讓人精神振奮。在這裡,梁書美術館第二期文化沙龍正在舉行,本期沙龍的主題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這裡,二十多名老黨員、書畫藝術愛好者、周邊居民、館內工作人員齊聚一堂。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分享著各自的學習心得體會,現場氣氛十分活躍。在這裡,全會精神猶如春風化雨,在群眾性的宣傳宣講中潤物無聲地融入大家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之中,凝聚起奮進新徵程的磅礴力量。
「全會描繪的藍圖,讓我們美術館全體工作人員深受鼓舞。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開展工作。」文化沙龍一開始,梁書美術館館長張毅率先發言。他說,梁書一生熱愛祖國,曾以畫筆為武器宣傳抗戰,其作品像一把把匕首刺向敵人心臟;解放後,梁書潛心創作了大量描繪革命聖地井岡山的作品,被譽為「妙手繪井岡,天下第一人」。「我們要深入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愛國主義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市民遊客在感受梁書作品藝術魅力的同時,激發家國情懷,接受靈魂洗禮,補足精神之『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力前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會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一宏偉目標讓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全會精神激勵我們要勇擔歷史重任,時刻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人民為中心,心無旁騖,潛心創作,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東湖區書協負責人楊津表示,「作為文化藝術的傳播者,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勇立時代潮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影響身邊的人,以文化凝心聚力,為南昌全面推進『文化之城』建設貢獻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我們黨是一心一意為人民謀福利的。當前,我們的生活正步入小康,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黨中央就把文化建設提到重要地位,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程明龍是一名老黨員,談起退休後的文化生活,他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近年來,我們身邊建成了很多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各類展覽、演出、講座和文化培訓活動精彩不斷,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領略大師風採,提升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信。」
「黨中央很重視我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家住八一公園附近的市民曹芳贊同道,她很喜歡書畫藝術,以前很難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名家作品,「梁書美術館建成開放後,我在公園散步時,隨時可以與大師作品相伴,接受藝術薰陶。政府拿出一棟這麼好的建築,建設面向市民免費開放的美術館,這是文化惠民的最好體現。」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媒體聚焦】《南昌日報》:「我們在家門口領略大師風採,增強文化自信」》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